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0页
第2页 / 共100页
第3页 / 共100页
第4页 / 共100页
第5页 / 共100页
第6页 / 共100页
第7页 / 共100页
第8页 / 共100页
第9页 / 共100页
第10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颞骨CT,第一节颞骨CT检查技术,常规轴位仰卧位扫描基线:上听眶线(上眶耳线)层距与层厚:11.5mm扫描范围:外耳道孔以上15mm高分辨力扫描(骨算法)如显示软组织及颅内结构需软组织算法及软组织窗,CT轴位扫描基线,1、下听眶线:眶下缘至外耳道上缘(眼眶扫描)2、听眦线:外耳道孔至外眦(颅脑扫描)3、下听眶线:眶上缘至外耳道上缘(颞骨扫描),3,扫描基线(0线为下眶耳线)与0线成90度角与0线成105度角与0线成70度角或与斜坡平行主要显示耳蜗、鼓室盖、前庭导水管和面神经管乳突段,选择性冠状位扫描,冠状位扫描基线,第二节 颞骨CT解剖,外耳解剖,呈“S”形由骨部与膜部两部分组成外耳道棘(鼓膜附着处)为外耳与中耳的分界标志,CT图像上也称盾板,中耳结构,鼓室结构(鼓室腔、鼓室壁)鼓室内听小骨三A区解剖(鼓室、鼓窦、鼓窦入口),自鼓膜至迷路形成一骨链锤骨、钻骨和镫骨Prussak间隙,听小骨,听小骨,听小骨,盾板、Prussak间隙,内听道,Prussak间隙,盾板,中耳后壁解剖锥隆起(面神经管前方)面隐窝(外侧)锥隐窝(内侧),胆脂瘤好发部位,锥隆起面隐窝锥隐窝,上鼓室鼓窦入口鼓窦,三A 区,三A区解剖,内耳解剖,耳蜗前庭半规管面神经管,面神经分段与走行,二个弯曲,三段,前膝膝状神经节后膝鼓室后部向下弯曲,迷路段鼓室段(水平段)垂直段(乳突段),面神经管迷路段水平段垂直段,CT横断面解剖,1、上鼓室层面2、中鼓室层面3、下鼓室层面4、颈内动脉管层面,内耳道上壁与弓状下窝,上鼓室及鼓窦,前半规管、后半规管、总骨脚,三叉神经压迹,三A区,总骨脚、前半规管、后半规管圆形断面,内耳道,前庭导水管,外半规管,总骨脚与前庭,后半规管,面神经管与膝神经节,乙状窦沟,锤钻关节钻骨长突,外半规管,前庭,后半规管,耳蜗,锤骨头、钻骨与短突和长突、前庭窗、锤钻关节,前庭,后半规管火柴杆状,耳蜗呈螺旋状,颈静脉孔,外耳道,鼓室后壁有锥隆起、面隐窝、锥隐窝、面神经管垂直部,CT冠断面解剖,1、耳蜗层面2、前庭层面3、乳突层面,鼓室、鼓室上隐窝、鼓室盖,颈动脉管,鼓室、锤骨头、锤骨柄及,鼓室上隐窝、鼓室盖耳蜗,岩枕结合部、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耳蜗、前庭、前与外半规管、前庭窗与蜗窗、内耳道与横嵴,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前庭、前与外半规管圆形断面,第三节颞骨CT病变,一颞骨及耳先天畸形,外中耳胚胎原基与内耳原基不同,故外中耳畸形多不与内耳畸形并存,但也有少数人外、中、内耳均有畸形,外耳和中耳先天性畸形内耳先天性畸形,外耳和中耳先天性畸形,外耳常见畸形,外耳道狭窄及闭锁垂直外耳道耳廓畸形,中耳常见畸形,听小骨畸形鼓室畸形,听小骨缺如锤砧关节融合锤砧骨变形增粗中耳腔发育小或不发育,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外中耳畸形,乙状窦前移,内耳畸形,内耳原基为神经外胚层发育形成内耳畸形有听囊衍生的前庭、半规管、耳蜗、内淋巴囊、前庭导水管非听囊原基的内耳道的畸形,耳蜗畸形,耳蜗缺如:无耳蜗形态,即无内耳结构形成耳蜗与前庭共腔 : 无内在结构。