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0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5页 / 共50页
第6页 / 共50页
第7页 / 共50页
第8页 / 共50页
第9页 / 共5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儒、道哲学之特质章伟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一、何谓哲学?1、哲学其意为“爱智慧”。在古希腊时期,其内容 主要包括:(1)宇宙论: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 素,此为“本体论”(Ontology);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 历史、归宿,此为宇宙论(Cosmology)。目的在求一“ 对于世界之道理”(A Theory of World)(2)人生论:研究人究竟是什么(生理学、心理学 );人究竟应该怎么样(伦理学(Ethics)、政治社会哲 学等)。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A Theory of Life)(3)知识论:研究知识之性质,即所谓知识论( Epistemology);研究知识之归范,即所谓论理学( Logic)。目的在求一“对世界之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2、现在一般认为:(1)哲学是探究终极存在之学,包括在、思、言、 学四个部分。其中,“在”指终极存在;“思”指哲思, 是对整个存在(包括人本身生存状态)的思索;“言”指 哲学,是对“哲思”系统、理论的表述;“学”指哲学的 教学与研究。(2)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应包括:本体论(存在 什么)、认识论(如何认识存在)、价值论(存在的意义 为何)、实践论(存在意义的实现)等等。二、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1、一方面,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特别重 视人的“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之确立。中国哲学关 心人的“生命”是从德性方面讲的,从德性方面关心生命 不是“知识”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中国文化首先把握 了生命,中国人由如何安顿和调护生命开出了“内圣外王 ”之学,这一内圣外王之学亦称之为 “仁”学。2、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亦存在以知识论与逻辑学为 中心的“智学”。与“仁学”首先把握“生命”不同,“ 智学”主要把握宇宙“自然”之理体,形成知识、科学。三、中国传统哲学的主题:天人关系1、天道:大化流行的自然理体,是事物的共性、合 理性、理念性的存在。2、人道:所谓“人事”,指的是人的生存活动方式, 即人文化成,包括人性与人事。其中,人性指人之成其为 人的本质;人事则为社会文明之建构。 四、中国传统哲学天人文化体系的两大支柱:儒、道1、儒:由人之天 以文化引领现实世界符合天地 之道。2、道:由天之人试图从宇宙大化中推阐出某种 理体,作为一切文化的最根本原则。反对文明的异化、人 性的扭曲;也就是说,要以自然之理作为文化体系的基础 ,使人文建设不违背天道自然。五、先秦儒家哲学思想之特质:1、孔子(前551前479)以仁、礼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一)礼第一,关于礼。孔子认为,春秋时期是“天下无道” 、“礼崩乐坏”的时代,他致力于以“礼”来缓和社会的 阶级矛盾,恢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首先,“礼”乃治国之纲 ,属于根本的政治制度, 为上层建筑,故又称其为“礼治”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为“王之大经”(左传昭公十 五年)其次,“礼”又是“礼仪”的规定。包括祭祀、出征 、朝聘、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等仪则,即礼制、礼器。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 ,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 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 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 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 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 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再次,“礼”还包括礼义:其中心是人伦关系,礼义 的源头超越的天道(礼本)。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 哉!”(论语阳货) 子夏问曰:“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 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 八佾)第二,孔子继承周礼的思想,主张“为国以礼”。“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学而)第三,孔子认为要通过“正名”来实行“礼治”。所谓正名,不是指纠正一般事物的名,而是指名分、 职事、仪则这种关系到等级上下、制度仪礼等具有政治内 容的大事。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 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措手足。”(子路)(二) “仁”:第一, “仁” 为“礼”的基础。礼制、孝悌、忠信 等治理国家、协调社会关系的各种制度和形式要以“仁” 爱之心作为基础。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第二,何谓“仁”? “仁”之基本涵义有二:其一曰 “爱人”,其二为“克己复礼”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 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 (颜渊) 故“仁”更多指的是一种内在道德、精神境界。“ 仁”是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由“仁”发而在外,则有“ 忠恕”、“孝悌” 等各种外在道德行为。“仁”是“礼制”等政治社会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的 基础,也是先王治政之道的核心理念。 第三、总结:其一,礼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人伦规范,包括礼器 、礼仪、礼制(礼治)、礼义等内容,礼义的源头是超越 的天道。其二,仁主要表现为人的德性,孔子认为人是感情的 动物,持“情善论”,重人之血缘亲情,将“仁”视为善 情的统称,善情的源头亦是超越的天命、性。其三,礼以仁为内涵,仁、礼合一。提出了道德实践 及其两个超越维度,即道德主体情感的超越仁;道德 主体间关系的超越礼。(三)中庸之道第一,中之意:均衡、度、和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述而)子贡问:“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先进)第二,用中:执中、时中。仲尼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礼 记中庸)第三,用中之道;以义决之仁、礼,反对乡愿。