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8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3页 / 共58页
第4页 / 共58页
第5页 / 共58页
第6页 / 共58页
第7页 / 共58页
第8页 / 共58页
第9页 / 共58页
第1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了解: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目的、意义及适用范围。 熟悉: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方法,锚桩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 置、锚杆压重联合装置的适用条件、试验设备安装要求、量程 精度要求;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加载方式、终止加荷条件等;竖 向抗压静载试验中的常见问题;依据地质勘查报告和施工记录 预估最大极限荷载。 掌握: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判定方法,试验数据分析;桩身轴力 测试、计算方法及区分各土层桩侧极限摩阻力、桩端阻力和桩 端承载力确定方法。2010年基桩检测比对试验理论测试大纲 3、抗拔静载试验 了解: 试验目的,承受上拔力的建(构)筑物类型,等截面和扩底抗拔桩 破坏形态及破坏机理。 熟悉: 抗拔静载试验加载方法;抗拔试验加载方式、终止加荷条件等 。 掌握: 抗拔静载试验数据分析,抗拔承载力的判定及计算,桩身轴力测试、计算方法及区分各土层桩侧极限摩阻力。 2010年基桩检测比对试验理论测试大纲 4、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了解: 试验目的,桩的水平承载性状,弹性地基反力法。 熟悉: 水平静载试验加荷方式、加载装置、测量仪表、测读时间、稳 定标准、终止加荷条件;单向单循环维持荷载法、多循环水平 维持荷载法;影响水平承载力因素。 掌握: 水平极限承载力、水平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及设计值的确定方法,确定水平地基反力系数随深度增加的比例系数m值。 2010年基桩检测比对试验理论测试大纲 3 桩基静载试验 分类: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在桩顶部逐级施加竖向压力、竖向上拔力或水平 推力,观测桩顶部随时间产生的沉降、上拔位移 或水平位移,以确定相应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或单桩水平承载力的试验 方法。3.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1)为设计提供依据; 2)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 3)验证检测; 4)其它目的。一、试验目的灌注桩混凝土达龄期后测试时间:预制桩砂土 10 天粘土 15 天淤泥 25 天承载力:不丧 失稳定;不过 分下沉;桩身 材料不破坏试桩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 1)适用于检测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 2 )当埋设有测量桩身应力、应变、桩底反力的 传感器或位移杆时,可测定桩的分层侧阻力和端 阻力或桩身截面的位移量。 3)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破坏;当 桩的承载力以桩身强度控制时,可按设计要求的 加载量进行。 4)对工程桩抽样检测时,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 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 2.0 倍。二、适用范围三、载荷试验装置 主梁、次梁、锚桩或压重等反力装置; 千斤顶、油泵等加载装置; 压力表、压力传感器或荷重传感器等荷载测 量装置; 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等位移测量装置选择加载反力装置应注意: 加载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 1.2倍; 在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加载反力装置的全部构件 不应产生过大的变形,应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应对加载反力装置的全部构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 ; 当采用锚桩横梁反力装置时,还应对锚桩抗拔力( 地基土、抗拔钢筋、桩的接头混凝土抗拉能力)进 行验算,并应监测锚桩的上拔量。 1)钢梁 用于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和用于压重平台反力 装置的受力方式不一样,前者集中荷载,后 者均布荷载。 2)锚桩横梁反力装置(锚桩法) 大直径灌注桩静载试验 由试桩、锚桩、主梁、次梁、拉杆、锚笼(或挂板 )、千斤顶等组成。锚桩法静载试验 锚桩、反力梁装置提供的反力不应小于预估最大试 验荷载的1.21.5倍; 当采用工程桩作为锚桩时,锚桩数量不得小于4根 ,当要求加载值较大时,有时需要6根甚至更多。 锚桩与试桩的中心间距,当试桩直径(或边长)小于 或等于800mm时,可为试桩直径(或边长)的5倍; 当试桩直径大于800mm时,上述距离不得小于4m 。 3)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堆载法) 由重物、工字钢(次梁)、主梁、千斤顶等构成 堆重重物通常采用砂包和钢筋混凝土构件,少数用 水箱、砖和钢铁块等。 压重不得少于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2 倍,且 压重宜在试验开始之前一次加上,并均匀稳 固的放置于平台之上。 压重施加于地基土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土 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 4)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 当试桩最大加载量超过锚桩的抗拔能力时, 可在承载梁上放置或是挂一定重物,由锚桩 和重物共同承受千斤顶受力。 5)地锚反力装置 6)岩锚反力装置 7)静力压桩机 荷载测量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1)通过放置在千斤顶上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 2)通过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 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四、荷载测量 设备要求: 1)荷重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误差不大于1; 2)压力表准确度等级应优于或等于0.4级(即压力表的示 值误差不大于0.4%);最大试验荷载对应的油压不宜小于 压力表量程的1/4;也不宜大于压力表量程的2/3; 3)千斤顶最大试验荷载对应的千斤顶出力宜为千斤顶量 程的30%80%。五、沉降测量 1. 基准梁 1)不能简单地将基准梁放置在地面上,或不打基准桩而架 设在砂袋(或红砖)上; 2)基准桩打得不够深、不稳; 3)基准梁长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4)基准梁的刚度不够,产生较大的挠曲变形; 5)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界因素对基准梁的影响; 6)基准梁的一端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简支于基准桩上 ,以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基准梁挠曲变形。 2. 