共腔可呈圆形或小提琴状耳蜗大小正常 但其中间隔不全或缺如,呈空耳蜗状耳蜗发育小及形状异常 螺旋不及2周,无空耳蜗之状,耳蜗与前庭共腔,耳蜗畸形,空耳蜗,前庭畸形,前庭腔扩大前庭完全不发育囊状影无其他内耳结构前庭与内耳道间的内耳道底板缺如(形成脑脊液鼻漏),未发育听泡,内听道狭小,内耳畸形,耳蜗未发育、前庭与半规管融合,小剂量气脑轴位CT示颅N细小,双侧前庭扩大,与半规管融合,左侧中耳炎,前庭导水管扩大,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包括前庭导水管、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扩大临床表现为先天感音聋或波动性感音聋前庭导水管扩大表现为:管道横径大于15MM扩大的前庭导水管腔达于前庭或深达总脚旁外口虽不大但导水管其他部内径大干15MMMR显示扩大的内淋巴管和扩大内淋巴囊,二颞骨骨折,常见的症状是耳出血、耳漏、耳聋及面瘫有纵行骨折、横行骨折或混合存在,纵行骨折,纵行颞骨骨折,听小骨脱位,右侧上鼓室内锤砧关节脱位,锤骨头和砧骨头之间间隙增宽。,横行颞骨骨折,横行骨折,混合骨折,纵型骨折 横行骨折 平行于颞骨长轴 垂直于颞骨长轴 多损伤乳突部 多损伤骨迷路 听小骨骨折、脱位 传导性耳聋 感音性耳聋,纵行骨折与横行骨折不同特点,三炎症性疾病,坏死性外耳道炎中耳乳突炎胆脂瘤,坏死性外耳道炎,亦称为恶性外耳道炎由绿脓杆茵所致常见于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病理改变为外耳道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增生,早期无骨质破坏、晚期出现骨质破坏常累及中耳。,疼痛、外耳道溢液、听力障碍、外耳道内肉芽组织等症状面瘫(面神经受累)张口困难(颞颌关节受累),临床表现,外耳道及中耳充以软组织,并可见游离性死骨外耳道壁侵蚀破坏可累及鼓室壁可累及颞颌关节、乳突、面神经管及颅底病变可累及颞下窝、鼻咽部,CT表现,CT检查目的是了解病变累及范围,影像所见与癌近似,鉴别困难鳞癌基底细胞癌腺癌恶性黑色素肉瘤,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病理诊断,外耳道乳头状瘤癌变,中耳乳突炎,急性与慢性分浆液性(渗出性)、化脓性与结核性三大类。以化脓性最常见,化脓性可并发胆脂瘤主要临床表现为溢液、听力障碍,鼓膜增厚、穿孔、内陷乳突气房混浊、骨质硬化鼓室、鼓窦内有炎性渗出物或软组织密度影骨质破坏(以急性化脓性多见),CT表现,中耳炎,胆脂瘤,病理改变为脱落角化上皮之堆积(上皮囊肿)原发性(起源于残留上皮、无中耳炎改变、胆脂瘤多于鼓膜后)继发性(炎性疾病的并发症、无中耳炎改变、胆脂瘤多于外耳道、上鼓室、鼓窦及鼓窦入口)临床表现为耳道分泌物、肉芽肿或息肉、上皮碎屑、鼓膜穿孔等,鼓膜增厚、穿孔、内陷乳突气房混浊、骨质硬化鼓室、鼓窦内软组织密度影,占位效应骨质破坏:听小骨、天盖、鼓室的各个壁、盾板面神经管水平段及垂直段并发脑脓肿、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骨膜下脓肿,CT表现,中耳巨大胆脂瘤,外耳道胆脂瘤,肉芽肿性耳炎:可使鼓室、鼓窦骨质吸收破坏,但无明确的扩大的腔影。