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E-mail文化传播网www.52e-mail.com图文:中 国青年报他的人生从70岁开始。他86岁告别大学讲台,93岁翻 译国富论成了畅销书,100岁还在电话里给学生讲 哲学课。他70岁之后撰写的论著超过150万字。这位生 于1908年的“00后”还喜欢看偶像剧,跟“80后”年轻人 结成忘年交。有人称,他的灵魂“没有皱纹”。百岁“00后”经济学家杨敬年 经济学家:杨敬年 (104岁)经济学家杨敬年精确地规划着时间。他在每天凌晨3点 投入工作,工作时间是8个小时。虽然走路迟缓,但他身 上像揣着一只发条紧绷的钟表。眼下他计划修订一部著作,腹稿早已打好。他能随口 讲出需要新添的篇章,这使他显得不像实际年龄那样年 长。他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驾崩那年出生,至2012年 已经104周岁了。他的眉毛全白了。可他至今仍过着年轻人的生活。他抢着接听家里的电 话,能迅速报出几个熟人的手机号码。如果电灯没有关 上,他宁可自己动手也不会去指挥晚辈。总能令访客惊 奇的是,多数时候为他们打开家门的是他本人。他还自 己洗澡,生活“完全自理”。谈话时,他思维敏捷,语速飞快,以至于他会提醒需要 记录的晚辈:你应该用一个小录音机。他谢绝欣赏老年报章和夕阳红等电视栏目。“我 觉得同我没有关系”,他说。杨敬年是在中国的大学里第一个开出“发展经济学”课 程的老师。可如今即使在他任职64年的南开大学,知道 这个名字的学生也并不多。他已极少露面,除了每个月 去一次理发店。他在86岁那年正式告别讲台。不过最近两年才结束授 课那是多年前的一个经济学研究生,每周在固定的 时间打来越洋电话,听他讲一个钟头的冯友兰的哲学。百岁之年,杨敬年出版了27万字的自传。学生们送他 一块匾额:“生命从百岁开始。”他晚年的得意之作不止于此。93岁时,他翻译的亚当斯 密国富论出版。十多年间,这个译本重印了十几次 ,发行逾10万册,成为罕见的畅销书 出版社约他译 国富论时,他认为此书对于传播经济学知识意义重大 ,亚当斯密是个“高耸入云的人物”,又自认“余勇可贾” ,就答应下来。而学生们对此不敢相信。更让他们吃惊的是,他每天 工作8小时,用11个月就完成了74万字的书稿,此后又陆 续补充了6万字的索引,字字句句都是手书。杨敬年这样争分夺秒,是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等到1979年获得平反, 他已71岁。这原本是他打算大展拳脚的时候。他是中国经济学的一部“ 活历史”,在他考入南开经济研究所时,国内只有这一家招收 经济学研究生,民国四大经济学家有两位是他的老师。1949 年前夕,他又从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到南开创办 财政系。他很快遇上了“暴风骤雨式的政治运动”,牛津博士学位一 钱不值,坐了经济系资料室的冷板凳。在同一个校园,与他 同病相怜的包括诗人穆旦。他当时觉得是“晴天霹雳”。后来,他用毛泽东的话平衡心态 。毛泽东说“让体内慢慢生长抵抗力和它作斗争,直至最后战 而胜之,这是我对待慢性病的方法”,杨敬年借此安慰自己“ 就当是害了一场大慢性病”,甚至自认为算是幸运者,留在资 料室仍能做一些学术工作。做不了教师,他成了翻译家,译了多部国外经济 学著作和200多万字的联合国文件。作品大都以集 体的名义面世,或者使用笔名。第一本译著英国 议会用的是笔名“蓬勃”,直至最后一本银行家 ,落款才是“杨敬年”。 但杨敬年不在乎。“只要 能够工作。”他说。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杨敬年在地震棚 里翻译垄断资本,晚上搬到露天,借星月之辉 照明。有朋友不能理解:“你的命还不知道在哪里, 你还在搞翻译?”在百岁自传里,杨敬年以平缓的口吻叙述政治运 动中的遭遇,却“找不到表达怨恨愤懑的只言片语” 。“文化大革命”中,杨敬年的朋友“十个有九个”揭 发过他,所谓问题都是编造的。而他从未捏造事实 陷害别人。后来得知谁曾揭露过自己,他也不生气 ,只是感慨“人性里有劣根的东西”。 总有学生为他鸣不平,认为他牛津毕业后,要是按照 预定计划去美国,人生不至于被耽误。他那些离开大 陆的同学后来成了“副主席”、“立委”、“部长”或“大使 ”。而这位在牛津研究政治学、历经改朝换代和两次世 界大战的“矜持的绅士”说,个人的浮沉荣辱,实在是 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何况,运动是不能持久的。在南开大学右派改正后的座谈会上,他发言指出, 这场运动中,国家的损失比个人的损失大,无形的损 失比有形的损失大,长远的损失比暂时的损失大。在此期间,他受到的打击还包括,从1974年开始,妻子突发 脑溢血,瘫痪在床24年。他们的儿子也在1976年因病去世。“这些东西就是所谓命,不是宿命论的命,是无可奈何的 事情。”杨敬年说,“我的办法就是以义制命,能做什么,就 做点什么。”平反之后,杨敬年80岁退休,后又接受校方返聘至86岁。 由于超龄,他没能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晚辈至今叹息,在博 导如过江之鲫的时代,杨敬年居然连博导都不是,按照世俗 的标准,他“混得真是不济”。 