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3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神经病学专业优秀论文神经病学专业优秀论文 局部亚低温对脑梗死炎性损伤干预作用的局部亚低温对脑梗死炎性损伤干预作用的研究研究关键词:脑梗死关键词:脑梗死 亚低温治疗亚低温治疗 细胞间粘附分子细胞间粘附分子 炎性损伤炎性损伤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摘要:研究目的:脑梗死为脑卒中的常见类型,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 都很高的疾病。虽然各国都在积极开展脑梗死的防治研究,但其致残率和死亡 率仍居高不下,这与迄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密切相关。目前对脑梗死的治 疗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溶栓治疗;二是阻止缺血引起的脑组织一系列的病 理及生化反应,防止神经元的死亡,即神经保护治疗。尽管已投入了大量的人 力和物力,脑保护剂的临床试验却未取得预期的结果。亚低温的应用给脑梗死 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20 世纪 90 年代大量的动物试验和临床资料证 实亚低温对脑卒中有肯定的保护作用。本课题主要通过比较局部亚低温治疗和 常规药物治疗脑梗死后患者血清 L-选择素(L-selectin)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1)的含量变化,并采用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分、Fugl Meyer 评价法及 Bathel 指数(BI)评价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情况,从而观察对比局部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探讨局部亚低温对脑缺血 的保护机制。 研究方法:所有病例均符合 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 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 CT 或 MRI 证实;年龄在 44 岁86 岁之间; 发病时间为 24h 内;首次发病或未留下后遗症的再发者;有肢体瘫痪且瘫痪肢 体肌力在级以下。排除标准:排除高血压脑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 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外伤性和肿瘤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所致脑出血; 既往大面积脑梗死病史、脑出血史;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心力 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例分组:选择 2005 年 12 月2007 年 12 月入院的 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人 76 例,其中男 52 例,女 24 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局 部亚低温组 38 例,男 25 例,女 13 例;年龄 4486 岁,平均(6413)岁; 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平均为(129)h,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评分)为(176)分;常规治疗组 38 例,男 24 例,女 14 例;年龄 4684 岁,平均(6212)岁,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平均为(138) h,NIHSS 评分(165)分。两组年龄、性别比、病情严重程度、伴发疾病以 及开始治疗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设健康对照组 25 例。药物 治疗:亚低温组及对照组诊断明确后,均给予常规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 或抗凝药物、对症及支持治疗。亚低温治疗:亚低温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入 院时即采用 SDL-V 型双控颅脑降温仪(唐山产)行局部亚低温治疗;采用 OMRON 红外线耳式温度计(大连欧姆龙有限公司)测量鼓膜温,以脑温=鼓膜温 05为标准,保持鼓膜温在 33-35左右,治疗时间为 5-7d,同时进行心 电、血压、呼吸、脉搏、瞳孔、血钾等监测。复温:采用每 1-2d 恢复 1的缓 慢升温方式,复温速度每小时不超过 01。观察指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 分采用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分,满分 100 分;运动功能采用 Fugl Meyer 评价法(FMA) ,满分 100 分,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 Bathel 指 数(BI)评分,满分 100 分。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 30 d 进行评分:并在第 1,3,5,7,14 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 ICAM-1 和 L 选 择素的水平。 结果:两组患者发病第 1 天血清 L-selectin 和 ICAM-1 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第 3 天常规治疗组 L-selectin 和 ICAM-1 水平达高峰,局部 亚低温组下降,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在发病第 7 天,局部亚低温组血清 ICAM-1 和 L-selectin 仍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两组 ESS 评分、Bathel 指数和 Fugl Meyer 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治疗 1 个月后,两组 ESS 评分, Bathel 指数和 Fugl Meyer 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 疗 1 个月后,亚低温组 ESS 评分、Bathel 指数和 Fugl Meyer 评分均明显高于 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此结果表明,亚低温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能够 较好地发挥脑保护作用。 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降低脑梗死后患者血 清 L-selectin 和 ICAM-1 的浓度,减轻脑梗死后的炎症反应,发挥其脑保护作 用,从而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更好的恢复。正文内容正文内容研究目的:脑梗死为脑卒中的常见类型,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都 很高的疾病。虽然各国都在积极开展脑梗死的防治研究,但其致残率和死亡率 仍居高不下,这与迄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密切相关。目前对脑梗死的治疗 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溶栓治疗;二是阻止缺血引起的脑组织一系列的病理 及生化反应,防止神经元的死亡,即神经保护治疗。尽管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和物力,脑保护剂的临床试验却未取得预期的结果。亚低温的应用给脑梗死的 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20 世纪 90 年代大量的动物试验和临床资料证实 亚低温对脑卒中有肯定的保护作用。本课题主要通过比较局部亚低温治疗和常 规药物治疗脑梗死后患者血清 L-选择素(L-selectin)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1)的含量变化,并采用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分、Fugl Meyer 评价法及 Bathel 指数(BI)评价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情况,从而观察对比局部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探讨局部亚低温对脑缺血 的保护机制。 