可有强化中耳癌:临床表现为外耳道及中耳肿块,骨质呈浸蚀性破坏,边缘不清原发性真性胆脂瘤:无鼓膜穿孔流脓病史鼓室型血管球瘤:位于中耳内,特殊的临床表现(搏动性耳鸣、传导性耳聋、蓝骨膜、面瘫),病灶小,有明显强化、无明显骨质破坏,鉴别要点,原发性真性胆脂瘤,四肿瘤及肿瘤性病变,外耳道肿瘤良性外生骨疣、腺瘤恶性鳞癌、腺癌、基底细胞癌中耳肿瘤原发性胆脂瘤、血管球瘤、面神经鞘瘤、中耳癌内耳肿瘤听神经瘤,血管球瘤,也称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分为鼓室型:位于中耳内颈静脉型:位于颈静脉孔内颈静脉鼓室球瘤:同时累及颈静脉孔及鼓室迷走神经型:位于口咽和鼻咽部的颈动脉间隙内颈动脉体型:位于颈动脉分叉,搏动性耳鸣传导性耳聋蓝骨膜面瘫,中耳血管球瘤,临床表现,见于鼓室型及颈静脉鼓室球瘤,鼓室内软组织影增强:显著强化很少骨质破坏,CT表现,血管球瘤,平扫轴位与冠状位增强,血管球瘤,鉴别诊断(一),具有搏动性耳鸣的疾病迷走颈内动脉颈静脉裸露,主要方法为冠状位扫描以确定颈内动脉及颈静脉与鼓室关系,鉴别诊断(二),中耳内软组织肿块胆脂瘤中耳癌,鉴别要点临床特点骨质破坏肿块强化,中耳癌,较少见多为鳞癌为外耳道鳞状上皮细胞癌向中耳蔓延所致,软组织影大范围侵蚀性骨质破坏骨破坏以鼓室为中心,向周围累及外耳道、乳突、颞骨鳞部、乙状窦、耳蜗等,CT表现,临床取活检可确诊CT检查目的为确定肿瘤浸蚀范围,外耳中耳软组织肿块、乳突与岩部广泛性骨质破坏,肿瘤侵入后颅窝呈不均匀强化,中耳癌,面神经的良性肿瘤,多为神经鞘瘤常发生于面神经膝部和乳突段临床上以面肌麻痹为首发症状,可伴听力减退,面神经肿瘤,鼓室内肿瘤显示鼓室内边缘清楚的软组织肿块颞骨内肿瘤示面神经管区占位病变。呈扩张性生长边缘光整,伴面神经管扩大,沿面神经布为其主要特点内听道肿瘤与听神经瘤CT上难以区别,主要依靠临床,CT表现,听神经瘤,为良性肿瘤起源于雪旺氏细胞,多数发生于第VIII对颅神经前庭支,蜗支较少分内听道内型和桥小脑角型临床表现为蜗后性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内耳道腹壶状扩大肿瘤不突入脑桥小脑角池增强有强化但CT显示不佳较小的管内型听神经瘤无内耳道扩大MRI是唯一可靠的早期诊断方法,内耳道内型,CT表现,脑桥小脑角池软组织肿块,实性或囊实性有明显强化第四脑室受压变形向对侧移位肿瘤以内耳孔为中心生长,部分伸入内听道内,这是本肿瘤的形态特征,桥小脑角型,(内耳道外型),为骨迷路的软骨骨化异常及血管发育异常引起骨吸收及骨沉着骨迷路的内层软骨层被松质骨代替,故也称耳海绵化本病按受累部位分为两型,即窗型及窗后型。病因不明,多发生于青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听力丧失、耳鸣,耳硬化症,CT表现,窗型累及卵圆窗和圆窗,橙骨骨板固定在卵圆窗内,引起传导性耳聋早期病变是溶骨性的,卵圆窗模糊扩大晚期卵圆窗消失,而被硬化的骨质代替(闭塞性耳硬化症)即卵圆窗被骨质充满,澄骨板固定,窗型,窗后型累及骨迷路,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耳硬化症除表现传导性耳聋外,一般还有神经性耳聋早期表现为耳蜗周围溶骨性改变,轻度时CT为阴性,显著的脱钙表现为围绕耳蜗的低密度的晕圈(双环征)晚期重新钙化以后,病变区骨密度与正常骨迷路的密度相同则不能确诊,窗后型,窗后型,围绕耳蜗的低密度的晕圈(双环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