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9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5页 / 共39页
第6页 / 共39页
第7页 / 共39页
第8页 / 共39页
第9页 / 共39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热能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热能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精品论文 流体载热远红外气相辐射加流体载热远红外气相辐射加热特性的研究热特性的研究关键词:脱硫烟气关键词:脱硫烟气 红外辐射加热红外辐射加热 辐射换热系数辐射换热系数摘要:湿法脱硫后的烟气直接排放将导致烟道及烟囱腐蚀等问题,因此需要对 其进行再加热。实际工程中应用最多的脱硫烟气再加热型式为间接加热法,但 传热效率较低,导致成本很高,因此,探索新的高效低成本加热技术就非常重 要。而红外辐射加热速度快、热流密度大,但是,远红外加热的辐射力与温度 的四次方成正比,所以,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大多采用电能加热,成本很高。 如能用低温热源特别是用废热作为热源进行远红外加热,则可实现低成本高效 的烟气加热。本课题通过研究流体载热远红外气相辐射加热特性探索了一种新 型的高效低成本的脱硫烟气再加热方法。 随着导热油温度提高传热量增加, 油温从 150提高到 200时,无涂料管的总传热量从 11.08W 升高到 18.70W, 增加 7.62W,而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从 15.63W 升高到 25.53W,升高 9.99W; 辐射传热量占总传热量的比例分别从 5.9升高到 7.9和从 23.2升高到 32.6,表明辐射涂层的辐射传热能力随加热介质温度的提高大幅升高。 随 着辐射加热距离减小传热量增加,加热距离从 75mm 减小到 35mm 时,无涂料管 的总传热量从 15.17W 升到 15.78W,而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从 20.59W 升高到 21.38W;辐射传热量占总传热量的比例分别从 5.0升高到 5.5和从 20.9 升高到 23.8,表明辐射涂层的辐射传热能力随加热距离的减小而明显升高。 随着进口气体流量减小传热量增加,气体流量从 5.8m3/h 减小到 3.8m3/h,无 涂料管的总传热量增加 0.34W,而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升高了 0.43W;辐射传 热量占总传热量的比例分别从 5.5升高到 6.1和从 23.8升高到 24.7, 表明辐射涂层的辐射传热能力随气体流量的减小而升高,升高幅度不大。 随 着进口气体温度下降传热量增加,气体温度从 60下降到 30时,无涂料管和 辐射涂料管的对流传热量分别增加 15.2和 18.4,而辐射传热量分别增加 12.4和 15.3。表明辐射传热受传热温差的影响低于对流传热。 随着油 温、加热距离、进口气体流量和温度的变化,两种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和辐 射传热量变化趋势相同,日本涂料的加热性能优越于国产涂料。正文内容正文内容湿法脱硫后的烟气直接排放将导致烟道及烟囱腐蚀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其 进行再加热。实际工程中应用最多的脱硫烟气再加热型式为间接加热法,但传 热效率较低,导致成本很高,因此,探索新的高效低成本加热技术就非常重要。 而红外辐射加热速度快、热流密度大,但是,远红外加热的辐射力与温度的四 次方成正比,所以,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大多采用电能加热,成本很高。如能 用低温热源特别是用废热作为热源进行远红外加热,则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的烟 气加热。本课题通过研究流体载热远红外气相辐射加热特性探索了一种新型的 高效低成本的脱硫烟气再加热方法。 随着导热油温度提高传热量增加,油温 从 150提高到 200时,无涂料管的总传热量从 11.08W 升高到 18.70W,增加 7.62W,而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从 15.63W 升高到 25.53W,升高 9.99W;辐射 传热量占总传热量的比例分别从 5.9升高到 7.9和从 23.2升高到 32.6,表明辐射涂层的辐射传热能力随加热介质温度的提高大幅升高。 