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定型 宋明理学陕西教育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李建国一、宋代理学的形成1、所谓理学 宋代,儒家学者研究经书大都不顾旧有的传注, 抛弃了旧有的章句、义疏。他们多直接从经书原 文义理性命(指人的本性和命运)入手,因此被 称为“性理之学”,简称“理学”。由于这种理学是由 孔孟的道统继承而来的,所以也称为“道学”。 宋代理学是以孔孟之学为基础,吸收了佛学、玄 学的一些成分,加以糅合、扩充而成的。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得到系统化,完成了它的 庞大体系。从此,它一直基本稳定,直到1919年 的“五四”运动前夕。2、理学形成的背景(1)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强化 统治的需要 宋真宗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王安石劝学文:“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2)唐中期以后出现的“援佛入儒” 思潮 隋唐五代,佛老盛行,神学泛滥,危及封 建统治。为了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巩固地 主阶级的根本利益,韩愈、李翱等人奋起 重振儒学。他们在试图建立新的儒家思想 体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吸收佛理,为儒 学开辟蹊径,成为先秦、两汉儒学过渡到 宋明理学的桥梁。A韩愈的“道统”说 韩愈(768-824),字退 之,祖籍昌黎(今河北省 昌黎县),官至礼部侍郎, 著作收入韩昌黎文集。 韩愈排佛最力,主张以“人其人,庐其居, 火其书”的简单粗暴方法压制佛教。 不过,韩愈为与佛教的“法统”相对抗,模仿 佛家的传法世系,替儒家编造了一个从尧 、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孔、孟代 代相传的道统,对两宋以后的意识形态产 生巨大影响。B李翱的“灭情复性”论 韩愈的追随者李翱(772-841)阐发儒家人性论时,援入禅宗的佛性理论,提出“灭情复性”说。 韩愈、李翱不是从章句训诂而是从义理阐 释上发挥儒家学说的路子,上承孟子,下 开宋明理学的先河,在中国儒学史上的影 响十分巨大。 韩愈、李翱特别推崇孟子、大学 、易传等儒家典籍,对宋明理学的形 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认 识的进一步深化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大发明 宋慈洗冤集录与王惟一“针灸铜人” 李诫营造法式 沈括梦溪笔谈3、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 、程颐) 周敦颐(1017-1073), 湖南道县人,因家在濂溪, 人称濂溪先生。有太极 图说和通书两部名 著。 首先,他认为宇宙起源于“太极”,太极生阴 阳,阴阳再派生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进而形成人和物。这本来和道家思想有些类似,具有朴素 的辩证法因素,但他所说的“太极”并不是物 质,而是一种精神,所谓“太极本无极”,“ 有生于无”。可见,其宇宙观是客观唯心主 义。为理学的宇宙观奠定了基础。 其次,他提出了与宇宙太极相对应的以“纯 粹至善”之“诚”为核心的人极。为了保证封建伦理道德的神圣不可侵犯 ,他要求人们“纯心”、“慎动”、“主静”、“无 欲”。这些主张开了后学“存天理,灭人欲” 之先河。二、道学的派别及其对儒家思想的 发展1、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 宋代理学的正式形成以程颢、程颐二兄弟的学说产生为标 志。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 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 阳市)人。二程都是周敦颐的学生。著作合编为河南程 氏遗书等,今有二程集流传。 朱熹(1130-1200),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字元晦 ,又字仲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生于建州尤溪县( 今福建尤溪县),故其学派被称为“闽学”。朱熹被认为是 中国古代仅次于孔、孟的学者(辛弃疾:“历数唐尧千载 下,如公仅有两三人”)。著作被后人辑为朱子遗书 、朱子大全集、朱子语类等多种。 首先,二程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的命题。认为阴阳 二气、五行只是“理”创生天地万物的材料。“理”正式作为 哲学范畴使用。朱熹:“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 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 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便有气,流 行发育万物。”“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有君臣之理; 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直待有了君臣父子,却旋将 道理入在里面”。因此,“理”就是“天”,是自然界和人类的主宰。这样 ,他就把理同天命联系起来了。朱熹解释三纲五常是天地 之性,也就是天理。 其次,程朱的人性论与理欲观。人性中的 天地之性是善的,因为“性即理也”,之所以 气质之性中有不善的表现,是因为被欲望 蒙蔽了。所以二程和朱熹大力宣传“存天理 ,灭人欲”,主张遵守封建伦理纲常。程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再次,“理一分殊”。佛教华严宗提出:“一即是多 ,多即是一”,抹煞了事物的矛盾和区别。朱熹借 此发挥,论证“理一分殊”。朱熹:“本只是一个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 ,又各自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尔, 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 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这就把儒家理论上奉为当空皓月普照大地一 样了,如不遵守,则是“伤天害理”了。 此外,二程还提出了一套修身功夫论。他 们将对天理的觉悟、体验作为修身的目的 。“敬”和“格物致知”正是程颐的两种重要的 修身方法。程颐的“主敬”包含着内在心灵的恭敬、 专注和外在行为的整齐、严肃两个方面。 程颐的格物论既是一种悟道的功夫论,又是一种 求知的知识论。二程:“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 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 。”“致知,但知止于至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 父止于慈之类,不须外面,只务观物理,泛然正 如游骑无所归也。” 