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6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5页 / 共46页
第6页 / 共46页
第7页 / 共46页
第8页 / 共46页
第9页 / 共46页
第1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0届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 探寻生命的奥秘科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课件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植物的智能人们往往把植物视作被动存在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有任何惊人的举动的静止生命。但现在正出现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挑战着这些假设。支持者们说,植物是其环境的积极控制者,并且显示出许多能被称为聪明的举动。例如,它们能够根据对环境的估计来有计划地生长,它们还能使用创造性的方法击败敌人。智力通常被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植物也有。有的科学家曾将一些单独的菟丝子(一种不进行光合作用的寄生植物)移植到营养状况不同的山楂树上。结果发现,菟丝子更可能缠绕在营养状况好的宿主身上,而拒绝营养状况差的宿主。它在从宿主身上吸取养料之前就显示出了这种接受和拒绝的反应。科学家们解释道:“在细胞里一定进行着某种计算,但我们不知道这是怎么完成的。植物能够对环境进行评估,这意味着它们的行为比人们意识到的要复杂得多。”那么,我们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意识到植物比我们认为的要能干得多呢?主要就是因为植物活动起来比我们要慢得多。因为我们通常看不到它们在生长,所以很难想到它们能够行动,更不用说智力了。另一个原因是,人们研究植物的地方通常是在温室或花园里,科学家们认为要研究植物的智能,应该给植物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环境,来诱发它们的智能行为。植物面临挑战时显示出智能行为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它们遭到动物攻击时的反应。以蒿属植物为例,当受到昆虫的袭击时,它会向空气中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发出有掠食者出现的信号,这些化学物质会向其他植物发出警告,让它们多产生一种防御剂,昆虫是很排斥这种防御剂的。最近的研究还显示,野生烟草会“偷听”蒿属植物之间传递的信息,并以此来增强自己的防御能力。植物似乎还有自我识别的能力。在2003年公布的一份研究中,以色列科学家将一株植物一分为二,无性繁殖成两株,在分离几周之后,两株植物的根系也各自分开生长,它们也发现自己已经分别成为单独的植物。植物如何做出这样的反应呢?植物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大脑,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它们的反应依靠某种激素和电信号的接收、转换和反馈系统来协调。埃里克戴维斯博士认为:本质上,电信号的产生是因为细胞膜电位(细胞内外电荷的差异)的改变。所以,离子穿过细胞膜的任何运动都是一次电信号传递。如果随后其他细胞发生电传递,就会产生电信号,整株植物的大部分行为反应可能是通过电活动协调完成。1.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植物有智能的一项是( )A.菟丝子更可能选择营养状况好的宿主,甚至在汲取养料前就有接受或拒绝宿主的反应。B.科学家发现,营养状况不同的山楂树都能为菟丝子等不进行光合作用的寄生植物提供养料。C.有的植物在面临昆虫的袭击时,会向空气中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排斥昆虫,并发出信号警告其他植物。D.野生烟草也能“破译”蒿属植物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从而增强自己的防御能力,防御昆虫的袭击。解析 B项不符合第一段段末对“智力”的诠释。B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植物拥有积极主动地控制环境的能力,表现在 它能够选择宿主、主动防御、自我识别等方面。B.植物的智能是指其解决面临的环境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这种智能没有体现在植物相对缓慢的生长过程中。C.研究植物通常是在温室或花园里,而这类环境不富有挑战性,不能诱发植物的智能,这是直到现在人们才认识到植物比我们认为的要能干得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D.