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8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结构之一一结构之一: :农业农业1 1耕作方式耕作方式(1 1)演变)演变反映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反映出生产工具的改进远古时期:远古时期:原始农业产生和刀耕火种(火耕)原始农业产生和刀耕火种(火耕) 距今七八千年前:距今七八千年前:进入石器锄耕(耜耕)时代进入石器锄耕(耜耕)时代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施肥出现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施肥 、治虫技术、治虫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式(2 2)特点:采用精耕细作的技术)特点:采用精耕细作的技术春秋战国和秦汉出现:垄作法、汉代的氾胜之书 、耧车、耦犁、代田法和区田法; 魏晋南北朝日臻成熟:齐民要术、轮作和绿肥种植 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为唐 宋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基; 隋唐继续发展: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中国牛耕技 术已相当完善; 宋元全面成熟:南方稻麦两熟制(标志)、农作物品种交流很广泛,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播到江 淮地区,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苏湖熟天下足” )、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 明清继续完善:多熟种植、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玉 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 专业生产区域、农政全书。2 2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井田制名义上是国有土地所有制,实质是为周王所私有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延续两千多年 (三国屯田制和北魏隋朝唐朝前期均田制)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 3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1)概念和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 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自给自足)和交纳赋税 的自然经济 (2)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艰难发展的表现: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剥削重 (4)影响: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 期延续的重要原因。4、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政策 (1)原因: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 的主要来源,农民也是封建王朝的主要兵 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长期斗争也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 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 大事。 (2)表现: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二结构之二:手工业二结构之二:手工业1冶金业: A铜:新石器时期出现小件青铜器商周繁荣春秋至秦 汉采用鎏金和镶嵌技术 B铁:西周已能制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东汉出现水排 C钢:春秋晚期已有钢剑魏晋南北朝的灌钢法2纺织业:距今四五千年出现蚕茧和丝织品西周出现斜纹提花织 物战国品种多产量大明清形成苏杭两大丝织业中心3制瓷业:商代出现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唐代形成南青北白 两大系统宋代有著名的景德镇瓷窑元代出现青花瓷 明清出现彩瓷和珐琅彩4 4经营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官营、经营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官营、 民营和家庭手工业民营和家庭手工业5 5发展特点:发展特点:历史悠久、技术高超、领先世界历史悠久、技术高超、领先世界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 业政府直接经 营、集中、 大作坊武器军用品 和官府贵族 生活用品不在市场 流通民营手工 业民间私人自 主经营民间消费的 产品在市场流 通 家庭手工 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 和交纳赋税 的产品剩余部分 出售三结构之三:商业三结构之三:商业 时期 国内商业商业城市 对外贸易商周 商人出现、货币为贝类、 由官府控制 春秋 战国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 人、 打破官府控制局面 秦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建 弛道 汉每个城市设有“市”长安洛阳 开通丝路 发展外贸 南北 朝以物易物成主要交换手段 、 商税成政府财政主要来源 隋唐 大运河开通、出现柜坊和 飞钱、长安有坊和市长安洛阳 扬州益州广州设市 舶使时 期国内商业商业 城市对外贸易宋商业发展突破地域和时 间限制、商品种类增多 、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 源、北宋四川出现交子 和南宋使用范围扩大、 与辽夏金边境设榷场进 行贸易开封 临安海外贸易税收成国库财富重 要来源元疏浚大运河开通海运大都 杭州发达、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 港明 清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 益密切、城镇经济繁荣 、出现徽商和晋商等大 商帮明初民间贸易,中后期重开 一直不积极开展官方贸易; 清初外贸陷入停顿,统一台 湾后开四口通商;康熙晚期 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 隆只开放广州和特许十三行 经营管理外贸四资本主义萌芽的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产生1明朝中后期产生 (1)条件和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资金充足的作坊主和商人以及自由劳动力的出现 (2)地区和部门:江南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冶铁业 (3)标志:机工出力、机户出资出现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2清朝缓慢发展 (1)发展表现:手工工厂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增多、部 门和地区更广 (2)认识:代表当时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符合世界发展潮 流;但只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当中、发展缓慢、稀疏且微弱、自 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3)缓慢原因:封建制度束缚,如抑商和闭关锁国五、重农抑商 以农业为本,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工商业为末,抑制 工商业的发展。 (1)原因: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必然产物;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目的:(直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根本)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继承传统的 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歧视商人和限制其社 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4)后果:阻碍工商业发展、强化自然经济六、六、闭关锁国 为维护封建统治,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 (1)明代的外贸: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中后 期重开海禁;积极开展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2)清朝的外贸:清初外贸陷入停顿,统一台湾后开四 口通商;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只开广 州通商,只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外贸 (3)后果:这种消极的抵御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 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 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 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 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 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 心逐渐南移。经济重心南移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 ,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 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 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 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 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 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 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 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 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 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 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 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 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 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 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 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 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 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 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 战乱时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 移有一定影响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 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 的劳动力。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 视发展经济。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 发了江南。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 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 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 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 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 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 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 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 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 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 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 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 和统一性的发展。1、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 ,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西方国家侵华,掠夺金银、原材料 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遏制了经济活力 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 文化专制 ,理学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A B C D B2、清初扬州竹枝词中道:“乡音 龢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半是新 城半旧城,旧城寥落少人行。移来埂子 中间住,北贾南商近是名。”材料中反 映的经济现象有() 商业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 区域 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农业集市出现 A. B. C. D.C3、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 ,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 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 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 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C4、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 )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 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 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 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 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B5据考古发现发现 ,在战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 ,河北兴兴隆县县一次出土铁铁范87件,大多 为农为农 具范。河南新郑韩郑韩 国铸铁铸铁 作坊遗遗址 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农具范占60%以上 ,出土铁农铁农 具200多件,占全部铁铁器的63 5%。说说明战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 ) A铁铁器开始用于农业农业 生产产 B铁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产产中普遍使用铁农铁农 具 D铁农铁农 具制作技术术臻于成熟C6中国古代官营营手工业发业发 达,民间间手 工业经营艰难业经营艰难 。南京云锦锦集历历代织织造 工艺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锦之 首,其织织造工艺艺中的挑花结结本技术术十分 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杂 乱无章的线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语“七上 八下”就出自云锦锦。古代中国南京云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