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8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灰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一、教学目的:1、会认 5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 学会生字,学会归纳主要内容。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方法:品读法五、教学流程:(一)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列宁吗?我们曾在哪篇课文中见过他?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关于他的课文。(二)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师:看老师板课题。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 ,“隹”就是短尾巴的鸟。师:见过灰雀吗?(课件演示一只灰雀) ,看,这就是灰雀,它的体形比较小,羽毛的颜色丰富,叫声悦耳。跟它们打个招呼吧亲切地(生读课题) 。(三)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课件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2.标上自然段的序号。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 (出示课件)检查识字情况。(1)认读生字 (带有拼音的齐读)(2)认读词语(去掉拼音指名读,及时纠正)胸脯 散步 仰望 婉转 面包渣 白桦树 郊外 诚实惹人喜爱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读准词语中几个后鼻音的字“诚” “蹦” ,平舌音“散”等3、开火车指名分段朗读课文。4、理清文章脉络a:师: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13 个自然段b: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不急,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学生找的词语有“有一年冬天” “一天” “第二天” 。师:这三个时间,把课文分成了三个部分。老师请三名同学分别来读这三部分。其他同学,仔细听,认真想:在每一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e:出示填空: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_。一天,一只的灰雀_,列宁遇见了_,并与他交流。第二天,列宁又看到_。 )(生每读完一个部分,概括一层意思。 ) (课件逐条出示答案)f:师: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事呢?(同桌互说,指名说)g:师:我们根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了三部分,读懂了每部分的意思,再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四) 、词句为关键,品读1. 观察图画,引导说话。师:课题是灰雀, (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三只灰雀呢?谁能用一个词语说一说。生 1:活泼的。生 2:可爱的。生 3:伶俐的。2.品读词句,感受“灰雀” 。a:师:课文中是怎么写这三只灰雀的呢?默读第一段,找找描写灰雀的语句,划下来。指名读。 (课件出示“公园里 惹人喜爱”一句。 )师:怎样的三只灰雀呀?用一个四字词语,就是生:惹人喜爱b:师:你喜欢三只灰雀的什么呢?再自由读一读。生:我喜欢灰雀来回跳动。师:这叫动态。咱们来想象一下,这三只灰雀, (手势)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生:那边的树枝跳回这边的树枝师:这边(生:那边)那边(生:这边)师: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这真是生:惹人喜爱。师:继续交流。生:我喜欢灰雀婉转地歌唱。师: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咱们一块来听。 (播婉转的鸟鸣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一会儿短,一会儿(长) ,像唱歌一样,这就叫(婉转)谁来读一读这样的叫声?c:几名同学读。师:谁能读得让别人仿佛看到了这三只灰雀?我还喜欢三只灰雀的颜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三只灰雀的,找到相关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颜色:粉红 深红 动作:来回跳动 叫声:婉转)师:多么快乐、美丽的灰雀啊,谁来读一读?引导学生读出灰雀的惹人喜爱?升华感情。你能模仿说说你知道的鸟儿的外形吗?3.自主品读,感受“列宁爱灰雀” 。a:师: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吗?从哪儿看出来。b:学生找句子。师引读:寒冷的冬天,四周光秃秃的,三只灰雀给公园带来了生机,(生读句)在公园散步的列宁,正在养病,三只灰雀呀,给列宁带来了快乐(生再读)出示:“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列宁喜欢灰雀?(每次,都要,经常)有感情地读一读。(五) 、品读句子,感悟列宁对灰雀的喜爱1、课文中有许多地方直接写了列宁非常喜爱灰雀。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句子。画完之后,同桌交流,并说说自己的体会。2、生反馈,师相机指导(1) “他在周围的树林里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你体会到列宁什么心情?那个词能看出?(找遍)怎么才算找遍?试着读一读,读出列宁的心情。(2)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你体会到了什么?读一读。(3)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理解“飞走、冻死、怕冷“等词是列宁对灰雀的担心。指导朗读,读出列宁对灰雀的担心。