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一、自然灾害的分类:一、自然灾害的分类:2 2、地质灾害:、地质灾害:1 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沙尘暴等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沙尘暴等3、海洋灾害:海啸、海冰、风暴潮、 咸潮、赤潮等4、生物灾害:病虫害、鼠害、蛇灾等1963至199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发生次数想一想:下面哪些类型的自然灾害发生率最高?气象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1.1949-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 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 成的。2.我国每年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 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平均每年约500亿 600亿人民币)的57%。3.其中旱涝灾害是气象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 。第二节 气象灾害以地球大气圈里的各种变化为主 要致灾因子所引发的自然灾害。1、概念:对工农业、交通、城市造成破坏、经济损失2、危害:由于江河洪水泛滥或因长时间降雨,积水淹没低 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洪灾涝灾人员伤亡,难民,疫病引发次生灾害洪涝灾害: (1)形成原因:降水量大且集中:降水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台风引起。 排水不畅:河道弯曲;水系支流多;地势低平等。 人为原因:围湖造田降低湖泊的蓄洪能力;破坏植被造成水 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亚洲洪水最多。如:中国、孟加拉国、日本等思考:孟加拉国洪涝多发的原因? (1)孟加拉国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 (2)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排水不畅。我国洪涝分布图我国多出现在夏秋季节。我国多出现在南方地区、华北地区。(3)发生时间:(2)多发地区:案例分析: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形成原因 。(4)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湖。 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整治河道(裁弯取直); 加固大堤。 加强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2、干旱灾害: (1)形成原因:降水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 工农业发达、用水过多、水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 缺乏。 (2)发生时间与多发地区: 我国北方地区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 西南地区冬春连旱。伏旱为主 春旱为主冬春连旱分区旱灾 类类型发发生时间时间发发生原因东东北、 华华北地区春旱 为为主春季(3- 5月)气温回升快,蒸发发旺盛 ;雨季还还没到,降水少 ;正值农值农 作物播种、生 长长季节节,需水量大。 长长江中下 游地区伏旱 为为主7-8月受副热带热带 高气压带压带 控制, 出现现高温晴朗天气,形成 干旱。西南地区冬春 连连旱 为为主11月-次 年3月冬春季节为节为 旱季,降水 少; 多喀斯特地貌,地 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3)我国区域旱灾类型及其成因干旱的危害:1、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2、导致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紧张,人畜饮水困难。3、致使河流水位下降,影响水上运输。想一想: 1.干旱一定能形成旱灾吗? 2.旱灾是不是一定由干旱引起?干旱旱灾可能引起一定由其引起干旱的防御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农业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3、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的覆盖率4、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持续干旱2010年以来,西南地区干旱范围不断扩大,逐步从云南扩展 到四川、贵州、广西西部等地。 受灾人数:超过5000万人 经济损失:190亿元 饮水困难:1371万人案例分析:分析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持续干旱的原因。自然原因: (1)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 (2)西南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冬春季节为旱季,降 水少,雨季提早结束; (3)气温较往年高,水汽蒸发量大; (4)多喀斯特地貌, 多地下暗河,地表水缺乏。 社会经济原因: (5)水利设施缺乏、老化、损坏严重; (6)人们节约意识薄弱,水资源浪费大。 2007年,我国旱涝并灾的情况明显.我国往年易受洪 涝灾害影响的省份如黑龙江、吉林、广西、湖南等地区 ,发生了罕见旱情,一些地区因旱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与此同时, 淮河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西南、西北等 地发生了山洪灾害,据此完成1-2题。1、我国旱灾频发的原因是A.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B.受副高控制范围广C.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大 D.多受大陆气团控制2、在我国,干旱与洪涝相伴而生,其主要形成因素是A.季风活动 B.地面状况 C.太阳辐射 D.海陆位置CA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