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吉安市教研室 周韩林实验稿与2011版新课标在“阅读教 学”部分的比较1.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实验 稿新课标第一 学段1.学习默读,做到 不出声,不指读。 2.喜爱图书 ,爱 护图书 。1.学习默读。 2.养成爱护图书 的习惯 。第二 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 读。第三 学段1.在阅读 中揣摩文章 的表达顺序,体会作 者的思想感情,初步 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 方法。1.在阅读 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 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阅读简单 的非连续 性文本, 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 的信息。实验稿新课标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 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 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 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文本之间对话 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写者、文本之间 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 替学生的阅读实 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 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 生的阅读实 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 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 视朗读和默读。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 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 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 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 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2.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2011版新课标在“阅读教学” 部分做了哪些修改 l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 的,做了适当调整,降低了难度;有的地方进 行了补充说明;对“目标”及“建议”的表述进行 了修改,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更加清晰 。二、新课标“阅读教学”的亮点l1.强调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需聚焦于“学习语言 文字的运用”。l2.强调了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阅 读实践”。l3.对课程目标中“有感情的朗读”的要求作了进 一步的提示。 1.强调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需聚焦 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l在新课标前言“课程性质”中第一句话就是:语文课程 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根 据这一精神,语文教学必须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教学确实需要讨论文本 的思想情感内容,不过这种讨论应该和文本中的语言 文字联系在一起,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 ,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 依据。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只能是语文教 学目的的一部分,中小学生学习语文,还应该多下工 夫积累词语,学会运用词语进行表达。所以,语文课 一味追求把课文“讲深讲透”,并不合适,而忽视语言 文字运用的教学更是有问题。1.强调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需聚焦 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l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也 包括文学活动。例如,听取某个方面的消息报道或演讲,阅读某 个产品的使用说明或某个课题的研究报告,向别人表达生活上的 要求,讲述学习或工作中的建议,陈述自己的意图,等等。学生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学会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从别人的材料中 准确、熟练地获取信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 法进行交流沟通。学生要不光能在语文课里表现出良好的听说读 写能力,而且还要能在生活中,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以及将来在 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l因此,修订版的课标在第三学段中增加了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 读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 有价值的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 l“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它来自国际 “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 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 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 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 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 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 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 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l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试题2.强调了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代 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l对“教师分析”一说,语文课程标准数次改动,原为“不应完 全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 践”,明确表示对“教师分析” 不能完全否定。现又将“完全”一词删 去,回到“不应以教师的分析 代替学生的阅读实 践”的提法。看来对“教师分析”似乎有“又怕又 爱”之感,只是限制在不应“代替学生的阅读实 践”上。l长期以来,受传统 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拥 有对教材文本的绝 对的解释权 ,学生对课 文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 于是,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 理解被扼杀殆尽。法国著名的儿童心 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 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 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 有的知识、经验 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 文本,他们的阅读 个性是 客观存在的。