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 革命现实主义的前 发展时期(19191949)一、革命现实主义的基本内涵 1. 革命现实主义的名称演变 革命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 的名称。诸如:“新写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 义的结合”(简称“两结合”)和“三突出”等。 这里采用“革命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既考虑到了“ 革命”这一概念的确定性,即它对左翼无产阶级革 命的指称;又考虑到了“革命”这一概念所指的不确 定性,因为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词典中,“革命”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内涵。 2. 革命现实主义的性质 “革命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从语词的角度来说,它包含两 个部分,前者是说明:“革命现实主义”一开始就与“革命”的 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紧密关联,在建国后则与 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与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走向紧密相 关的;后者则在于说明它是一种与传统现实主义有关的创作 方法。这两个语词的结合,即在“现实主义”这个语词前加上“ 革命”的限制词,说明了“革命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已经不单单 是指称创作方法,而且已经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或者说它 既是一种创作方法,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一命名当然也 为解放初期那些质疑者提供了可能性。秦兆阳等人正是抓住 了后者而强调了它的创作方法意义;相反,那些批判者则正 是抓住了前者而强调了它的意识形态性。) 更确切地说,“革命现实主义”是一种政治意识形 态的创作方法。 3. 革命现实主义的内涵 1949年10月,茅盾在一篇文章中对“革命现实主义”作 了阐释:“革命现实主义是区别于旧现实主义而言的,高 尔基把俄国革命前的旧现实主义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因为 这些现实主义的作品虽然批判了世界的罪恶,却没有指出 前进的道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的现实主义称为社 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我们目前 对于文艺创作的要求也是吻合的。但是,因为一般人看见 社会主义一词就想到它的政治的经济的含意,而我们现在 是新民主主义阶段,所以,一般我们都用革命的现实主 义一词区别于旧现实主义即批判现实主义”。(茅盾 :略谈革命的现实主义,文艺报第1卷第4期) 这里已明确说明了革命现实主义的内涵,它不 同于旧现实主义,且已具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 特征。二、 革命现实主义的发端 1. 革命现实主义发端的外部因素 、20年代,前苏联左倾文化派别(岗位派):建立“ 无产阶级文化”。 “革命现实主义”的概念最初源于前苏联时期20年代一个 左倾文化派别无产阶级文化派的主张。该派提出建立“无 产阶级文化”的构想,认为在摧毁旧的国家建立新的国家的同 时,也要摧毁旧的阶级的文化,才能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新 的文化。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继承人岗位派在宣言中表示:“无 产阶级文学首先必须彻底摆脱旧的影响,既在思想领域,也 在形式领域。”(斯舍舒科夫:苏联20年代文学斗争史实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4950页。) 、日本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臧原惟人:唯 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曾经留学苏联的日本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臧原惟人在 批判岗位派的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他认为作为现阶段新兴阶级的无产阶级以唯物辩证法的方 法观察现实,它的写实主义区别于历史上任何新兴阶级的 写实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把这社会向怎样的方向前进, 认识在这社会上什么是本质的,什么是偶然的这事教导我 们。普罗列塔利亚写实主义依据这个方法,看出从这复杂 无穷的社会现象中本质的东西,而从它必然地进行着的那 个方向的观点来描写着它”。( 臧原惟人:普罗列塔利 亚写实主义的路,见新写实主义论文集,上海现代 书局1930年版。) 、30年代,苏联理论家伏隆斯基: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 “革命的现实主义”在30年代最初原名为“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它是苏联理论家伏隆斯基在批判岗位派的教条 主义和割裂文化的历史源流中提出的。后在1934年9月第 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中被 法律化。这个章程提出: “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 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 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 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 任务结合起来。”(转引自孟繁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当代文学关键词,第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据说,在这个口号正式提出前,1932年5月 20日,伏隆斯基与斯大林谈论文学问题。他提出 :苏联艺术理论的基础应该是共产主义现实主义 。 斯大林思考后说:“共产主义现实主义也许还 为时尚早,如果你同意的话,那么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应该成为苏联艺术的口号。” 根据斯大林的理解,他作了这样的解释:应 该写真实(实质上是写理想)。真实对我们有利 。不过真实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得到的。一位真正 的作家看到一幢正在建设的大楼的时候应该善于 通过脚手架将大楼看得一清二楚,即使大楼还没 有竣工,他决不会到“后院”去东翻西找。(奥甫恰 连柯致格隆斯基的信,见倪蕊主编论中苏文学发展进程 ,第341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版。)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诞生过程和斯大林对“写 真实”的理解,再清楚不过地揭示了这一方法所隐含 的政治意图。它的内涵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修饰“现实 主义”的“社会主义”,正是这个非文学的概念决定了 它的性质。