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7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史观史法-分析隐性考核史观史法 (2011浙江文综).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 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 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 )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 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2011.浙江文综)39(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 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8分) 显性考核史观史法 (2010江苏单科卷)从研究性学习中 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 原则是什么? (2011山东卷)材料一 史料 材料二 史论 材料三 史观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黄宗曦的 思想?史学研究 一、史料分类 1.按史料表现形式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址, 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 :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遍谱牒,文集日记 ,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传史料或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 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 资料等。 2.按史料价值来分 (1)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 (2)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考考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判断下列史料哪些是文献资 料,哪些是实物资料,哪些是口述资料。诗经国 风山海经清明上河图 敦煌文书 玉琮 徐 霞客游记海国图志杨澜访谈录 四羊方尊 文献资料: _; 实物资料: _; 口述资料: _; 参考答案: 文献资料:敦煌文书、徐霞客游记、海国图志 实物资料:清明上河图、 四羊方尊、玉琮 口述资料:诗经国风、山海经、杨澜访 谈录 考考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判断下列哪些是第一手材料,哪些 是第二手材料。明太祖实录、丘吉尔传、皇明祖 训、胡适论传、鲁迅全集、甲骨文合集殷 墟卜辞疏证、清史稿(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 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 第一手材料: _ ; 第二手材料: _ ; 参考答案:第一手材料:明太祖实录、皇明祖训、 鲁迅全集、甲骨文合集 第二手材料:丘吉尔传、胡适论传、殷墟卜辞疏 证、清史稿 二、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史料 2.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实 3.史实利用,做到论从史出 4.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三、影响史学观点主要因素 立场不同;史料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掌握史料不 同);研究方法角度不同;时代的局限性等。 【例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右图对研究中国农 业发展史来说 A是重要的原始资料 B是虚假的人造史料 C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D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 【例2】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 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 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 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 【例3】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全球化 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例】“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 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 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 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 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 C甲午战争 D义和团 【例2】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 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 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 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 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 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史观(研究范式) 全球史观(整体史范式) 文明史观(文明史范式)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范式,现代化又称近代化 ) 社会史观(社会史研究范式) 革命史观(革命史范式、阶级史观)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关注史观史学观点理解与认识革命史观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_,使中国逐步沦为 _,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及革命 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进入_时期。 现代化史 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从多种史观的视角审视近代西方列强对华侵略西方列强的侵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以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西方列强侵略加强了中国和世界联系,使中国 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启了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 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 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 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 社会问题。 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 主要观点 :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 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 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 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二战后尤其是两极格局瓦解后 ,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简单地讲,整体 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 展进程中的作用。 文明史观 主要观点: 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 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 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 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 展。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又可分为史前文明、古 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而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 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 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 段。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 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 社会史观 主要观点: 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 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 ,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 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 关的“小事”。 (1)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注重分析 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 之外的所有问题。 (2)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 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 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 、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 主要观点 :革命史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 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 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 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 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 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 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 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 标准和参照系。 现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 (1)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 现代化。 (2)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 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内容。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 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 、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其中 ,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现代化的两 个主要内容,重点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 (3)对现代化模式问题的认识: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 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 ,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 ,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 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 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 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 程。 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 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 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 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 式)。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 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 建设上来。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 族解放,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1)第一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8401870年) 背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是在外部因素西方工业文明 的刺激下开始的,一场鸦片战争,使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 大门。西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中国进 行渗透侵略。 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 变化与回应 A、经济:占主体地位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产生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B、政治: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立了总理衙门、总 税务司、同文馆等,并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C、思想:由固步自封到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2)第二阶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