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1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1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海大学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 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 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基础理论:即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它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2、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3、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4、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他以整体、恒动、平衡观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症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并且兼收并蓄人文社会和古代哲学思想精华的新的医学科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形成的基础与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积累;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直接观察法解剖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 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 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产生,在这种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2、医药知识的积累: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 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长期观察自然现象、生理病 理现象,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一个感性 认识不断深化,上升为理性认识,无数次不断反复 的过程。(1)预防医学的起源:北京猿人离开树上巢穴 ,穴居山洞,以避风雨,并用兽皮、树皮作衣御寒,这些简单措施是最早的预防医学的起源。(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些植物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作用,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这就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药为主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医疗实践中应用了治病的“毒药”。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由于石器和其他原因造成对体表的刺激和创伤,人们在这些偶然的机会中逐渐发现了体表刺激能解除某些症状的作用,从而获得了使用锐利的石器治疗病症的经验,这就是最早针术的起源。(4)理疗的起源:当在原始人知道用火之后,在长年累月的无数次火伤中,人们有时意外的发现某些原有疾病的痛苦却因此而减轻或消失,于是积累了经验,这就是最早的热熨、艾灸、拔火罐等理疗法的起源。(5)外治法的起源:原始人在和野兽搏斗造成创伤时,可根据以往的经验使用某些树叶、草茎来涂裹,这就是最早的外治法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专业医生的大量出现,病名的确立,诊疗技术的扩展极为快速,如:诊断:四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治病方法:药物、针灸、导引、精神疗法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医学资料中,有一卷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103个病名,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并记载了药名247个,药方283个,说明战国时期的医药水平以有很大提高。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代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思维方法,故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撰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直接观察法解剖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类疾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了“五脏分证”的规律。五脏分证:就是把某一组在某一定部位和器官出现的特定症状,归结为五脏中某一脏的功能失调,把活的机体外部呈现的生理病理征象与内部的脏器统一起来。在治疗时,调理这一脏的生理失常,就能治愈疾病或使病情缓解。 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逐渐建立了人体中精、气、血、津液等概念。 在砭刺治病过程中逐渐发现了针感传导路线。 在采用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察的基础上认识到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 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理论体 系的确立: 内经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伤寒杂病论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九卷81篇 黄帝内经 162篇灵枢九卷81篇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记载均处于当时世界医学的领先地位。如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食道与肠的长度之比例为1:35,现代解剖证明是1:37,二者十分相近。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的观点,认识到人体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这些理论至今仍然正确。并比英国哈维在公元17世纪发现的血液循环早1000多年。难经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书名中的“难”,是质难的意思,即问答之意。全书共有81个问答,故全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主要用问答方式,涉及内容有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病证、治则和治法等各个方面。它既解释了黄帝内经中较为疑难的问题,并在理论上有新的创见。如书中提出了“独取寸口”这一诊断方法,至今仍比临床所习用。对经络学说以及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 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在治疗上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等治则,为临床立法制方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机(字仲景)所著,后经晋带医学家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这两部书的共同特点是:书分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然后根据病理分析认定为某中证,最后根据证 提出治法与处方用药。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 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伤寒论:以外感热病为主,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是中医学中阐明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并为后世诊断学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书中记载了113方, 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形成了理、法、方、药的体系。千余年来,经过临床实践的不断验证,疗效确凿可靠,至今仍为国内外医学界赞赏,研究不衰。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记载了四十多种杂病,并发展了病因学说,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给后世三因学说以深刻的影响。张机在书中不仅系统总结了许多常见病症的诊断要点,治则和有效方药,更归纳创造出辨证论治的临床诊治规范,确定了临床诊治学的基本原则和大法。是历代医家辨证论治之楷模。治疗技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 中载药365种,并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120种,为君,毒性小或无毒,主养命以应天,多属补养类药物(主益气);中120种,为臣,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主养性以应人多系补养而兼有攻治疾病作用的药物(主治病,补虚);下125种,为佐使,有毒,主治病以应地大多是除寒热,破积聚等攻治疾病的药物,不可久服。本书所录药物功效记载历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并将药物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和温、热、寒、凉四性,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是药理学与病理学紧密结合,使中医学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同时该书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法度,服药方法以及剂型等理论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晋王叔和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魏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 “四大家”的学术观点及学术著作儒门事亲后世称 为“攻下 派”或“ 攻邪派”临床多采用、 汗、吐、下 三法以达到 攻邪愈病的 目的。认为“病由邪生”主张 “邪去则正安”故治病 当以祛邪为要务。张从正素问玄机 原病式后世称 为“主火 派”或“ 寒凉派”用药以寒凉 为主,善用 寒凉方药清 泻火热。以火热立论,提出了 百病多由于“火”的理 论, “五志过激,皆 为热甚”、“六气皆从 火化”。金元期时刘完素时代姓名学术观点临床特点代表著学派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时 代 故治疗以补 益脾胃为主。代表著学派临床特点学术观点姓名脾胃论十分注重脾胃在人体 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 位,认为“脾胃一伤” 导致“百病丛生”。李 杲金元时期格致论后世称为 “养阴派” 或“滋阴 派”朱震亨治疗以滋阴 降火为主, 另在临床治 疗中注重解 郁和化痰。善治杂病,创见颇 多,认为“痰和郁”是 重要的致病因素,另 外他还提出“阳常有 余、阴常不足”的理 论。倡相火论。宋金元时期;“四大家”的学术观点及学术著作后世称为 “补土派” 或“ 脾胃 学派”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明命门学说产生明清时期 清 叶天士吴鞠通王清任:瘀血理论叶天士:创建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纵 向吴鞠通: . . .三焦辨证理论 横向近代与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既事物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中医学从这一观念出发,在认识生理病理与诊治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时,即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又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性。这种全面认识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就称整体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观 包括 病理上的整体观 诊治上的整体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包括 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与疾病防治的关系4、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 会 生态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包括自觉症状和它觉症状。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二、辨证论治:l 病的现象 症的病理概括l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