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页第2、3、5、6题第3页第14、16题第4页第18、20、23题第5页第26题第7页第5、7题第8页第8题第9页第15题第10页第19、23、24题第13页第1题第14页第9、10题第17页第28题第21页第8题第23页第20、22、25题第24页第26题第26页第7题第29页第21题第30页第30题主观题审题技巧 一、划分题目结构成分,全面审题:找出提示词、限制词、中心词、解答词。 提示词:即解答方式词,告诉你有什么方式来解答, 是简述还是概述,是分析还是比较,是说明还是论证,是评述 还是评价。根据提示语来确定题型。 中心词:即题目的中心,答题内容的对象成分,提示答案围绕的中心和落脚点。 限制词:即时间、空间、数量、角度、程度等方面的限制词。 解答词:即所要回答的情况、经过、内容、原因、结局等。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 经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 军事思想)影响深远。“原因类”公式: 1、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 2、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 3、内因、外因“影响类”公式(深度、广度) 直接、间接 政治、经济、文化 积极(对内、对外) 消极(不足或局限性)评价类: (一):评价“史实、事件、概念、名词”:思路:性质(实质)+特征(地位)+影响+启示(二)评价“观点(主张)”: 思路:表态论据总结(回应论点) 方法:史论结合;自圆其说。P6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 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启示类 (通常用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 为提示语) 思路:提出今后应该怎样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应避免什么,尽量少走弯路。其他: 1、提取信息时,充分运用标点符号、连接词、 段落等语文常识,完整的提取要点。2、提取信息要全面,完整,坚持多多益善。提醒同学们注意: 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做到“段落化、要点化、 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经济册呈现给同学们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 包括中国的和世界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不同历史 时期。经济史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类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而反映出来的生产 力的发展。例如人类使用的工具、从早期的石器到铁器到 机器,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进步,将人类推向更高的文明 ;另一方面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手段和生产 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例如从一家一户的铁犁牛耕,到社会 化的大机器生产,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第三方面是,与各个不同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 会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方式的发展变化。例如从古代的经济到近代、现代的经济,生产关系发生很大变 化,社会性质随之变化,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迈进 。经济范围也从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发展到全 球。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质量和生活方式。经济史是人类历史的重要方面,通过学习,可 以了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一些规律 ,以及各个不同历史时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表现 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经济是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关 系密不可分,学习经济册,要联系政治册和文化 册的相关内容,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农耕时代的农业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农耕时代的经济政策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农耕时代的农业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耕作方式的进步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