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唤醒激励式”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岱岳区教育局教研室二 0 一 0 年五月“唤醒激励式”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21、唤醒什么?就是把发生在学生身上的“视而不见、习以为常、反复无常、顽固不化” 的不良道德行为习惯的内心唤醒,从活生生的生活经历、体验和感受中唤醒,从幼小心灵的内心深处唤醒,从关注道德认知和外部评价走向关注内部唤醒,唤醒他们的道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之内化 为精神,锤炼为 意志,陶冶为人格。唤醒四种现象视而不见 习以为常 反复无常 顽固不化(无意识) (无习惯) (无毅力) (无意志)形成良好的 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唤醒三个层面对学生唤醒沉睡的心灵,点燃热情的火种。对老师唤醒空洞的说教,探究真实的生活。对课堂唤醒苍白的课堂,营造情感的动场。(一)唤醒道德情感儿童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由知、情、意、行几个部分组成。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由于道德意志需在道德行为的实践中表现和锻炼成长,所以道德品质也可以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基本的心理成份,三者是一个密切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道德情感是人得到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的体验。例如,一个人为集体做了好事而感到愉快,看到别人破坏了集体荣誉而产生厌恶情绪。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习惯中,必须渗透道德情感。 苏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情感 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因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和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去推动他们履行道德义务。按内容来分,有阶级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革命人道主义情感、义务感、 责任感、事业心、集体荣誉感、自尊心、自卑感等等。这些情感又都随着人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 发展起来的。儿童具有一定的道德 动机和懂得一些行为方式之后,有时还不一定能够坚持去做,甚至发生不道德的行为,这就牵涉到道德意志的问题。3道德认识的高度发展就会形成道德信念。一个人,当他把道德认识变成个人行动的原则,坚信它的正确性,并且发自内心要按这 些原则去行动,自己照着做了,就会感到心安理得;没有做到就会感到内疚不安;别人做到了,就会由衷的敬佩和赞颂;别人违背了这些原则,就会产生厌恶、鄙视等种种的内心体验, 这就是道德信念的表现。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较高形式,它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能使道德行 为出现坚定性与一贯性,从而成为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关键因素。教学要力求使儿童的学习过程成为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面对他们参与的生活世界,他们的生命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 这种种因素也总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当一个儿童遭遇到生活中某个事件、某个人时,他不 仅在感知认知:这是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个什么人?同时也会产生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这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随之而萌 发相应的情意、 态度,然后是一定的行为。但在以往的课程中往往割裂了人的各种心理因素,或是片面强调行为习惯的养成,分离其与一定认知、情感倾向之 间的关系。学 习的过程不 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学 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 认识水平的提高,更包括正确态度、价 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他们 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关照下学做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 发展教材的情境因素,有机地营造和渲染出一种让学生感到美好的、亲切的、喜爱的学习氛围, 这样使原来那种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变成一种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让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处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生 态观 :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共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对话观:商谈、沟通、理解、认同。分享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多元观:辩证的看待问题, 宽容他人。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课堂教学中,要在发展学生的内在德性上下功夫。(二)唤醒道德生活亚里士多德把道德分为心智和德性两个方面,心智方面的道德已知识为基础,是可以教授的;但德性方面的习惯,却是不能教授的,只能在生活中形成。杜威也认为, “教育即生活”, “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关注学生道德生命自由成长的主体道德教育,必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因为 生活的世界,是生命存活的世界,是生命求得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个体生命的发展不在抽象的科学世界,而在富有人性的完整生活世界;个体的道德,作为生命的灵魂和核心,不在于道德的知识和行为技能,而在于心灵的感应。感应只发生在真实生活和具体情境中,所以,个体道德生命的发展是生活和道德的结合点。认知性的道德教育课程,只能教给学生知识性的道德概念,受教育者把道德理论、规 范、准则作为知识掌握,获得的是“关于道德的观念”,而非内在于人的“道德观念”。