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8页
第2页 / 共118页
第3页 / 共118页
第4页 / 共118页
第5页 / 共118页
第6页 / 共118页
第7页 / 共118页
第8页 / 共118页
第9页 / 共118页
第10页 / 共1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枣庄市市中区枣庄市市中区 XXXX 年政府工作报告年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XX 年政府工作回顾刚刚过去的 XX 年,是我们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峻形势,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的一年,也是全区加快城市转型、推动科学发展迈出坚实步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区委确定的“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不动摇,实施项目带动保增长,注重民生促和谐,积极作为,科学务实,较好地完成了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市中建设的新跨越。预计 XX 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 125 亿元,增长1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96 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55.2 亿元,增长17.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9.46 亿元,增长 16%。与 XX 年相比,全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税收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等 11 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翻了一番或接近翻番。项目带动保增长成效显著。9 个“十大重点项目”等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7.27 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8%,拉动全区经济增长 9.5 个百分点。完善机制建项目势头强劲。坚持分线作战,整体联动,千方百计往前赶,千方百计抓落实,千方百计创造优良环境,项目建设呈现出规模较大、数量成倍增长的良好局面,其中过 5 亿元项目达到 23 个,是上年的近 4 倍。枣庄中联旋窑水泥及余热发电、李堂煤矿、瑞祥科技、洪海广告设备制造等 16 个过亿元项目竣工投产,平流层飞艇、远东农科环保包装、沙德纺纱、中科盐化工等 33 个过亿元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建设。搭建载体引项目力度加大。枣庄经济开发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有 18 个区级重点项目入区建设,其中过亿元项目 7 个。大力开展定点招商、产业招商和节会招商,全区新引进外来投资项目 242 个,实际到位资金 47.2 亿元;利用境外资金 3069 万美元,增长 59.6%;实现进出口总额 2 亿美元,增长 14%;其中出口创汇 1.91 亿美元,增长 17.8%,在全省3 个实现正增长的区县中位居第一。我区被大众日报和山东浙江商会、福建商会、江苏商会评为 27个“山东最佳投资城市”之一。奋力攻关争项目成果丰硕。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共争取中央新增投资项目 25 个,资金 8041 万元;省调控资金项目 10 个,资金 1.7 亿元;中央和省淘汰落后产能补助资金 3000 余万元;完成省级立项项目 15个,比前 5 年的总和还要多。拓宽融资渠道,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 182.63 亿元,较去年初增加 58 亿元,增长 46.5%,占全市新增贷款的33.7%。调整结构谋转型活力增强。预计全区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 4.5:60.7:34.8。优势产业加速集聚。实施大企业膨胀和裂变战略,做大做强中泰煤业、中联水泥、中翔煤业、沙特阿齐兰纺织、中安房产、泉头水泥等企业集团,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全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9 家,总数达到 333家;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 85 亿元、利税 40.2 亿元、利润 26.8 亿元,均增长 16%。煤炭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在拥有留庄、朝阳、李堂煤矿的基础上,又收购开发了贵州纳雍县康金煤矿和云南彝良县小发路煤矿,煤炭年产能达到 300 万吨,我区被评为山东省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竞争力十大典范经济区。水泥建材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旋窑水泥产量占全区水泥总产量的比重,由 XX 年的 20%提高到 90%,生产规模达到 1000 万吨。纺织服装产业品牌创建取得实质性突破,12 家纺织服装企业注册了自主商标,我区继成为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中国针织文化衫产业创新基地之后,又被命名为“中国针织文化衫名城” 。服务业繁荣活跃。预计全区三产投资完成 49.3 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1.3%,同比增长 39%,总量和增幅都超过二产。加快“四引”和“七个一”项目建设,鲁南农副产品批发中心、森博国际家居广场二期、大运河物流一期工程竣工运营,捷隆惠邦国际家居装饰城、芙蓉生态园温泉、大润发超市等项目进展顺利,建华西路农贸市场已完成规划选址。全区净增限上服务业企业 30 家,总数达到 116 家,占全市总量的27.9%。拓宽“枣庄二日游”促销渠道,地接南京游客 15438 人。龟山风景区被评为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森林公园。大力发展节会经济,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枣庄)针织文化衫交易会、首届枣庄桃花节、家居文化艺术节、农产品展销联谊会等 10 余次节会活动,特别是第二届中国(枣庄)二手车博览会办出了影响,聚集了人气商机,取得了显著效益。XX 年二手车交易量突破 6 万辆,是XX 年市场创办之初的 60 倍,我区荣获“全国二手车交易示范基地”称号。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推进二手车市场建设的做法,被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作为“枣庄模式”在全国推广。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全区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22 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16 家。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特色专业村分别发展到 16 处和 20 个,国家级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达到 23 个。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机播机收覆盖面达到 98%。民营经济稳步发展。预计新增民营企业 490 家、个体工商户 3590户,总数分别达到 3440 家和 3.5 万户;民营经济纳税额完成 6.2 亿元,增长 10.5%。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新增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9 件,总数达到 24 件;其中新增山东省名牌产品 7 个,位居全市第一。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迈上新台阶。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 21 条,累计拆除 52 条,我区获得全市节能降耗先进单位称号;探索区域横向联合治污的市中新模式,顺利通过了国家迎淮核查验收。