埃里克戴维斯博士把植物能够做出智能的反应,归因于某种激素和电信号的接收、转换和反馈系统的协调。解析 A项“自我识别”不属于植物积极主动地控 制环境的能力;B项植物的智能,并不是由植物生长的快慢决定的;D项原文是说埃里克戴维斯博士对电信号的产生过程作出阐释。答案 C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是其环境的积极控制者,表明植物不仅能够对环境进行评估,而且能够有计划、有选择地改善生态环境。B.只要把握植物依靠激素和电信号来协调其行为反应的原因,就可能更准确地揭示植物智能的奥秘,更好地优化自然环境。C.科学家们通过给植物提供富有挑战性的环境,就能赋予植物细胞趋利避害的反应能力,更好地研究植物的智能。D.由于植物的智能与电信号紧密相关,所以研究植物智能反应最佳的方式就是给予植物充分的电信号刺激。解析 A项“有计划、有选择地改善生态环境”文中无据;C项“植物趋利避害的反应能力”不是科学家赋予的;D项“给予植物充分的电信号刺激”仅仅是植物智能反应的原因之一。答案 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主动休息:“生物钟养生”新概念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在人类集体活动中,没有任何东西比节奏更有力量。”“节奏”就是生物钟的正常运转,是健康的保证,而生物钟“错点”,便是亚健康乃至疾病的开始。此时即需要及时调整,休息是基本的调整手段,否则会使生物钟过度“错点”,最终导致疾病、早衰、折寿、死亡。健康不能透支,如果不加重视,就会“秋后算账”。传统的观点是累了才休息,有的甚至累了还不休息,硬挺着,这对健康是十分有害的。近年来,医学界提出了“生物钟养生”的新概念,其核心是主动休息,即在人还不太累的时候,就要为健康充电休息。什么是休息?行为变化就是休息。主动休息的核心是充足的睡眠、不熬夜。每个人的睡眠时间长短不一,但有一条必须遵守,即工作再忙,也不要太晚睡觉。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免疫专家贝里达比教授的研究小组对睡眠、催眠与人体免疫力作了一系列研究,并得出结论说:“睡眠除了可以消除疲劳,使人体产生新的活力外,还与提高免疫力、抵抗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达比教授对28名受试者进行自我催眠训练后的结果表明,施行催眠术之后,受试者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明显上升,而这两种细胞正是人体免疫力的主力军。科学家同时发现,施行催眠术的受试者在日常压力面前,表现出更强的自信、自尊和独立处事能力。此外,晚上10时至凌晨2时,是人体内细胞坏死与新生最活跃的时间,此时不睡足,细胞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人体就会加速衰老。长时间晚睡或睡眠不足,即使次日补睡,也难以挽回损失。俗话“一夜不睡,十夜不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人得了大肠癌,这与睡眠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大着呢。这是因为肿瘤细胞是在某种促癌因子作用下细胞异常分裂的结果。人体由60兆细胞组成,随时随地难免会有细胞异常分裂。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监视(是免疫力的一种)完全有能力及时识别,并会调兵遣将把异常分裂细胞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如果长时间晚睡或睡眠不足,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免疫监视麻痹,久而久之,肿瘤就产生了。所以说,“健康的体魄来自睡眠”,没有睡眠就没有健康。睡眠是一种休息,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休息。除了睡眠休息外,还要学会工作的目标定位要确切,对一时不能实现的目标,万万不可白白地呕心沥血,否则就会累得筋疲力尽。不管工作多忙,任务多重,一旦做不到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 ,无论如何也要为自己留出一点“喘息”的时间,否则不仅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容易产生疲劳,导致亚健康。连续工作一周,周末最好娱乐半天,双休日要强迫自己放下手中的工作,携家人或亲朋好友尽情地娱乐半天,享受一下属于自己的天伦之乐,使身体得以调整,也是建立有规律的生活节奏、消除疲劳、预防亚健康和疾病,达到健康境地的第一要素。轻工作压力,主动休息的行为。B.指人们在自己还不是太累的时候,保证充足的休息,以调整身体状态的行为。C.指人们每天根据身体的状况,适时保证睡眠,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的行为。D.指人们为了消除疲劳、预防亚健康和疾病的发生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解析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错。