(4)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理解“多好、可惜“。 ,有感情地读,读出列宁对灰雀的惋惜。3、列宁经常去看灰雀,给它们带去面包渣和谷粒,在灰雀失踪之后,列宁找遍了树林,为它担心,为它惋惜,为它着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 (板书:爱)过渡:可是,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灰雀到底上哪去了呢?这个问题留到下节课咱们继续讨论。(六) 、指导写字1.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书写段落中的生字a:第一自然段中藏着好几个会写的生字呢?我们一起观察,并说一说如何识记这些生字。b:师: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按间架结构可以分成哪几类?(左右结构:郊、散、胸、脯、渣 上下结构:步)c:师:生字重新排起了队,你发现了什么?注意每个字左边、右边的占格位置。d:学生分类练习写字。 (三个田字格)e:反馈写字情况。板书设计:5、灰雀颜色:粉红深红灰雀 动作:来回跳动 惹人喜爱叫声: 婉转1.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认读能力是阅读教学应重点培养的最起码的能力,郑老师比较关注认读能力的培养。概括能力的培养在今天的课堂有些弱化,概括能力是一种培养要点能力,在生活中广泛运用,从中年级起就应加强训练,应贯穿每一课教学的全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认读和概括能力,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一是放手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师:今天我们学习灰雀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课文,看一看有什么收获。二是让学生边读书,边识字,把字音读正确,并初步理解字、词的意思。三是让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实践证明三年级的学生只要给充分的读书时间,完全具备整体感知课文、获取信息的能力。邓云晖老师紧接着执教的灰雀一课,学生在初读课文阶段就回答出课文写了灰雀不见了,灰雀又飞回来了。只要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明白课文是以灰雀欢跳、灰雀失踪、灰雀复现这条线索写的。当然,老师也可多角度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从人物方面概括,知道课文写了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发生的事。2.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能力。语文课不是语言课,是言语课,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文中第一自然段中运用动静相结合的形式描写出对灰雀的美丽、活泼、可爱,此处描写非常精彩,课后练习第三题也提出了积累的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就须通过学生朗读、借助图画复述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有积累,才能在写作中实现厚积薄发的运用。3.让学生经历语言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曾看过一个小故事什么叫诡辩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有两个中学生找到他们教希腊文老师的办公室,问道:“老师,请问:究竟什么叫诡辩?“这位精通希腊文,且又精通希腊哲学的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稍稍地考虑了一下,然后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来做客,一个人很干净,另一个人很脏,我请两个人去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个人是谁会去洗呢?“那还用说,当然是那个脏人。“学生脱口而出。“不对,是干净人。“老师反驳说,“因为他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脏人认为没什么好洗的。“再想想看,是谁洗澡呢?“干净人。“两个学生改口说。“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而干净人身上干干净净的,不需要洗澡。“老师又反驳说。然后,他再次问道:“如此看来,我的客人中谁洗澡了呢?“脏人!“一个学生重复了第一次的回答。“又错了,当然是两个人都洗了。“老师说:“干净人有洗澡习惯,而脏人需要洗澡。“有道理,但是我们究竟该怎样理解呢?“两个学生不满地说:“你讲的每次都不一样,而总是对的!“看完故事,我最真切的感受是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简单的告知“究竟什么叫诡辩“,而是巧妙地设置一情境,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其获得的知识体验是深刻的。同样,在今天的课上,当同学们读完“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这句话时,学生说感受到灰雀的活泼、可爱,老师随即进入句子的比较练习环节,实际上注重生成的课堂,老师完全可以顺势一问:你是从哪些词可以体会到灰雀的活泼可爱。学生完全有能力扣住“来回、婉转“等词理解,在自我体悟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准确描写。同理,在感悟“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这句话时,老师可以问“句中哪个词集中地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学生很自然地找到“找遍“。接着,老师可以问:“找遍是怎么找?想象列宁当时寻找灰雀的情景。“学生在情景想象中既体会到了列宁找灰雀的千般辛苦、万般焦急,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为后文,学生理解列宁以自己对灰雀的牵挂、思念、担忧感染小男孩、让小男孩的内心受到震动,进而改正错误奠定情感基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