即便是通过认知模式,形成了道德的认知,区分善恶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但这本身也消解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导 致“ 言”“ 行” 分离,甚至有“言”4无“行”。新课程基于“ 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 ”的理念,把品德教育寓于生活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之中,或者 说,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我们的品德教育和社会生活常识教育在新课程中不搞“两张皮” ,而是要融为一体。人的生活、社会的生活,也就是充满道德关系和道德问题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启 发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新 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它要避免的是纯学科化的德育和那种生硬的说教。新课程的品德教育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 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教学中,要以“真实”的生活事件为主;以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以日常生活事件为主;以今天的生活事件为主;以首属群体(家庭、学校、邻里等)中的生活为主。道德知识的掌握和道德认知的发展,也只有扎根于生活之中才有意义,才会 产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付 诸于道德实 践,转化为道德行为。俗话说,水滴石穿。同样儿童良好道德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是靠单纯的说教能奏效的,而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积累,逐步养成的。 别人说上千万遍,也抵不上自己亲自做一遍。儿童从体验中获得的情感是最朴素、最真诚,也是最难忘的,体验教育正是 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的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美好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孩子们的情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体验和一次又一次的感悟中不断发展、深化的,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2、从笑谈艺术人生到“德育课堂教学模式”艺术人生从 2000 年开播到现在,朱军已经主持了 200 多期节目,访问了200 多位嘉宾。在艺术人生 中没有空泛的政治宣言,没有虚情假意,个人、伴侣、儿女成为最主要的话题,友情、爱情、亲情成为倾诉 的重点,在坎坷、病痛、失落前的勇气、乐观、豁达成为栏目的主旋律。 “个人独一无二的故事,大众所能共鸣的感情和思想。 ”是艺术人生的立足之点。冯巩与朱军表演的小品笑谈艺术人生,道出了朱军主持艺术人生的四招成功秘诀“ 套近乎、 忆童年、拿照片、把琴弹” 。节目从回顾艺术家的艺术生涯开始,主持人与嘉宾便展开了面对面地真诚地交流,有时拿出了老照片,有 时播出了提前采访的录像片段,有时把亲朋好友请到了现场,用颇具生活化的艺术手法,打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在情与理的交融中 对 人生的感悟得到了升华,有时流出的是激动的泪水,有 时流出的是辛酸的泪水,有时流出的是幸福的泪水。“回顾 交流 激情感染”是多么生活化、开放化、情感化的访谈过程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正是需要这样的教学过程吗? 教学过程要开放化,开放的时空,可以提前进行搜集、 调查、采 访等活动;开放的内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开放的方法,只要教育有效,方法可以不拘一格;开放的过程,把 40 分钟向前延伸,向后拓展,落 实德育的 实效性;开放的评价,质性的、量化的、过程的、终结的,通 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 展。教学过程要生活化,课堂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从学生身边的、周围的人或事,充分展开交流活 动,这样5的教育才有针对性,才有实效性,才能避免 课堂教学中“假、大、空 ”现象的再生。教学过程要情感化,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情感、态度、价 值观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对孩子所有的教育中,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一生中许多精彩的故事、伟 大的行为都来自于情感。情感教育是道德情操形成的真正基础,是理智的动力,是人生的一种巨大力量。培养孩子爱的情感,唤醒孩子身上沉睡的巨大的爱的潜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良好的情感教育能造就孩子超乎常人的毅力、耐心,并在不同的领域做出杰出的成就。 拥有完善、忍耐、可贵爱心的孩子总能克服各种障碍,最终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3、 “唤醒激励式” 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式”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套近乎 忆童年 拿照片 把琴弹创设情境 探究交流 拓展深化 激情感染(引入交流主题) (探究生活德育) ( 升华道德认识) ( 激发道德情感)“唤醒式”德育课堂教育理念4 个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交流拓展 深化激情感染3 种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2 个突出: 生活 化 情感性1 个作用: 内心唤醒1 种效果: 自觉行为1 个目标: 德 育实效性4、 “唤醒式 ”德育课教学模式案例分析把我的进步告诉你 陈秀红 创设情境 探究交流 拓展深化 激情感染6粒粒皆辛苦 玄慧燕创设情境 探究交流 拓展深化 激情感染同行蓝天下 赵 芬 创设情境 探究交流 拓展深化 激情感染猜猜他是谁?1、成长扫描 我长大了2、把我的进步告诉你我进步,我快乐。1、拍手读儿歌我长大了2、师生共唱进步拍手歌3、在欢快的 小松树歌曲中结束1、欣赏歌曲悯农2、观看几幅农民图片 1、了解庄稼的种植过程2、交流感受农民的艰辛3、学生活动体验4、教师谈亲身体验感受 1、交流浪费粮食的现象2、找金点子1、一粒米,我想对你说农民伯伯,我想对你说饥饿儿童,我想对你说2、全体宣誓承诺3、用歌曲一粒米 进一步感染学生 欣赏导入 1、真情体验 2、走进残疾朋友1、感悟坚强2、关爱残疾人1、每一环节后的激情小结2、交流中的师生评价3、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4、同唱感恩的心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