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 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啸之记。 集体备课检查、学习记录(1)年 级 高三 学科 历史 时间 2007-3-20 地点 图书馆四备课组长 马占伟参加人员 马占伟、朱志虎、唐淑君、刘安林缺席人员主讲人 刘安林知识要点归纳一周内容安排:第一课时: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课时:美苏争霸第三课时: 亚洲经济的发展第四课时: 民族解放专题第五课时: 章末综合复习与训练高考考点: 战后初期的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东欧的变革;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80 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及其发展;韩国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印度经济的发展;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知识体系:第三节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一、战后初期的苏联1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突出成就 2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历史条件和政权实质 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3东欧国家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4苏联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的确立三、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1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朝鲜的分裂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与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四、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五、苏联的改革和挫折1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2赫鲁晓夫的改革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六、东欧的变革1南斯拉夫实行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2波兹南事件与哥穆尔卡改革3匈牙利事件与卡达尔改革 4 “布拉格之春”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四节 美苏争霸演变:两极美苏争霸格局(50 年代中后起80 年代中后期)1、美苏争霸形成的背景和原因(1)两极格局的形成,民族运动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2)美国推行称霸全球政策,但力量有限。(3)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主要)美苏争霸的局面逐渐形成 (50 年代后期)2、 美苏争霸的过程(三个阶段)总的特点:互有攻守,各有得失(1)阶一段:时间 50 年代中期60 年代初期特点(态势):既有紧张又有缓和, 优势在美国表现:原因:双方实力的变化(苏联实力增强,美国实力相对削弱,具体见上面)。领导和政策:赫鲁晓夫(平起平坐,苏美合作)艾森豪威尔(和平政策)对中国政策及原因: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恶化);意识形态分歧和企图控制中国。美:孤立和反对中国(遏制);敌视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感到恐惧。阶二段:时间 60 年代中期70 年代末特点(态势):苏联进攻,美国转攻为守;(苏进攻美防守)表现:原因:苏联: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军备竞赛赶上了美国;勃列日涅夫(积极进攻战略)。美国:经济增长趋缓;越战受挫,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保住霸权;尼克松(尼克松主义)。领导和政策:勃列日涅夫(积极进攻战略)尼克松(尼克松主义)对中国政策及原因:苏:加紧对中国压制和军事威胁(威胁);处于扩张的目的(冲突)美:中美关系正常化;争霸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调整。阶三段:时间 80 年代特点(态势):苏联全面收缩,美国采取强硬态度(美攻苏守)。争霸的优势在美国方面表现:美推行“星球大战”计划;苏军撤出阿富汗;中苏关系正常化;放弃 70年代扩张的所获得的势力范围;苏放松的东欧的控制并,退出东欧。原因:苏联:综合国力(经济)落后美;争霸使经济困难加剧;社会矛盾激化;戈尔巴乔夫政策。美国:综合国力较强;经济开始复苏,持续增长;里根(里根主义)领导和政策:戈尔巴乔夫(全球缓和战略,实行全面收缩)里根(里根主义,星球大战计划)在第三世界,手段是立足局部战争,目的排挤苏联;在核战略和核军备,从数量转为质量和技术竞争,目的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对中国政策及原因:苏:改变同中国的关系(正常化);放弃争夺优势,转为收缩,力不从心。美:时好时坏;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政策和强权政治;对台售武器问题等。3、美苏争霸的影响(1)对苏联:(2)对美国:(3)对世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造成长期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第六节亚洲经济的发展(三)亚洲经济的发展1、原因:前提是独立;2、特点:速度快;不平衡;多样性等。(原因有:经济基础、自然条件、战略政策、对机遇的把握情况、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等。)3、概况:(1) 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60 年代开始,70、80 年代高速增长,70 年代,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就以年增长率超过 10的速度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一跃实现了工业化,令世界瞩目,不仅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成为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竞争对手,被称为“70 年代的奇迹”新加坡、韩国经济的原因(基本经验):A抓住机遇,利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B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简称为:“一抓、二调、三参”。新加坡背景条件: 措施:a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且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b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C稳定社会秩序。新加坡政府重视法制建设和改善人民的生活,通过制定法规,调整各种矛盾关系,高薪养廉,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为社会秩序稳定创造了条件,为经济的发展和外部投资创造了安定环境。成就:成为一个工业发达、贸易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国家。