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 环境伦理学的历史演进第一节 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一、西方早期的资源保护运动环境伦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西方,但环 境伦理思想的形成时间却相当长。对环境伦理学的产生 具有直接影响的是19世纪的美国资源保护运动。这场运 动造就了今天的环境保护主义。19世纪的美国,在经历 了内战以后,经济出现了高速的发展。19世纪末,美国 的工业总产值已居世界首位。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对动力 、原材料的需求,由此带动了采矿、林业、石油等产业 的发展。美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 条件。然而,美国人对自然资源的漠视态度和掠夺式开 发,使美国的自然资源受到极大的破坏和浪费。如铁路 建设和采矿消耗了大量的木材,从而使森林受到了严重 的破坏。到19世纪末,美国的森林减少了五分之一。森 林的消失和人为的捕杀导致野生动物迅速灭绝。19世纪初,北美旅鸽约有20亿只,迁徙时的壮 丽场面令人赞叹。然而,仅仅过了一个世纪, 它就在美国大地上绝迹了。当年哥伦布发现美 洲大陆时,这里的野牛有6000万头,到19世纪 末,美洲野牛的数量已不足百头。在19世纪的 美国人心目中,土地、森林和野生动物是不值 钱的,他们用一种漫不经心的方式粗放经营, 致使土地和森林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达到惊人的 程度。这一问题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批评 。代表性人物:1. G. P.马什(George Perkins Marsh)代表作:1864年出版的人与自然; 2.亨利 大卫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 代表作:瓦尔登湖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19世纪末美国人关注资源管理与保护问题 ,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以吉福特平肖(Gifford Pinchot , 1865-1946)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资源管 理方式(conservation);另一条则是以约翰缪尔(John Muir,1838-1914)为代表的超越功利主义 的资源保护方式(preservation)两种认识路线的比较虽然两者都强调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但是价值观和 保护目的却截然不同。 资源保护主义的主张是“科学的管理,明智的利用”,保护 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严格地说,这是一种人 类中心主义的资源管理方式,它要保护的不是自然生态体 系,而是人的社会经济体系。尽管如此,这种功利主义的 资源保护思想在进入20世纪后一直是资源保护运动的基本 原则。 自然保护运动虽不如前者那样具有声势,但却是一种超越了 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资源利用目的,而达到一种生态中心 主义的自然保护思想。它保护自然的首要目的不是人类的 利用,而是为了自然本身的缘故,因而被视为超越了功利 主义的自然保护主义。这两种思想是造成今天环境伦理学 内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对峙的直接根源。二、环境伦理学说的提出1.法国著名人道主义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提出了“敬 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敬畏生命的基本伦理要求就是:人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 命意志那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 其他生命。在阿尔贝特史怀泽看来,一切生命都是神圣 的,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之分。他指出:“敬畏生命的伦 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 区分。”二、环境伦理学说的提出阿尔贝特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 伦理原则。他写道:“善是保持生命、促 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 。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 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 理原则。”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的伦理不 是寻求某种外在的行为规范,而是一种内 在的德性追求。二、环境伦理学说的提出2. 奥尔多利奥波德创立的“大地伦理” 使他成为了“发展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 学最有影响的大师”和新环境保护主义运 动的“先知”。20世纪30年代以后,奥尔多利奥波德的 “大地伦理”思想逐渐成熟,并在1949年 出版的沙乡年鉴一书里的“大地伦理 ”一章中得到了完善。其伦理思想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环境伦理学说的提出奥尔多利奥波德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1.大地伦理扩大共同体的边界;2.大地伦理学改变人在自然中的地位;3.大地伦理学需要确立新的伦理价值尺度 ;4.大地伦理学的基本道德原则第二节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及其发展一、环境伦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1.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ring);2. 20世纪60年代,环境运动在西方世界的迅速崛起;1968年美国生物学家保罗埃利希出版了人口炸弹一书, 书中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口过剩。(早在18世纪马尔萨斯就看出了人口过度增长的危险性。在他的 名著人口原理中有一段明白的表述:“人口的增殖力无限 大于土地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人口若不受到抑制 ,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 懂得一点算术的人都知道,同后者相比,前者的力量多么巨大 。” 马尔萨斯是颇有预见性的,两个世纪以后,人口的指数增 长使人与他的生存环境(土地)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3.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它的第一份全球问题研究报告 增长的极限4.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 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与会各国共同通过了保 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和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 提出了26条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的权利与义务的共同原则。 5.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标志 着世界环境保护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大会有178个国 家代表团、118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 织代表出席。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人数 最多、影响深远的一次空前的国际性盛会,这足以表明环境与 发展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关注。