而他人生的一页才刚刚翻开。 2007年之前,他长期住在南开大学北村一处十几平方米的斗 室里。室内电脑、电视、电话各一台,一床两桌,几把椅子 。书多得侵占了阳台。在那里,他90岁出版了哲学著作人性谈。他对此感到 满意,认为到了90岁,才把自己要说的话出版。他还说, 按照60岁退休,自己“多工作了三十年”。毕业于南开的天津市政协原副秘书长卢鹤文退休后有一 次参加校友活动,被杨先生问到退休后都干了什么,他不 假思索地说“没干什么”。而杨敬年立即关切地劝他“要老有 所为”。当时,卢鹤文感觉后背跟面部发烧了。“一个90多岁的老 人教导一个70多岁的晚辈要老有所为,怎不叫人汗颜?”他后来打听过:杨先生进入古稀之年后,至少发表了十 项重要成果。除去译作,他70岁后撰写的论著超过150万字 。因为感到专业英语如听天书,杨敬年指导的研究生邹玲曾到 杨家诉苦。她惭愧地发现,70多岁的杨先生正在学法语,每周 两次课,每天背单词。1999年的一天,91岁的杨敬年在电话里告诉邹玲,自己刚 买了电脑,很快就能给她发电子邮件了。她惊讶得拿着话筒半 天说不出话来。此后,她每周一早晨8点会准时收到导师的邮 件,从不间断。杨敬年的计算机老师是那些年轻的学生。他的故交陆续辞世 ,但社交并未中止。他喜欢与年轻人交朋友,从他们那里“知 道一点”新近的风气。有的学生遇上事业瓶颈,找他解惑。甚 至恋爱中的女生也带男友请他把关,男方非常紧张要是杨 先生不同意呢?2001年入学的姚炜因帮杨敬年制作光碟而结下友谊。有一 年元旦,在新疆支教的姚炜,接到了新年的第一个问候电话。 他不能相信,听筒里传来杨先生的声音:“小姚,最近还在读 什么书?” 老人连搬家的事情都告诉姚炜。他自称新房有好多书柜,自 己的书都能放下了。不久又批评新居为“高干病房”“很不 习惯,设施比较新,用这个那个东西,我都得重新学。”杨敬年觉得,自己与晚辈之间不存在代沟。他解释说,我 的日历年龄是百岁,人家看我的生理年龄是70岁,我看我的 精神年龄也就30岁吧。在姚炜看来,杨先生的灵魂一定“没有皱纹”。 就像年轻人 那样,他会迷上一部青春剧,匆匆忙忙扒几口饭,守在电视 机前。“我现在还能上瘾,所以我说我还年轻。”眼疾被杨敬 年视为“最后的考验”。几年前,眼睛患上黄斑性病变,他基 本停止了写作,阅读也大为减少。白天他听音乐,看电视剧 。影像看不清,就听情节。他打算修订人性谈,但已无法独立写作。不过他不担 心。他指着腹部说,稿子都在里面,可以口述。“过去没时间,现在有时间了。”他有很多人生计划还在前面。 假如眼睛允许,他打算翻译几部政治学著作,包括亚里士多德 的政治学以及现代民主政治方面的作品,因为觉得“对于我 们中国今后的政治可以起一些作用”。“你得先读读书,有了思想,然后政治的改革才能推进。”他 说。改革开放初期,他接待从台湾回来探望的老同学张源,对 方感慨大陆跟台湾相比是“天上地下”,他回答:“我们正在把地 下变成天上。”90多岁的时候,杨敬年曾按照陈立夫我怎么会活到一百岁 一书养生,打算活到百岁,并对学生说,“行百里者半九十” ,自己才走了一半的路。 而在百岁生日那天,他对师生宣布:“ 我还要再活二十年吧!”他谦逊地说,自己要“跟在大家的后面” ,不断学习,“争取看到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他也设想过,假如有一天死亡来临,“我觉得我随时可以高高 兴兴地走!”学生孟宪刚写了本解读他的书,赞他为“天地智者”。他嘱咐孟 宪刚,我有个自画像,你不要把我写得太好。这个自画像就是“ 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觉得我这一生没什么大的成就。不过我尽了力,尽了心。 我要做的事、想做的事、能做的事我都做了,所以我就死而无憾 了。”他总结说。除了减少了公开露面的次数,在人生的下半场,杨敬年仍是 凌晨3点起床,读书到5点,然后花40分钟做一种体操,每个早 晨最少要做10次下蹲。读书时先放大复印,再用放大镜。他对校园里的八卦有所耳闻,听到马英九胜选的消息也不比 别人慢。他表示自己应该“紧跟形势”,了解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 。虽然已经几乎不出门,他每天坚持听完新闻联播和天气预 报再入睡。 “我要知道第二天的天气。”他认真地说。杨敬年先生近况 (雁)作者:马蹄湖湖里有同学希望能了解杨先生最近的状况,这里贴两组 反应杨先生目前状况的照片,便于大家了解。一组是上个月10日,式琪,玉玉和我代表全体参加毕 业30年聚会的同学去看望先生。因先生年纪大了行动不便 ,无法参加我们的聚会,但对我们大家念念不忘,并赠书 表达心意,我们去是对先生表示感谢和敬意,并送去特意 为先生制作的水晶相册,同时录制先生对大家的讲话。这 组照片是由南大派人拍摄,由我整理。另一组照片是去年中秋节,玉玉,小康,树宝和我一起 去看望先生,给先生带去祝福,就是那次见面先生听说大 家毕业30周年要聚会,才决定自己掏钱买自己翻译的,赠给大家,先生的心意让我们深受感动。我还藉此 拍摄了先生平时锻炼的场景。2012年1月10日摄于先生家 中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http:/www.52e-mail.com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