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家宏观调控 考题答题解题 技巧第二轮专题复习天津文综卷第 26 题 上海政治卷第 13 题和第 37 题 上海文综卷第 4 题 江苏政治卷第 39 题 重庆文综卷第 39 题 四川文综卷第 38 题 无论是选择题 , 还是主观题 无论是考查经济常识、政治常识 , 还是考 查哲学常识 从 “ 是什么” 、“为什么”或“怎么 样”的角度设问 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宏观调控原因:含义:手段主要目标 :市场调 节的弱 点缺陷调节和控制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行政机关采用的宏观调控手段就是行政 手段” ,但行政手段一定是由行政机关执行 的 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宏观调控 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 统一的,不是对立的 与国家宏观调控有关的“为什么 ”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中央为什么要加强对经济发 展的宏观调控,二是中央为什么能对我国经济发 展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 1、是国家履行经济职能的需要。 2、是对人民负责的要求。 3、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决定的。 4、是提升国际地位的途径。一是中央为什么要加强对经济 发展的宏观调控中央为什么能对我国经济发展实 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呢 ? 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提高了履行经济 职能的水平 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提高了 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与国家宏观调控有关的“怎么样 ”问题主要是中央应怎样对经济 发展实施宏观调控。 从政治常识角度看 , 中国共产党 要坚持以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 想为指导 , 正确实施政治领导 , 做到科学执政 ; 政府应正确履行经济职能 , 适时 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 ; 政府 有关部门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 , 辅助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 , 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二是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三是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四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六是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 按客观规 律办事。 “公平”是最热的关键词 1、胡锦涛首次进行“总动员”,提 出“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 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 2、温家宝总理首次将实现公平、正 义与发展生产力放到一起,并列为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任务。切入点一:社会公平问题两个“首次” 意味着:“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最需要 攻坚的目标就是公平”。中国开始把注重公平作为新一轮发展的 动力源,着力追求公平。 注重公平正在引领着中国新一轮改革创 新,重建社会分配的公正,重建民众心理 的均衡,重建经济发展的秩序。切入点一:社会公平问题切入点一:社会公平问题分配方式特点(分配背景) 主体分配方 式按劳劳分配公有制范围围内非主体分配 方式 (非按劳劳分 配)按劳动劳动 成果 分配个体劳动劳动 者的收入按生产产要素 分配劳动劳动 要素私企、外企中劳动劳动 者的收入 资资本要素私企利润润、股票交易收入、 债债券、基金等 土地要素土地、房屋 技术术、信 息要素因提供新技术术、信息资资料而 得 管理要素企业业管理人才因管理所的 福利性分配公有制中对劳动对劳动 者生活起保障作用切入点一:社会公平问题1、我国目前出现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原因是什么? 市场调节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也会造成收入差距扩大。 垄断行业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及国家提供的资源, 攫取了大量的垄断收入,形成了“高收入族”。历史和地理原因 A、城乡差距主要是由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所造成的。 B、各地区位置、资源条件不同,造成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 平衡,及采取由东向西的发展战略,拉大了地区经济发展水 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切入点一:社会公平问题2、解决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意义有利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逐步实现共同 富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切入点一:社会公平问题3、怎样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 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财税杠杆的作用 分配制度、分配政策、分配原则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地区差距 稳定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 尽快打破行业垄断。 切入点一:社会公平问题3、怎样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 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财税杠杆的作用 分配制度、分配政策、分配原则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地区差距 稳定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 尽快打破行业垄断。 4、为何要坚持效率和公平并重(共赢) 切入点一:社会公平问题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和保证 只有把效率和公平结合起来,坚持效率和公平 并重,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切入点一:社会公平问题3、怎样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 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财税杠杆的作用 分配制度、分配政策、分配原则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地区差距 稳定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 尽快打破行业垄断。 切入点二: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转变材料一:我国某些地方经济发展喜报图材料二 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改过去“又快又好”发 展的提法,强调2007年国民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 好”是注重发展质量:“快”是强调发展速度。这一变化强 调科学发展,把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放到速度的前面,成 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贯彻“又好又快”必须努力实现速 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材料一:我国某些地方经济发展喜报图 切入点二: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转变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的 经济意义。 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改善经营管理,节约劳 动消耗,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我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有利于我国进一步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提高国际竞争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全面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2分)经济常识:国家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国际竞争力科学的增长速度科学发展观切入点二: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转变哲学: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变是如何体现矛盾特殊 性的过去“又快又好”的发展,强调发展速度,强调“又 好又快”发展,注重发展质量,这体现对同一事物的矛 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分析。(3分)“好 ”和“快”是一对矛盾,把“好”放在“快”前面,成 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这体现对矛盾双方不同特点的 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的原理4、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优化结构。5、人们的认识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6、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政治常识: 1、(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说明各级政府如何才能实现国民 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 正确行使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经 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造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确保经济健康、协 调、较快发展。坚持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原则,用法治的手段 规范经济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2、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特征之一,遵循经 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是科学执政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切入点二: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转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就明年经济 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回答12题。 1促进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迈向“又好又快”, 成为2007年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好”字与“快” 字只是前后顺序调整,但蕴含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 同内涵,它体现的哲理 A量变必定会引起质变 B事物结构的重组会引起质变 C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D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否定 2漫画好与快启 示我们 必须继续注重较快的 经济增长速度 要处理好区域之间和 城乡之间的关系坚持好中求快,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 经济发展切实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A B. C. D.切入点三:四税1、财政的作用2、税收的作用3、个人所得税 4、消费税5、农业税6、关税切入点二:四税1、个税调整彰显民主魅力时政分析(1)经济学角度分析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必要性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合理调整税率,可 以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 分配的作用。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利于减轻低收入者的 税收负担,实现共同富裕。 有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家庭的生活水平,有利于 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进而拉动经济的增长。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 切入点二:四税(2)个税调整的哲学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 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 看问题。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扩展和推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要求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切入点二:四税(3)个税调整体现的政治学原理 体现民主集中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立法权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 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国家经济职能切入点二:四税时政分析2、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增加2006年我国外贸顺差达1774.7亿美元,同 比增幅高达74%。 高顺差使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目前 攀升至约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