4.从原文看,以下对“生物钟养生”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指人们根据生物钟规律,及时调整工作节奏,减D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没有充足的睡眠就没有健康,充足的睡眠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B.健康的身心来源于充足的休息和准确的工作目标定位,建立了有规律的生活节奏,你的健康才会有保证。C.人体细胞一旦出现异常分裂就会导致肿瘤的发生,要想避免这些,就要坚持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D.及时调整身心状态,保证身体生物钟的有序正常的运转,才会减少疾病、早衰、折寿甚至死亡等等现象。解析 “早睡晚起”的说法文中无根据。C6.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我们能够积极主动地休息,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增强体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肿瘤就会远离我们的身体。B.长时间的晚睡或睡眠不足,就会造成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久而久之,疲劳、亚健康乃至疾病等就会乘虚而入。C.确立工作目标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好高骛远,如果生活节奏有规律,就不会使自己的细胞出现异常分裂。D.保证睡眠的充足,维持生物钟正常运转,就会不断使人体产生新的活力,从而增强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解析 A项说法太绝对;C项后半句错,细胞出现异常分裂与生活节奏无关;D项中末句说法错。答案 B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很多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是有苗头的。科学家最近发现,病魔的发生和发展,不但有明显的苗头,还有一种表面上看不到的“隐蔽苗头”。科学家发现,病魔最早出现的苗头非常隐蔽,而且这种苗头能最先准确预告病魔的出现和动向。最新的研究表明:在血液中含有的数百种蛋白质中,其中就有能准确预告病魔即将肆虐的最初“苗头”。这个发现最初是通过对老鼠的血液研究得到的。经过反复对比分析,科学家确认,生物体血液中大约有50种蛋白质为各种器官所独有,这些蛋白质就像是各种器官的“指纹”,独具个性,因此被称为“蛋白质指纹”。这些特殊的蛋白质,会因病魔的出现和肆虐而发生变化。因此,它们就成了能够昭示病魔出现的“苗头”,而且它们出现的时间要比其他相关症状早许多。不过,这种“苗头”隐藏在生物体内的血液中,因此称它们为“隐蔽苗头”更为贴切。在具体实验中,科学研究小组首先让小鼠感染上疯牛病,然后观测小鼠脑组织的蛋白质指纹图谱如何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结果发现,小鼠在感染病毒后的第6周,“蛋白质指纹”就发生了变化;而在18周之后,小鼠才出现了疯牛病惯常出现的表面轻微症状;到22周后,小鼠的这些相关症状才非常明显。科学家认为,这个从血液中寻找病魔“隐蔽苗头”的方法,马上就可以应用于对一些哺乳类动物的疾病检测上面,但要应用到人类身上,还需要对人类血液“蛋白质指纹”进行一一确认,这还有一段路要走。对于人类血液蛋白质变化与疾病的关系问题,科学家目前也有新发现。如美国科学家最新发现,如果人体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含量过高,就是心脏病出现的“隐蔽苗头”。这种蛋白质是由血液里的白细胞分泌出来的,它的任务原本是杀灭有害细菌,但含量过高就会造成动脉发炎,破坏血液里的保护性物质,随后,心脏病的各种表面症状就开始显现出来。科学家认为,人类要想通过验血迅速锁定病魔即将肆虐的“隐蔽苗头”,还要在验血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而现在一次只能检查血液中数百种蛋白质中很少的一部分,要想把血液蛋白质的变化全部搞清楚,往往需要好多天的时间。凭这样的验血技术,即便最后发现了病魔的“隐蔽苗头”,在时间上也已经没有什么“提前预告”的优势了。最近,美国一个研究小组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办法,并且取得了重大成果。他们按照音乐光盘的原理,发明了一种灵敏、快速的生物分子传感器“生物光盘”,用它来迅速检测血液中的各种蛋白质的变化情况。在一次试验中,“生物光盘”的灵敏度已经可以达到一次能够同时检查1万多种物质,这已经完全实现了原来的设想。科学家预计,未来10年以后,快速、准确的验血技术将会与病魔即将肆虐的“隐蔽苗头”的分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