程朱的认识论还表现在知行之辩中。他们 首先肯定人具有先验知识(“人心之灵,莫 不有知”),通过“格物致知”和学、问、思 、辩的逐渐积累,唤醒心中天理,达“豁然 贯通”境界,因而强调“知先于行”。这种思 想方法是合禅宗的渐悟和顿悟为一而来的 。朱熹:“知行常相须。”然“论先后, 知为先。” 2、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1)陆九渊创立心学 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号象山 ,江西抚州人。著作被后人辑为象山先 生全集。 陆九渊将儒家思孟之学与佛教禅宗相结合 ,创立了心学。 首先,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 理也”。这明显吸纳了禅宗的顿悟之说。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 宙”。 其次,在认识论上,陆九渊提出“发明本心” 说。陆九渊:“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 能孝,事兄自能悌,本无欠阙,不必他求 ,在自立而已。”“六经皆我注脚。”认为人不必学习 。(2)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倾斜 王学的盛行 明朝初期,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 理学思想流行。 明中期朱学衰颓,心学崛起,最著名的代 表人物是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 人,世称阳明先生,它继承了朱熹和陆九 渊理学精华而又有新的发挥,是明代最大 的理学家。 首先,“心即理”是王守仁哲学的理论基础和宇宙 观。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然而,“心 外无物”,并不是心外无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 只有被主体所认识、所意识,然后才呈现出其为 物的意义。王守仁:“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 物。”南镇赏花:“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 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则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其次,在认识论上,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 能,是故谓之良知”。“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 也。”“格物之功,只在心上做。”“格物即格心。” 王守仁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为推倒程朱 认识论的武器。“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 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们晓得,一念发 动处即便是行了。”他还将此运用到政治上,针对农民起义提出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强调意识形态统 治的重要。 黄宗羲宋元学案曰:“二先生(朱熹、 陆九渊)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 ,即使意见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知者 见知。” “天理人欲四字,是朱、王印合处。”三、儒家人生哲学的完善 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二篇抽出,与论语、孟子配合, 称为“四书”。从此,四书成为科举考试、著 书立说、为人处世的最高经典。儒家思想 在此时已具备固定模式。1、儒家的理想人格“圣贤” 能圣必然贤,贤则可以通圣。 从层次上看,二者又有实践主体的区别。 对统治者而言,是以圣王为追求目标和行 为典范,其楷模便是尧、舜、禹、汤、文 、武、周公。对一般士大夫和庶民百姓而 言,是以贤为追求目标和行为规范。 从本质上和终极目的看,儒家追求的圣贤 理想人格,重点在贤而不在圣。(君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2、儒家的理想社会“天下为公” 的“大同世界” 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 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诸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 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和“天下为家”的“小康世界”相对而言。3、实现大同的路径三纲八目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指:领会、掌握仁义礼智信伦理,然后教化 别人,执着不放地达到把握天理的境界。 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 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格物致知,即接触事物,获得知识。“诚意”、“正 心”、“修身”是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平天 下”是政治实践,通过道德修养实现政治抱负。一 言以蔽之,即“内圣外王”(庄子天下篇), 把内心修养所得推广于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伦理道德方面,儒家以孝悌为本,对各种 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都作了规定。如对妇女有所 谓“三从四德”的要求,即:未嫁从父,既嫁从 夫,夫死从子;讲究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立:立德、立功、立言。4、主体与外界的关系“正己正 人,成己成物” 这是儒家的思想传统。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 人” 。孟子:“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5、儒家对个人进退的态度“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孔子虽“知其不可而为之”,但亦曰:“天下有 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 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东林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 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谢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