弱点:过分依赖外资韩国简况: 措施:a在经济发展上,从 60 年代开始,韩国政府充分发挥了政府指导调节经济的职能:以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来确定经济发展目标;(小字)b大力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C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不断调整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不均衡增长”经济发展战略,以便在发展中求平衡;具体做法是:先工业现代化,后农业现代化;优先发展出口工业;重点支持大型企业;首先发展先进工业区。)d鼓励出口;把扩大对外贸易当作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成果:经济稳定高速发展。从 19601980 年近 20 年中,韩国年经济增长率平均为 1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 17 倍。它已步入了先进国家行列。其最具优势的是造船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子工业。弱点: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特别历史条件下取得的,到了 90 年代其自身的结构问题,特别是金融制度方面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导致 1997 年的严重金融危机。韩国经济发展中有许多明显弱点。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粮食生产停滞不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严重依赖进口;掌握政权的军人和控制经济的大资本家结合带来一些弊端:贪污腐化,政治丑闻不断;压制竞争,限制了市场的健康发展。(2)南亚印度的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混合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成就: 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在科技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看小字和图片)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矛盾、宗教矛盾。这些问题不仅使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阻碍,甚至导致印度政局的重大变动。印度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3) 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西亚经济的特点:基本特点是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的方式差别,发展速度也非常不平衡;最大的特点是二战后,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富国与穷国反差大,呈现出三种经济类型:利用石油资源成为富国的,如海湾国家;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经济繁荣的,如以色列;境况较差的西亚穷国,如约旦、也门等。措施:西亚产油国与石油垄断资本的斗争;利用石油资源来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一提”、“二改”即提高石油价格和改变单一经济结构、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两个方面。A产油国简况:B斗争原因:为摆脱石油垄断资本的剥削C斗争方式:1960 年,由西亚国家发起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包括拉美的委内瑞拉 13 个成员过),目的是联合起来,逐步摆脱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并逐步将石油工业收归国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D结果:70 年代终于获得了胜利。西亚产油国逐渐全部或大部分控制了本国的石油工业,开始充分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成就:现在西亚产油国已逐步建立起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发展方式:主要是利用石油资源来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结果和问题: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国石油财富丰裕、人口较少,已经迈入世界富国行列;伊拉克和伊朗是西亚的两个政治军事大国,也是石油生产大国,70 年代以来,两国经济都有较大发展。但是,人口多、消耗大,富裕程度仍然低于海湾石油富国。由于边界争端、教派纷争和经济利益冲突等矛盾的激化,19801988 年,伊拉克和伊朗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殃及整个海湾地区、影响到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稳定,尤其是曾导致美国和苏联在海湾地区的严重对立,使局势一度空前紧张,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场战争的突出特点是交战双方都重视打击对方的经济目标,实行“经济消耗战”,而消耗战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这场战争使交战双方的综合国力受到很大削弱,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 20 至 30 年,推迟了中东地区阿以争端和平解决的进程。(小字介绍)。4、启示:二战后,亚洲各国经济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发展的原因中,各国有相同或不同的举措。比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式,请同学们谈谈你认为说明了什么道理?(1)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结合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2)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艰巨任务。(3)人口膨胀,环境污染,政局不稳,制约亚洲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重点知识强调:一 、苏 联 的 改 革 和 挫 折1. 赫 鲁 晓 夫 改 革 。斯 大 林 逝 世 后 ,赫 鲁 晓 夫 开 始 在 经 济 政 治 领 域 进 行 改革 ,揭 开 了 苏 联 体 制 改 革 的 序 幕 。但 改 革 因 缺 乏 正 确 的 指 导 思 想 ,具 体 做法 上 也 只 是 对 原 有 体 制 进 行 小 修 小 补 ,加 上 他 的 作 用 缺 乏 实 事 求 是 的 精神 ,提 出 一 些 不 切 实 际 的 口 号 和 目 标 ,导 致 改 革 失 败 。2. 勃 列 日 涅 夫 改 革 。勃 列 日 涅 夫 把 改 革 重 点 放 在 重 工 业 上 ,使 苏 联 军事 和 综 合 国 力 大 大 增 强 ,但 人 民 生 活 改 善 不 多 。由 于 改 革 没 有 从 根 本 上解 决 旧 体 制 的 弊 端 ,在 他 执 政 后 期 ,中 央 集 权 的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活 力 衰 退 ,社 会 矛 盾 丛 生 ,加 上 对 外 政 策 上 的 扩 张 和 大 国 沙 文 主 义 的 加 强 ,使 国 家陷 于 困 境 。二 、美 苏 争 霸 的 三 个 阶 段 及 其 实 质 和 教 训1. 苏 联 赫 鲁 晓 夫 上 台 后 ,逐 步 改 变 了 斯 大 林 时 期 的 对 外 战 略 ,提 出 一 套同 美 国 平 起 平 坐 ,实 现 苏 美 合 作 ,共 同 主 宰 世 界 的 基 本 战 略 。 从 20 世 纪50 年 代 后 期 起 ,美 苏 争 霸 的 格 局 逐 渐 形 成 。美 苏 争 霸 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