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 比。” (里仁)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四)天命与人生第一、人生命运分解为贫富、贵贱和是非、善恶两种 ,其中贫富、贵贱属于天命 ;是非、善恶属于人为。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 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雍 也)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颜渊)第二、天命与人为的终极一致推至为一种信念。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 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宪问)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 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 其如予何?” (子罕) 2、孟子、荀子的哲学思想之特质。(一)孔门后学的演变。所谓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著名者如子路、冉求、子贡、颜回、曾子等;其中,传 经:子夏等;传道:曾子等。战国时期,孟子(约前372 前289)传孔子之道,发展孔子的仁学;荀子(约前 313前238)传孔子之经,发展了孔子的礼学。(二) 孟、荀的人性理论。第一,何谓人性?孟子以人性为人不同于一般动物的 本质属性,是人之特性;荀子以人性为人天生的、类的物 理、生理属性。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 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 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离娄下: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 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 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第二,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孟子认为,人性为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情感 积淀,人性本善,恶是善的缺失。荀子认为,人性是人先天的生理、心理需求,人 性本恶,善是人为教化的结果。第三,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内在体会:心体与本原呈 现(孟子);现象考察:即情见性,经验归纳(荀子 )(三) 孟、荀对“成人”之道的不同认识:孟子强 调心性修养,荀子强调礼乐教化第一,孟子强调求放心、养气、实践磨练。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 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 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告子上: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 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 气也,至大而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 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 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也。第二,荀子强调化性起伪、学习。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天生是恶的,善的品质乃教化 和人“伪”的结果。“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恶)“可学而能 、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性恶)圣人因此要“生礼义”、“制法度”、“立君上之势 ”,“化性起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 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 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 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 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 合于文理,而归于治。”(性恶) 荀子性恶:凡人之性者,尧、禹之与桀、跖, 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今将以礼义积伪为 人之性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所贵尧 、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 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陶埏而生之也。用此观之,然则礼 义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 性,顺其情,安恣睢,以出乎贪利争夺。故人之性恶明矣 ,其善者,伪也。第三、圣人的德行、功业。孟子认为,圣人之德行通过践形,身心、内外合一的道德修养来达到;其功业为圣王,有不同阶次、类型 。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 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 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 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 色也睟(sui)然,见于面,盎(ang)于背,施于四体,四体 不言而喻。孟子万章下: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 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 之谓集大成。荀子以隆礼重法为圣人之德业、功行。 荀子富国:知夫为人主、上者不美不饰之不足 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强之不足 以禁暴胜悍也。故必将撞大钟、击鸣鼓、吹笙竽、弹 琴瑟以塞其耳;必将雕琢刻镂、黼黻(fufu)文章以 塞其耳;必将刍豢稻梁、五味芬芳以塞其口;然后众 人徒、备官职、渐庆赏、严刑罚,以戒其心。使天下 生民之属,皆知己之所愿欲之举在于是也,故其赏行 ;皆知己之所畏恐之举在于是也,故其罚威。赏行法 威,则贤者可得而进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不能 可得而官也。若是则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 ,下得地利,中得人和。第四,孟子、荀子成人之道比较:起点不同,一为性 善,一为性恶;方法不同,一者强调心性修养,一者强调 礼乐教化;但理论终点相同,即皆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 ”。 孟子告子下: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 诸?”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