基准桩 1)基准桩与试桩、锚桩 (或压重平台支墩边缘)之间的距离 宜符合下表的规定; 2)当支墩边距试桩较近时,大吨位堆载地面下沉将对桩产 生负摩阻力,特别对摩擦型桩将明显影响其承载力;桩加 载(地面卸载)时地基土回弹对基准桩产生影响;可考虑 对支墩下23倍宽影响范围内的地基进行加固。 1)沉降测定平面宜在桩顶200mm以下位置,最好不小于 0.5倍桩径,测点应牢固地固定于桩身,即不得在承压板 上或千斤顶上设置沉降观测点; 2)直径或边宽大于500mm的桩,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 4个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直径或边宽小于等于500mm的桩 可对称安置2个; 3)沉降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力优于或等于 0.01mm。 3. 百分表和位移传感器六、桩头处理 混凝土桩桩头处理应先凿掉桩顶部的松散破碎层和低强度 混凝土,露出主筋,冲洗干净桩头后再浇注桩帽。 1)桩帽顶面应水平、平整、桩帽中轴线与原桩身上部的中 轴线严格对中,桩帽面积大于等于原桩身截面积,桩帽截 面形状可为圆形或方形; 2)桩帽主筋应全部直通至桩帽混凝土保护层之下,如原桩 身露出主筋长度不够时,应通过焊接加长主筋,各主筋应 在同一高度上,桩帽主筋应与原桩身主筋按规定焊接; 3)距桩顶1倍桩径范围内,宜用35mm厚的钢板围裹,或 距桩顶1.5倍桩径范围内设置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 桩帽应设置钢筋网片35层,间距80150mm; 4)桩帽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混凝土提高12级,且不 低于C30; 小 吨 位 静 载 试 验 桩 桩帽设计图 大 吨 位 静 载 试 验 桩 桩帽设计图 管 桩 静 载 试 验 桩 头 处 理 桩帽设计图 1)试桩数量:不宜少于1,且不少于2根 2)试桩位置: 桩顶高出试坑底面、试坑底面与承台底 标高一致 3)试桩成桩工艺 4)测量仪表必须精确,支承仪表的基准架应有足 够的刚度和稳定性。基准桩应埋人地基表面以下 一定深度,不受气候条件等影响。 5)成桩后到开始试验的时间:在满足桩身混凝土 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砂类土7d,一般粘 性土15d,淤泥或淤泥质土25d 6)预压,系统检查七、一般规定 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每级荷载宜为预 估最大荷载的1/101/15。当桩的下端埋入巨粒土、粗粒 土以及坚硬的粘质土中时,第一级可按2倍的分级荷载加 载。 预估最大荷载:对施工检验性试验,一般可采用设计荷载 的2.0倍。 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为两个加载级的荷载值。 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 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八、试验方法维持荷载法 1. 试验加卸载方式 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15、30、45、60min测读桩顶 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 量连续两次在每小时内不超过0.1mm,可视为稳定。 【在下列时间内如不大于0.1mm时即可认为稳定:桩端下 为巨粒土、砂类土、坚硬粘质土,最后30min;桩端下为 半坚硬和细粒土,最后1h。】 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 载; 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按第15、30、60min测读桩 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 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为第15、30min ,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2. 慢速维持荷载法 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15、30min测读桩顶沉 降量,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 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加载时每级荷载维持 时间不少于一小时,最后15min时间间隔的桩顶 沉降增量小于相邻15min时间间隔的桩顶沉降增 量; 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 下一级荷载; 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5min,按第5、15min 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 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2h, 测读时间为第5、10、15、30min,以后每隔 30min测读一次。 3. 快速维持荷载法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下沉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下沉 量的5倍时,加载即可终止。当桩顶沉降能稳定且总沉降量 小于40mm,宜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 量的2倍,且经24h未达稳定。该条件只对慢速维持荷载法 适用。 已达加载反力装置的最大加载量。 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当工程桩作为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到允许值(15mm ) 当Q-s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 ;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 过80mm。(国际上普遍认为:当沉降量达到桩径的10%时 ,才可能达到破坏荷载) 4. 终止加载条件 施工过程中的检验性试验,一般加载应 继续到桩的2倍的设计荷载为止。如果桩的 总沉降量不超过40mm,及最后一级加载引 起的沉降不超过前一级加载引起的沉降的5 倍,则该桩可以予以检验。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略有区别。 极限荷载的确定有时比较困难,应绘制荷载沉 降曲线(Q-s曲线)、沉降时间曲线(s-t曲线)确定 ,必要时还应绘制s-lgt曲线、s-lgP曲线(单对数法 )、s-1-P/Pmax曲线(百分率法)等综合比较,确 定比较合理的极限荷载取值。九、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1.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于陡降型Q-s曲线 ,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 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取s -lgt曲线尾部出现 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当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 沉降量的2倍,且经24h未达稳定时,取前一级荷载值。 对于缓变型Q-s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s40mm 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大于40m时,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 量;对直径大于或等于8mmm的桩,可取S=0.05D(D为 桩端直径)对应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