l首先,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所带来 的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 影响,导致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 会,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 次,对于阅读材料来说,由于语言文字的包容性极大, 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 。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不能以教师的理解去 代替学生的理解,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应让学生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 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发 挥,读出个性,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3.对课程目标中“有感情的朗读”的 要求作了进一步的提示。l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增加了这 么一段话:“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 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 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 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l这段话表达了几层意思:第一,有感情地朗读贯穿于各个学段; 第二,朗读的功能是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 情感态度;第三,朗读操作的要求是“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l在阅读评价中,对朗读的评价也作了改动,把“也应注意考察对内 容的理解与把握”改为“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 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l这样的改动,进一步凸显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使朗读教学的要 求更加明确、具体。更重要的是,这是对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误 区的纠偏。l现在的朗读教学,存在很多误区,一是缺少应有的重 视;二是朗读一味提“有感情地朗读”,要求模糊,没 有体现文体特点和文本个性,感情不自然,情感传递 不准确,表达不到位。特别是第二条,尤其严重。现 在语文课上不乏书声朗朗,但仔细听学生朗读,就会 发现学生朗读时“朗读腔表演腔”太浓,或矫情做作 、装腔作势;或语气夸张,对作品情感理解不到位甚 至错位;或统一语调,缺乏个性。故而,朗读教学效 率不高,指导不利,效果不理想,走入明显误区,迫 切需要矫正与引导。所以,课标修订时及时提出“朗 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这点上 进行有效引领与纠偏,应该是雪中送炭,非常必要和 及时。 三、新课标“阅读教学”在实施过 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l1.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 考l2.防止逐字逐句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进行过度 发挥l3.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l4.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1.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 的体验和思考l阅读是什么?是读者的期待心理和文本的召唤心里相 互交融后,读者重新建构意义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 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语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主 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 读”。l当前,在教学实践中,还普遍存在模式化解读的现象 。或照搬参考资料,或死抠概念、定义,用统一的要 求和划一的结论去规范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从而束缚 学生鲜活的思想和独特的体验。此外,模式化解读常 常不顾及学生的充分感知,以抽象取代具象,用统一 的结论来取代学生对文本的不同感受和理解。所以课 标要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防止逐字逐句过深分析和远离文 本进行过度发挥l“逐字逐句”分析,是繁琐分析的主要表现形式。其特点是脱离学生 实际,讲多练少,教学无重点、难点,平均用力。因为“逐字逐句 分析”,必然挤占学生阅读实践的时间,又导致肢解课文,不利于 学生整体把握。在当前语文教学中,逐字逐句分析并不多见,而“ 过深分析”则屡见不鲜。尤其在一些大型公开课上,在特定的时空 里,教师常常不自觉地把教学对象置换成参与观摩活动的教师, 而台上的那些不起眼的小学生自然成了课堂的配角,和舞台上的“ 跑龙套者”。此情此景,教师热衷旁征博引,故作微言大义,把浅 显的讲得深奥,简单的讲得复杂就不奇怪了。l为什么会出现“远离文本过度发挥”的问题呢?教师和课堂评论者甚 至一些指导者,对“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理 解有偏颇,“珍视独特感受”与珍视“作者感受”的关系没有搞清楚, 为了“珍视学生独特感受”而“忽略作者的独特感受”,阅读教学不是 从作者整体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是从一点上想开去,颇有“断章 取义”的味道。阅读课到底应该教些什么 l首先,教必须的知识。当下的阅读课,什么也不缺, 唯独缺少了知识。要让阅读教学更有效,必须教“必 须的知识”。l其次,教阅读的方法。金圣叹点评水浒传说:“ 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帐过去。”实际上就 是说不会阅读。阅读课就是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而不仅仅局限于了解内容。l第三,教写作的技能。课标第三学段明确指出:“在 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 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 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可见, 读写结合是多么的重要。3.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l2011版新课标中的提法是“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这是 对以往我们课堂教学中一些做法的纠偏。比如“集体讨论”,我们以 前的操作方式往往是这样的: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以四人小 组的形式开始讨论,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意在把本组获得的答 案与全班同学分享。l这种小组讨论,常常被认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但就我所观 察到的情形,却往往是小组内个别学优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 的声音远远高于其他学生,成为“推荐”的代言人。组内后进生则几 乎不大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就是说,其他学生其实并未真正参与 其中,有的只是充当了听众,有的则借机放松一下自己,左顾右 盼,有的则是说些与讨论无关的话消磨时间。“集体讨论” 话语过 于强势,会导致学生个体声音渐趋微弱直至失语。合作学习如何形成 l那么,合作学习如何形成?是所谓的优等生教其他学生,在班级里培 养几个小老师来做代言人吗?是组成小组,在讨论中统一思想,然后 挑人发言吗?对此,佐藤学先生认为,合作学习中的学生之间是平等 的关系,他们的学习是借助互惠互学形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 、情感、想法,都有某一方面的长处,这对合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