研究方法:所有病例均符合 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 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 CT 或 MRI 证实;年龄在 44 岁86 岁之间; 发病时间为 24h 内;首次发病或未留下后遗症的再发者;有肢体瘫痪且瘫痪肢 体肌力在级以下。排除标准:排除高血压脑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 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外伤性和肿瘤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所致脑出血; 既往大面积脑梗死病史、脑出血史;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心力 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例分组:选择 2005 年 12 月2007 年 12 月入院的 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人 76 例,其中男 52 例,女 24 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局 部亚低温组 38 例,男 25 例,女 13 例;年龄 4486 岁,平均(6413)岁; 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平均为(129)h,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评分)为(176)分;常规治疗组 38 例,男 24 例,女 14 例;年龄 4684 岁,平均(6212)岁,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平均为(138) h,NIHSS 评分(165)分。两组年龄、性别比、病情严重程度、伴发疾病以 及开始治疗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设健康对照组 25 例。药物 治疗:亚低温组及对照组诊断明确后,均给予常规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 或抗凝药物、对症及支持治疗。亚低温治疗:亚低温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入 院时即采用 SDL-V 型双控颅脑降温仪(唐山产)行局部亚低温治疗;采用 OMRON 红外线耳式温度计(大连欧姆龙有限公司)测量鼓膜温,以脑温=鼓膜温 05为标准,保持鼓膜温在 33-35左右,治疗时间为 5-7d,同时进行心 电、血压、呼吸、脉搏、瞳孔、血钾等监测。复温:采用每 1-2d 恢复 1的缓 慢升温方式,复温速度每小时不超过 01。观察指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 分采用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分,满分 100 分;运动功能采用 Fugl Meyer 评价法(FMA) ,满分 100 分,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 Bathel 指 数(BI)评分,满分 100 分。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 30 d 进行评分:并在第 1,3,5,7,14 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 ICAM-1 和 L 选 择素的水平。 结果:两组患者发病第 1 天血清 L-selectin 和 ICAM-1 水平均 高于健康对照组;第 3 天常规治疗组 L-selectin 和 ICAM-1 水平达高峰,局部 亚低温组下降,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在发病第 7 天,局部亚低温组血清 ICAM-1 和 L-selectin 仍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两组 ESS 评分、Bathel 指数和 Fugl Meyer 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治疗 1 个月后,两组 ESS 评分,Bathel 指数和 Fugl Meyer 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 疗 1 个月后,亚低温组 ESS 评分、Bathel 指数和 Fugl Meyer 评分均明显高于 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此结果表明,亚低温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能够 较好地发挥脑保护作用。 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降低脑梗死后患者血 清 L-selectin 和 ICAM-1 的浓度,减轻脑梗死后的炎症反应,发挥其脑保护作 用,从而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更好的恢复。 研究目的:脑梗死为脑卒中的常见类型,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很高 的疾病。虽然各国都在积极开展脑梗死的防治研究,但其致残率和死亡率仍居 高不下,这与迄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密切相关。目前对脑梗死的治疗主要 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溶栓治疗;二是阻止缺血引起的脑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及生 化反应,防止神经元的死亡,即神经保护治疗。尽管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 力,脑保护剂的临床试验却未取得预期的结果。亚低温的应用给脑梗死的治疗 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20 世纪 90 年代大量的动物试验和临床资料证实亚低 温对脑卒中有肯定的保护作用。本课题主要通过比较局部亚低温治疗和常规药 物治疗脑梗死后患者血清 L-选择素(L-selectin)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1)的含量变化,并采用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分、Fugl Meyer 评价法及 Bathel 指数(BI)评价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情况,从而观察对比局部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探讨局部亚低温对脑缺血 的保护机制。 研究方法:所有病例均符合 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 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 CT 或 MRI 证实;年龄在 44 岁86 岁之间; 发病时间为 24h 内;首次发病或未留下后遗症的再发者;有肢体瘫痪且瘫痪肢 体肌力在级以下。排除标准:排除高血压脑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 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外伤性和肿瘤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所致脑出血; 既往大面积脑梗死病史、脑出血史;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心力 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例分组:选择 2005 年 12 月2007 年 12 月入院的 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人 76 例,其中男 52 例,女 24 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局 部亚低温组 38 例,男 25 例,女 13 例;年龄 4486 岁,平均(6413)岁; 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平均为(129)h,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评分)为(176)分;常规治疗组 38 例,男 24 例,女 14 例;年龄 4684 岁,平均(6212)岁,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平均为(138) h,NIHSS 评分(165)分。两组年龄、性别比、病情严重程度、伴发疾病以 及开始治疗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设健康对照组 25 例。药物 治疗:亚低温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