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1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5页 / 共51页
第6页 / 共51页
第7页 / 共51页
第8页 / 共51页
第9页 / 共51页
第1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方文化对教育的影响魏则胜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界定人类学概念:美国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C克拉克洪搜集 的资料显示,文化的定义多达160余种。目前最具有代 表性的文化定义,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爱德华.泰勒 (Edward Tylor)在1871年给出的经典表述:“文化, 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 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 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 合体。”1 1 英国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神话、哲学 、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连树声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第1页哲学概念:文化是指人类精神活动的过程以及结果 ,它通过语言的符号系统、物质的载体系统、技 术的展示系统和行为的表达系统呈现出来。文化 内容一般分为知识系统、价值系统和审美系统。 2.文化模式:是文化的存在状态和表达形式,一般 而言由思想、制度和物质构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 结构。 3.文化的本质: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其 核心只能是精神文化,文化的本质是人的能动的 社会实践的产物4.文化的功能 第一,表达功能:书写人类的情感和理性内容 第二,消费功能:人类需要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 ,以维持肉身存在和精神存在 第三,记忆功能:文化在不同历史之间实现代际 沟通 第四,交流功能:文化在不同个体和群体之间实 现信息传递 第五,建构功能:文化建构人的本质 第六,整合功能:文化以历史性格和民族精神整 合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集体二、什么是教育(一)教育家们如是说 1、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 导和解放。 3、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 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4、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 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二)西文“教育”一词溯源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 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 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 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 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 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 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 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三)教育的内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 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 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 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如果围绕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来定义,可以把教育 定义为:教育是指人有意识地通过若干方法、媒介等 形式向他人传递信息,期望以此影响他人的精神 世界或心理状态,帮助或阻碍他人获得某种(些 )观念、素质、能力的社会活动。处于前者角色 的称为教育者,处于后者角色的称为教育对象。 因此,所谓教育,就是有意识、有选择、有设计 、有目标的文化传播与传承过程。 三、文化对于教育的影响1.文化提供教育内容 A.知识系统: 理论知识建构思维,技术经验优化实践 B.价值观系统: 道德,善恶观念,是非标准 C.审美系统: 艺术,品位观念,美丑标准2.文化环境的教育功效 A.人的文化主体性:人创造文化 B.文化的本体性:文化建构人的社会性,改造自然性 文化的本体性与人的主体性相互建构,就如皮亚杰的 发生认识论所描述的那样:建构反应重构 3.文化模式对于教育的决定作用 A.文化模式是什么文化模式是文化的存在状态和表达形式,一般 而言由思想、制度和物质构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结 构。B.精神文化决定教育的目标设计:教育目标是由文化模式提供的价值观 或信仰所决定的 C.制度文化决定教育的组织方式设计:如何进行教育是由制度原则决定的 D.物质文化决定教育的规模、技术手段4、文化对于教育影响的实证分析(1)文化模式:历史差异 原始文化:自然主义教育,追求生存技能 农业文化:等级主义教育,追求社会秩序 工业文化:技术主义教育,追求工作效率 信息文化:交往主义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发 展 (2)文化模式:空间差异西方文化:个人主义教育 中国文化:社群主义教育 (3)文化模式:主体差异 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教育,主体是政治组织 商业文化:资本与利润教育,主体是资本 休闲文化:消费教育,主体是个人(4)文化模式:思想差异 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 佛家文化A.道家文化:道法自然注重天道 渴望自由 尊重生命 清静无为 简单朴素2,儒家文化 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内在为仁,外在为礼 做事为道,做人为德3,释家文化: 安定 平和 仁慈 怜悯 克己 轮回4,中国传统 文化的结 构与性格 (1)结构: 三角形的 文化结构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四、西方文化:源流与现状(一)西方文化的来源 时间:公元五世纪 1.希伯来文化,形成西方宗教精神和终极信仰的 根源 2.古希腊文化,形成西方世俗精神和社会治理的 原则(二)西方文化的演化:中世 纪宗教文化时间:公元五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 1.农业文化 2.基督教统治 3.政教合一 4.平穷落后(三)西方文化的近现代转 变时间:公元十六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生产技术:工业化 2.生产关系:市场化 3.国际关系:帝国主义与殖民侵略 4.国内关系:贫富分化与阶级斗争 5.思想观念:启蒙运动成功,自由、平等、博爱 等核心价值观确立价值论: 神权 人权 民权专制 民主人治 法治等级 平等依附 自由经验 科学奴性 主体性感性 理性四、现代西方文化模式的特点1.发达的市场经济 2.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3.