随 着辐射加热距离减小传热量增加,加热距离从 75mm 减小到 35mm 时,无涂料管 的总传热量从 15.17W 升到 15.78W,而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从 20.59W 升高到 21.38W;辐射传热量占总传热量的比例分别从 5.0升高到 5.5和从 20.9 升高到 23.8,表明辐射涂层的辐射传热能力随加热距离的减小而明显升高。 随着进口气体流量减小传热量增加,气体流量从 5.8m3/h 减小到 3.8m3/h,无 涂料管的总传热量增加 0.34W,而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升高了 0.43W;辐射传 热量占总传热量的比例分别从 5.5升高到 6.1和从 23.8升高到 24.7, 表明辐射涂层的辐射传热能力随气体流量的减小而升高,升高幅度不大。 随 着进口气体温度下降传热量增加,气体温度从 60下降到 30时,无涂料管和 辐射涂料管的对流传热量分别增加 15.2和 18.4,而辐射传热量分别增加 12.4和 15.3。表明辐射传热受传热温差的影响低于对流传热。 随着油 温、加热距离、进口气体流量和温度的变化,两种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和辐 射传热量变化趋势相同,日本涂料的加热性能优越于国产涂料。 湿法脱硫后的烟气直接排放将导致烟道及烟囱腐蚀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 再加热。实际工程中应用最多的脱硫烟气再加热型式为间接加热法,但传热效 率较低,导致成本很高,因此,探索新的高效低成本加热技术就非常重要。而 红外辐射加热速度快、热流密度大,但是,远红外加热的辐射力与温度的四次 方成正比,所以,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大多采用电能加热,成本很高。如能用 低温热源特别是用废热作为热源进行远红外加热,则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的烟气 加热。本课题通过研究流体载热远红外气相辐射加热特性探索了一种新型的高 效低成本的脱硫烟气再加热方法。 随着导热油温度提高传热量增加,油温从 150提高到 200时,无涂料管的总传热量从 11.08W 升高到 18.70W,增加 7.62W,而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从 15.63W 升高到 25.53W,升高 9.99W;辐射 传热量占总传热量的比例分别从 5.9升高到 7.9和从 23.2升高到 32.6,表明辐射涂层的辐射传热能力随加热介质温度的提高大幅升高。 随 着辐射加热距离减小传热量增加,加热距离从 75mm 减小到 35mm 时,无涂料管 的总传热量从 15.17W 升到 15.78W,而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从 20.59W 升高到 21.38W;辐射传热量占总传热量的比例分别从 5.0升高到 5.5和从 20.9 升高到 23.8,表明辐射涂层的辐射传热能力随加热距离的减小而明显升高。 随着进口气体流量减小传热量增加,气体流量从 5.8m3/h 减小到 3.8m3/h,无涂料管的总传热量增加 0.34W,而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升高了 0.43W;辐射传 热量占总传热量的比例分别从 5.5升高到 6.1和从 23.8升高到 24.7, 表明辐射涂层的辐射传热能力随气体流量的减小而升高,升高幅度不大。 随 着进口气体温度下降传热量增加,气体温度从 60下降到 30时,无涂料管和 辐射涂料管的对流传热量分别增加 15.2和 18.4,而辐射传热量分别增加 12.4和 15.3。表明辐射传热受传热温差的影响低于对流传热。 随着油 温、加热距离、进口气体流量和温度的变化,两种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和辐 射传热量变化趋势相同,日本涂料的加热性能优越于国产涂料。 湿法脱硫后的烟气直接排放将导致烟道及烟囱腐蚀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 再加热。实际工程中应用最多的脱硫烟气再加热型式为间接加热法,但传热效 率较低,导致成本很高,因此,探索新的高效低成本加热技术就非常重要。而 红外辐射加热速度快、热流密度大,但是,远红外加热的辐射力与温度的四次 方成正比,所以,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大多采用电能加热,成本很高。