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7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高考考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历史的发展往往与许多人的愿望相 反,漫画企图改变历史进程的“英雄”们中的希特勒、袁世凯、江青之流,被历史的年轮碾得粉碎。历史事实证明了一个根本的道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象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发展,也有客观规律。 思考:马克思是怎样解开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的?提示:(1)马克思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就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发展之谜。 提醒!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二者地位不同,前者是根本、是前提,后者受前者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和意识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提醒!要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改革的必要性。提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提示!注意比较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异同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立党为公提示:(1)不能认为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2)人民群众不是一个永恒范畴,而是一个历史范畴。考点突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探究一:江苏综合创新能力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江苏拥有自己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还很少,创新绩效较低。据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新江苏精神,使江苏经济发展出现了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的良好趋势。目前江苏创新创业创优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但“三创”活动仍然受到体制、政策、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如把冒尖者视为“冒失”,把打破常规者视为“异类”,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愿冒险;民众性创新创业的机制尚不完善结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谈谈江苏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三创”精神。 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不同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不同作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三创”精神是江苏改革创新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弘扬“三创”精神,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对于推动江苏改革创新实践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取得的。为什么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答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巩固和加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探究三:某校高三一班召开“我看农村改革30周年”主题班会,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发言。同学甲:改革开放30年来,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同学乙:我国的农村改革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较大等,中国的农村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两位同学的发言。答案:(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农村改革使农村生产关系适合了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合了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其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2)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我国农村改革中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也必须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来解决。 探究四: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1)材料表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答案:总趋势:由低级向高级,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2)这种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实现的? 答案: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通过改革、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探究五:胡锦涛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请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哲学依据。答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核心解读1.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不矛盾的。图示: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两种关系所处的统一体不同。两对矛盾相互作用的具体内容不同,得到的规律不同。联系:矛盾双方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 基础的反作用,最终影响生产力。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前进。同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两对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始终,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也充分证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特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图示: 3.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和坚持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二者是否完全对立?为什么?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比较较人民群众是历历史的创创造者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区别别人民群众是历历史的创创造者主要表现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质财 富的创创造者;二是人民群众是精神财财富的创创造者;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历史发发展阶阶段中对历对历 史发发展起着重大推动动作用的伟伟大人物联联系杰出人物对对社会历历史发发展的促进进作用总总是以人民群众创创造历历史的决定作用为为基础础。人民群众创创造历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产生杰出人物历历史作用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终地依赖赖于群众,才能有所作为为纵连横比: 4.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生活热点深化改革,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2)温家宝在2009年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重点抓好五件事: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四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五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3)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在这之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巩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产品市场调控。(4)2009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2010年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一、毫不松懈抓好主要产品生产供给。二、持之以恒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四、下大力气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五、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 命题视角“三农”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备战2011年高考,应关注以下问题:(1)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国家把“三农”问题列为工作重点的原因。(2)用辩证法的知识说明应如何深化农村改革?(3)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说明:如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1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 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这体现的生活与哲学道理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看问题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做到一分为二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的生活与哲学道理是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答案:D2“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段材料体现了唯物史观的( )A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析:A、B、C、D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材料。B是唯物史观角度,应入选。答案:B3农村改革已经走过30年的光辉历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行,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我国农村的这种经营方式( )承认并充分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 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 既适应传统农业,又适应现代农业 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 A B C D解析:该题是经济生活与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综合,都符合题意。答案:C (高考改编)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某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