领先的科学技术 4.核心价值体系确立 几句话概括: 1.价值观多元化的自由社会; 2.以代议制为基本框架的民主社会 3.以基督教为基本信仰的宗教社会 4.超前消费的富裕社会五、西方文化对于西方教育的影 响以美国为例(一)精神文化孕育的现代教育观念 1.实用主义:关于教育的作用 创始人:皮尔士;推广者:詹姆士;实用主义教 育哲学倡导者:杜威 (1)注重教育的工具价值,与商品经济关联。教 育要有实际作用。 (2)注重教育的经验方式,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原 则。教育要与人的经验成长结合起来,教育的 内容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3)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强调“生活”、“行动” 和“效果”,它把“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 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 ”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实 用主义的要义体现在皮尔士所表述的这一观点中 :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 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思 维的唯一职能在于确立信念”)。 (4)杜威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 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A.在教 育目的上,他认为教育“于其之外无目的”,学校 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的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B. 在师生关系上,他主张儿童中心。C.与其教育基 本观点相一致,在教学上他倡导“做中学”,提倡 活动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 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以儿童中心 、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2.民主主义:关于教育的方法(1)教育即生活。教育要与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结合 起来, (2)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在教育上并没有一个使其 他任何事物从属于它的目的或目标,最接近于一个无所 不包的教育目的是生长本身的原则。他说,生长的理想 与以下两种教育思想不同:一种主张教育就是从内部将 潜在的能力展开;另一种主张教育从外部进行塑造工作 。在他看来,教育是人生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 。 (3)教育即民主。杜威认为,1899年他在学校与社会 里所描述的“一个更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新社 会,就是民主主义的具体体现。那么,教育方法必须是 民主的。可是我们的教育却充满权威和强迫,充满精神 折磨。名言:课堂是学生的坟场,上一次课就是受一次 折磨 (3)教育即民主。杜威认为,1899年他在学校 与社会里所描述的“一个更有价值的、可爱的 、和谐的”新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的具体体现。 那么,教育方法必须是民主的。可是我们的教育 却充满权威和强迫,充满精神折磨。名言:课堂 是学生的坟场,上一次课就是受一次折磨 (4)教育即平等。反对灌输,拒绝教育强迫,重 新建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的各种权利。3.自由主义:关于教育的管理(1)基本理念是:放手让孩子们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对 学生的要求和指导越少,他们的想像力就越丰富,创 造力就越高。 (2)极端代表:意大利。学校长期实行“自由主义教育” 。小学升初中无须考试,家庭作业基本没有,学校纪 律极度松驰。缺乏自制力的孩子们所“喜欢做的事”唯 有玩耍和游戏。过度的放任导致基础薄弱。随着课堂难度的加深 ,不少孩子们完全失去了学习兴趣。目前全国只有 29%的人完成了法定的中学义务教育。据意大利全国 扫盲联合会调查,全国近有40%的人是文盲或勉强会 读、写,算是半文盲。“自由主义教育”另一个后果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失 衡和眼界狭窄。 “自由主义教育”不仅造成人才匮乏,更使受教育 者精神素质下降。 青年一代“玩物丧志”,“放纵、自私、懒惰”,“缺 乏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现在的人越来越 没有责任感和协作精神”,“只是享受前人辛勤 劳动创造的成果,失去了科学和艺术的创造力” 。(3)自由主义教育在美国:课程设置的开放( 中学学分制和选课制),校园管理的松散(男 女混居),教育体制的宽容(公立、私立、家 庭学校并存),思想观念的多元(各种不同的 宗教观念与世俗观念并存)4.人本主义:关于教育的目标(1)教育目标人本主义教育目标是以人为本。人的发展 使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目标指向学生个人的创 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 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义教育家在论述教 育目的时,无不重视人性的培养,普遍关心教育 对培养儿童独立人格所起的作用。强调以自我为 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理论 (2)教学方法:人本主义者主张意义学习。第一,人天生有 好奇心、求知、发现和探索的欲望,甚至不惜痛 苦或危险(如探险者)。第二,当学习内容和学 习目的之间的联系被学习者发现时,学习效果最 好;第三,对学习者自我结构改变较大的学习, 会对学习者构成一种精神威胁,如高考前的复习 。第四,学习者认真参与学习过程可以促进学习 。第五,学习者整个身心灌注其中的自发学习( 即认知和情感均卷入其中的学习)。 (3)师生关系。人本主义者非常重视教师的态度和师生相互作用 的心理气氛。在教学中,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与主体的 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师 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其表现为:(1)真诚,(2) 认可,(3)移情。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 能;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自身表现应表里如一;尊 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深入理解 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师只有以这 些品质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才可能免除学生种种精 神上的威胁和挫折,才可能使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学习动 机得以自然地表现。 (二)制度文化孕育的宽容教育体制1.多样化的学校模式 (1)公立高中、私立高中美国现有高中30000多所,分为公立高中、 私立高中 ,其中私立高中又分为:私立走读高中 和私立寄宿高中(又名私立住宿高中)军事寄宿 学校 military schools,学校遵循军训教育制度 ,在校须穿着制服及实行军训演练,多为男校 全寄宿制学校 all boarding schools 只有20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