深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年”活动,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11%,比上年提高 3 个百分点;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在全省 140 个县(市、区)中分别列第 57 和 58位,我区被列入全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做靓城市树形象变化巨大。精心实施总投资30 亿元的 50 个重点城建项目,举全区之力打造生态“五宜”城市,展示了“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新形象。新区建设亮点纷呈。枣庄全民健身中心(东湖公园)建设,经过 800 多个昼夜奋战,于去年 10 月 1 日正式落成开放。这是我区近年来实施的影响最大、最得民心的重大工程,一举改变了城市面貌和发展格局,成为枣庄中心城区的标志性景观,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投资 6 亿元的运河古城一期工程已竣工,二期工程正在加快主体建设。投资 4 亿元的西沙河治理工程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和摸底调查,正在进行治理工程和安置小区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旧城改造步伐加快。 “十大房地产项目”完成开发面积 100 万平方米。完成了薛庄、光明、青松里等旧居民小区改造提升工程,东方四海、联鑫家园等棚户区改造进展顺利。全力配合市建委抓好青檀北路、龙头西路、华山路、君山路、三号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居民用水“一户一表” 、煤气改天然气、城区集中供热管网等配套完善,枣临铁路火车东站换边新建、站前广场建设、青檀北路公铁立交等初步规划设计已经完成。总投资 5000 万元的西昌路景观提升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市容市貌整洁有序。大幅度增加城市绿量,对东外环、10 个街头游园、12 处城市林带和 50 个居民小区、20 条次干道进行绿化提升,我区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考核验收。投资 1500 万元,完善环卫设施,配置管理设备,对城区重要节点进行了全面包装改造。为期三年的“百厕改造”工程累计完成 70 座,城区公厕全部免费开放使用。扎实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成立了街道行政执法分局,建立完善了城市管理月奖惩制度,数字化城管覆盖面由 16 平方公里向 40 平方公里扩展。城乡统筹共发展进程加快。依靠工业化、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辐射带动城乡一体发展,探索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乡镇驻地开发、村企共建和中心村改造四种模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集中连片建房 15 个村、4561 户,完成住宅建设 40万平方米,分散新建住房 3210 户,改造农村危房1910 户。巩固提升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成果,周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超额完成年度建设计划,8座病险小水库除险加固全面竣工,全区 96.5%的农村人口吃上了自来水;98.7%的自然村通上了有线电视;新建改建农村公路 8 条、桥梁 5 座;建成沼气示范村 32 个、太阳能示范村 13 个,13636 户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占全区农户总数的 16.29%。加强植树造林和封山护林,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4%。扎实开展城市社区示范点和农村社区试点工作,80%的社区达到省级示范社区标准,我区荣获全国社区共建共享先进城区称号。注重民生促和谐效果明显。民生保障有效改善。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 856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5100 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我区被纳入省级创业型城市试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 90%和 82%,新农合参合率达到 99.6%,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 71%,我区成为全市唯一的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区,已有 18个村(社区) 、3577 名 60 岁以上老年人领到了基础养老金。四十一中北校综合教学楼改造、区医院外系病房楼建设等“十大惠民工程”稳步推进。加大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力度,累计发放种粮直补、农机补贴、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补贴资金 3060 万元。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752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6951 元,分别增长 10%和 8%。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认真打好“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春夏秋冬四大战役,顺利实现了第十七个安全生产年。加强基层平安建设,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圆满完成建国 60 周年、全运会等重要时期安保任务,我区被授予 XXXX年度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实施城区学校扩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三亮三改”等工程,累计新建改造校舍 2.8 万平方米,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分别达到18 所和 57 所,达标率居全市第一。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配置各类人才 1320 人,安置高校毕业生 856 人。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任务,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分别发展到 5 个和 53个。大力倡导全民全运,我区运动员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获得了全市唯一一枚金牌,全国首家健身秧歌“五个一”工程在东湖公园正式揭牌。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扩建乡镇卫生院 6 家、村级标准化卫生室 60 个,驻地已建起 5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 19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打造了“十五分钟就医圈” 。甲型流感、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大健康查体和打击“两非”力度,对 25 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处罚,查处涉案人员 27 名,全区人口出生率控制到9.78。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1759 亩,复垦整理土地 1XX 余亩,顺利通过了第九次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我区被推荐为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国防教育、双拥共建、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广播电视、外事侨务、财政、国税、地税、食品药品、工商、质监、审计、供电、物价、司法、史志、老龄、残疾人、邮政、通信、保险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我区先后荣获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全省防汛抗旱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全省敬老模范区等称号。提质提速抓落实氛围浓厚。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