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册第一单元真题练习(儒家学说的流变及传播)11朱子说“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 ”。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政治需要出发 B从天人关系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15与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一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3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这一主张体现了A墨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儒家思想9所谓中国文化圈(汉字文化圈 )涵盖范围是以下哪些地区 朝鲜半岛 日本 越南 吐蕃 南诏A B C D3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古代东方与西方几乎同时期的思想界巨人。两者思想的最大差异是A重视理性思维 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爱好知识 D恪守等级秩序5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指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C私田被大量开垦 D诸侯重视教育7宋代理学也被称为“道学” ,对于这一名称,同学们发表各自见解。甲:宋代理学融合道教思想,故名道学。乙:宋代理学继承孔孟道统,因此得名。丙:宋代理学探寻宇宙本原,是为道学。丁:宋代理学思想与道教思想如出一辙。上述见解正确的是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丙4.“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才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持这种观点的是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佛家6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 。由此可见“市舶”的出现A缓和了民族危机 B增加了财政收入C 加重了人民负担 D改善了中外关系2、公元前 6 世纪,印度和中国均产生了对本国乃至世界文明具有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在印度是悉达多,在中国是()A黄帝 B孔子 C秦始皇 D汉武帝8、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其中“天理”指的是()A社会发展规律 B封建纲常伦理C天人感应伦理 D正心诚意的修身方式13、把孔子思想、孔子生平、孔子画像一并介绍到西方的传教士是()A罗明坚 B利玛窦 C柏应理 D金尼阁20、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朱熹笔下的孔子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陈独秀笔下的孔子36、文 化 的 民 族 性 与 世 界 性问 题 : ( 12 分 )( 1)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说 明 孔 子 从 “鲁国人中国人东亚人” 的 历 史 内 涵 是 什么 ?(7 分 )孔子原来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 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是让孔子成为世界人的时候了,就像苏格拉底是希腊人也是欧洲人,最后成为世界人一样。 摘自 2010 年 7 月 13 日环球时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从 19 世纪到 20 世纪末,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跨度中,中国的文化研究者们曾为此进行过长久的讼争。 摘自 2013 年 5 月 8 日光明日报( 2) 如 何 理 解 “苏格拉底是希腊人也是欧洲人,最后成为世界人” ? ( 3 分 )( 3) 谈 谈 你 对 文 化 的 民 族 性 与 世 界 性 的 认 识 。( 2 分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