如能用 低温热源特别是用废热作为热源进行远红外加热,则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的烟气 加热。本课题通过研究流体载热远红外气相辐射加热特性探索了一种新型的高 效低成本的脱硫烟气再加热方法。 随着导热油温度提高传热量增加,油温从 150提高到 200时,无涂料管的总传热量从 11.08W 升高到 18.70W,增加 7.62W,而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从 15.63W 升高到 25.53W,升高 9.99W;辐射 传热量占总传热量的比例分别从 5.9升高到 7.9和从 23.2升高到 32.6,表明辐射涂层的辐射传热能力随加热介质温度的提高大幅升高。 随 着辐射加热距离减小传热量增加,加热距离从 75mm 减小到 35mm 时,无涂料管 的总传热量从 15.17W 升到 15.78W,而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从 20.59W 升高到 21.38W;辐射传热量占总传热量的比例分别从 5.0升高到 5.5和从 20.9 升高到 23.8,表明辐射涂层的辐射传热能力随加热距离的减小而明显升高。 随着进口气体流量减小传热量增加,气体流量从 5.8m3/h 减小到 3.8m3/h,无 涂料管的总传热量增加 0.34W,而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升高了 0.43W;辐射传 热量占总传热量的比例分别从 5.5升高到 6.1和从 23.8升高到 24.7, 表明辐射涂层的辐射传热能力随气体流量的减小而升高,升高幅度不大。 随 着进口气体温度下降传热量增加,气体温度从 60下降到 30时,无涂料管和 辐射涂料管的对流传热量分别增加 15.2和 18.4,而辐射传热量分别增加 12.4和 15.3。表明辐射传热受传热温差的影响低于对流传热。 随着油 温、加热距离、进口气体流量和温度的变化,两种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和辐 射传热量变化趋势相同,日本涂料的加热性能优越于国产涂料。 湿法脱硫后的烟气直接排放将导致烟道及烟囱腐蚀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 再加热。实际工程中应用最多的脱硫烟气再加热型式为间接加热法,但传热效 率较低,导致成本很高,因此,探索新的高效低成本加热技术就非常重要。而 红外辐射加热速度快、热流密度大,但是,远红外加热的辐射力与温度的四次 方成正比,所以,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大多采用电能加热,成本很高。如能用 低温热源特别是用废热作为热源进行远红外加热,则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的烟气 加热。本课题通过研究流体载热远红外气相辐射加热特性探索了一种新型的高 效低成本的脱硫烟气再加热方法。 随着导热油温度提高传热量增加,油温从 150提高到 200时,无涂料管的总传热量从 11.08W 升高到 18.70W,增加 7.62W,而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从 15.63W 升高到 25.53W,升高 9.99W;辐射 传热量占总传热量的比例分别从 5.9升高到 7.9和从 23.2升高到32.6,表明辐射涂层的辐射传热能力随加热介质温度的提高大幅升高。 随 着辐射加热距离减小传热量增加,加热距离从 75mm 减小到 35mm 时,无涂料管 的总传热量从 15.17W 升到 15.78W,而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从 20.59W 升高到 21.38W;辐射传热量占总传热量的比例分别从 5.0升高到 5.5和从 20.9 升高到 23.8,表明辐射涂层的辐射传热能力随加热距离的减小而明显升高。 随着进口气体流量减小传热量增加,气体流量从 5.8m3/h 减小到 3.8m3/h,无 涂料管的总传热量增加 0.34W,而辐射涂料管的总传热量升高了 0.43W;辐射传 热量占总传热量的比例分别从 5.5升高到 6.1和从 23.8升高到 24.7, 表明辐射涂层的辐射传热能力随气体流量的减小而升高,升高幅度不大。 随 着进口气体温度下降传热量增加,气体温度从 60下降到 30时,无涂料管和 辐射涂料管的对流传热量分别增加 15.2和 18.4,而辐射传热量分别增加 12.4和 15.3。表明辐射传热受传热温差的影响低于对流传热。 随着油 温、加热距离、进口气体流量和温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