会议通过了地 球宪章、 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公约和保护生物 多样性公约等四个重要文件,成为新时代举世瞩目的事件。二、环境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971年,美国乔治亚大学的哲学教授布莱克斯通在该校组 织了关于环境问题的第一次哲学会议,这次会议成为了“ 发展一种环境伦理的哲学序幕”。1974年出版了这次会议 的论文集哲学与环境危机;1979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创刊环境伦理学自己的学术期 刊环境伦理学(Environmental Ethics)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环境伦理学研究在以下几个 方面展开:第一,重新反思了西方文明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探讨 了西方的主流价值观与环境主义价值观是否相容问题 ,如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第二,把道德关怀的对象从人扩展到了动物,如动物 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第三,系统地阐述了人对所有生命所负有的义务,如 生物中心论。第四,系统阐述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及人对物种 及生态系统所负有的义务。三、环境伦理学的发展趋势 纵观环境伦理学的历史与现状,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环 境伦理学明显的发展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 第二,环境伦理学的包容性和交叉特征日益明显。 第三,各种环境伦理学流派之间的沟通与整合意愿明 显增强。 第四,从理论走向实践。 第五,站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环境伦理学,为环境伦 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寻求新的灵感,探索新的路子。 第六,走向全球环境伦理学。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一、道家的生态智慧道家哲学是以自然主义为取向的,以老庄为代表,道家哲 学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在老子看来,顺应自然便是顺应“ 天道”,而顺应“天道”就需要“无为”。但是,“无为”决 不是一味地排斥人为,它所排斥的只是违反自然而随意地强加 妄为的那种人为。因此,“无为”实质上是要求人们遵循事物 内在的法则,按规律办事。在这种意义上,“无为”乃是顺应 自然。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遵从天道,顺应自然,才能“无 为而无不为”。 道家主张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 然和谐相处。它反对把等级贵贱观念用于自然界,庄子所说的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以及“以道观之,物无贵 贱。” 这里很明确地表达了道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和它鲜 明 的反等级态度,这些都与现代环境伦理学思想相当吻合。二、儒家的环境伦理意识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在对待自然的态度 上,从根本上讲与道家是一致的。它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 分,人与自然万物同类,因此人对自然应采取顺从、友善的态 度,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终目标。但在对待自然的具体态 度上,儒道是有差异的。道家追求返璞归真,反对以人力加之 于自然。儒家则不同,它主要关注的是人,但它也看到了人的 生活与自然的依赖关系,因此,它在肯定人道本于天道,“赞 天地之化育”的同时,又肯定人为万物之灵,主张尽人事以与 天地参。在此基础上,儒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环 境的思想。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 俱损。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儒家强调取用有节,物尽其用。三、佛学“尊重生命”的博爱意识在佛教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明显界 限,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佛教强调“依正不二”,即生命主体与自 然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佛教从非人类中心和万物平等的立场出发 ,主张善待万物和尊重生命。佛教对生命的关怀,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普 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上。第四节 环境伦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 段:20世纪70年代的孕育阶段、80年代的 探索阶段和90年代环境伦理学诞生与快速 成长的阶段。 我国学术界从70年代开始,就有选择地引 进和介绍西方与环境伦理学相关的主要著 作。如B沃德和L杜博斯的只有一个 地球、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报告争取世 界的生存等20世纪80年代关于环境问题的哲学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 几个方面:首先,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其次,关于自然界的价值论研究。再次,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学术界在对国际学术前沿跟踪了解 的过程中受此介绍影响,环境思想和理论研究在中国也 渐渐成为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和 发展。最后,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 以来,国内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迅速兴起,这在更高的 层面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价 值与道德关系,其中所蕴涵的环境伦理思想为环境伦理 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平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研究进展可概括如下:第一,研究工作从浅层生态学领域转向深层生 态学领域。第二,环境伦理学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 合。第三,建立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组织。第四,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先后开设了与环境伦 理学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并培养了一批环境伦 理学专业的高级研究人才。第五,学术交流日益密切。思考题1.为什么说环境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历 史的必然?2.“敬畏生命”和“大地伦理”思想的含 义是什么?3.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关于环境问题的 大讨论对环境伦理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4. 谈谈你对“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的 看法。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