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高中生物有效提问以“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为例陆思名(柳城县中学;生物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非常明确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方式为主动获取知识方式。在教学实施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促进学生体验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受此理念的影响,笔者精心设计了“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一课。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有效问题,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有效提问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等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的观点,笔者在“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一课的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问题导入,激发情趣 在某山区,一个妇女生了两个孩子,都是女孩,周围的人瞧不起她,婆家瞧不起她,就连她自己也瞧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生女孩是女人的过错吗?到底性别是由什么物质来决定的?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起来,准备主动积极投入新问题的解决过程。2 问题层层深入,学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该内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比较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感性的认识,但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理性的分析。教师通过不断设疑,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点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问题 1:图上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有什么区别?(指导学生推导出性别决定的图解)2问题 2:一位不讲理的丈夫要他的妻子包生儿子,这事实上办得到吗?问题 3:生男生女是由母亲决定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问题 4:生男生女的概率?学生自己通过自主学习,构建科学知识网络,而不是将结论告诉学生,实现由知识接受者到发现者的转换。同时改变中国旧社会对妇女不公平的看法和待遇,破除生殖问题上的封建迷信思想,形成正确的性别观。问题 5:在生物界中除了人以外,还有哪些生物是 XY 性别决定类型的?问题 6:除了 XY 性别决定类型,生物界中还有没有别的性别决定类型?与 XY 型有什么不同?设疑: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是不是跟性别有关呢?为什么有些遗传病,男女的发病率不同?举一个关于道尔顿的故事(引出红绿色盲遗传病,并简单介绍红绿色盲的病症)问题激疑:你的色觉正常吗?提问:为什么有的人会患红绿色盲呢?色盲基因存在于什么染色体上呢?是受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控制呢?通过事例和学生色盲检测,使学生兴奋,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然后带着学生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自然的过渡到让学生探讨色觉基因的位置。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写出人类关于色觉的所有基因型、表现型及婚配方式。提问:你能不能写出男性和女性色觉的基因型女 性 男 性基因型表现型引导推算其中的一种婚配方式即:女正常男色盲,他们所生育孩子患病概率。通过角色扮演,精心设疑:你是一位遗传咨询师,现在有 3 对夫妇打算生小孩,要向你咨询他们若生小孩是否会患色盲。你能不能通过遗传图解的分析给他们一点建议? 1、女携带男正常32、女携带男色盲3、女色盲男正常问题 1:子代患病概率?男孩(或女孩)患病概率?患病男孩(或女孩)概率?问题 2: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学生有了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基础,知道了红绿色盲症是由位于 X 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隐性)控制,就能正确书写基因型和表现型;通过对性别决定图解的书写和分析,就能看懂红绿色盲症的婚配图解,并通过书写 4 种婚配图解和分析其特点,就能总结出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所以,教学中通过学生介绍,启疑看书,规范书写,分析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循序渐进的进行重点落实。红绿色盲遗传为本节的重点难点聚焦所在,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讲练改三步骤突破之。这样做的目的是既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对于这一知识的学习,我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角色扮演,使学生做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始终处于愉快、积极主动求知的精神状态之中。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情景设计、教学流程以及问题的提问时机等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要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独立的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