“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 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 务结合起来”,是这一方法的关键,它所隐含的指向 和期待,也是与这一方法密切相关的思想化、典型 化、乐观主义等处理方式最有力的依据。“透过脚手 架将大楼看得一清二楚”,形象地暗示了这一方法的 实质性内容和要求。 2. 革命现实主义发端的内部因素 、五四新文化运动:革命现实主义的源头。 革命现实主义的传统(或思想意识形态基础)最 早可追溯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五四新文化中, 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一些左翼倾向的哲学和 文化思潮得以传播,中国在这样的思潮启发下发生 革命,“劳工神圣”思想得以确立,开始出现“平民主 义”的对农民意识的弘扬倾向。周作人的平民文学 和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都可看作是 早期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端之作。 、“革命文学”倡导时期:“新写实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的萌芽。 进入20年代末期,中国文学运动开始由五四 时代的“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在这样的背景 下,以蒋光慈、成仿吾等左翼作家为主体的创造 社和太阳社的作家和理论家开始着手批判传统( 五四)写实主义,而提倡类似于苏联“唯物辩证法 创作法”的“新写实主义”。三、左联时期:革命现实主义的发展 1.理论译介:左翼批评家周扬第一次提出了“社 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 当苏联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受到否定之后,在 苏联作家协会(后期拉普)的影响下,左翼批评家 周扬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 周扬于1933年11月现代第4卷第11期上发 表了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之否定一文。这篇 文章对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成形具有标志 性意义。 2.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确立了革命现实主义 的基本内涵。 在左联成立前后爆发了一系列有关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的论战: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战以及“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的提出,标志着革命现实主 义文学观念的正式出现。 鲁迅和左翼与新月派(陈源)、第三种人(胡 秋原)和自由人(苏汶)的论战,对革命现实主义 的观念进行了检验。在这些论战中,涉及到了后来 被反复提起的诸如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文学性与 政治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在这些论战中,确立了 革命现实主义的基本内涵,那就是主张意识形态对 创作方法的直接介入,使文学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 。 3. 左联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话语霸权的形成 。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虽然充斥了话语暴力 ,但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却无法形成话语霸权,也 没有形成直接的有形的话语权力。真正能够实现话 语权力化的是左联这一组织。 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是使这一纯粹意识形态的 观念得以组织化和机构化,使革命现实主义开始与 权力意识形态形成媾和。而在左联的解散,和解散 时所爆发的以鲁迅、胡风等为一方与周扬等为另一 方的“两个口号”的论战,则对革命现实主义的权力 (政治的和理论的)进行了检验。 4. 左联时期出现了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 。 革命的现实主义的意识在五四时期并不明显,而 且往往表现为善良的人道主义倾向。但当30年代到 来时,左翼思潮的风起云涌,使农民意识开始大规 模地占领文坛。左联是这种意识的忠心执行者。但 这时候的红色罗曼司的革命恋爱,仍然充满了知 识分子的革命幻想(即当时所谓的“革命幼稚病”)。 蒋光慈、阿英、田汉、郭沫若等人都创作了大量的 这样的作品。 但必须注意的是,这样的革命罗曼司已经开始受 到大规模的批判或者是匡正。1932年华汉(阳翰笙 )的地泉三部曲出版,瞿秋白等左翼批评家借 给该书作序的机会对“革命的罗曼蒂克”进行了细致的 清理。 但是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现实使知识分子特别是 革命的知识分子虽然受到来自本阵营的批判有时甚 至是很激烈和无情的围攻,但是他们的创作仍然是 自由的。所以革命的罗曼司只要有市场的需求,其 创作就会绵衍不绝。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40年代 的重庆国统区。但在左联的后期,以蒋光慈的田 野的风、叶紫的电网外和丰收为代表的 左翼作家的创作中,斗争的工农形象的出现标志着 左翼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正逐步成型。 在与延安时期和1949年后的十七年时期的革命 现实主义创作的对比中,我们会发现蒋光慈和叶紫 的创作由于作家的在野地位,使得这些作品虽然也 给革命指出了一个光明的方向,但是它们对现实的 表现具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这是与后 来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最大的区别。四、延安时期:革命现实主义的确立 延安时期,在左联时期就已经形成的社会观 念与文学文化观念在这里被借助于政权的力量 加以强行推广。这表现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 开和毛泽东讲话的发表。 1. 整肃异端 延安出现了“暴露文学”,王实味的政治家 艺术家、野百合花,以及丁玲的在医院 中、我们的时代还需要杂文、三八节有 感等代表性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们从自己 的角度对延安存在的所谓的“妇女歧视”“等级观念 ”“冷漠”等现象进行了披露,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更主要的是在政治家艺术家中,王实味对 在延安已经确立的政治家和艺术家的既存关系提 出了挑战。 当“暴露文学”出现的时候,革命政权也正在酝酿 着通过政权的力量对文学话语进行整合,以实现和 保持原已存在的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延安文艺座谈 会”和随后的“王实味事件”终于将这样整合企图付诸 了实施。 这种整合的基本的方法,一是通过政权的形式“ 杀鸡给猴子看”;同时也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