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位世袭制(启、沿用近4000年)夏商的政治制度王相、卿士卜、祝、史师中央侯、伯地方中央分封制目的为什么“分”?内容“分”什么?诸侯承担的义务 (权利 )作用“分”了以后的效果对象分给谁?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土地、人口加强、开发、扩大方法怎么“分”?诸侯、卿大夫、士看看下面的问题:看看下面的问题: 分封体制之下,西周的最高统治者是?分封体制之下,西周的最高统治者是?被分封的诸侯可不可以继续进行分封?被分封的诸侯可不可以继续进行分封? 诸侯接受封授后,必须怎么样?诸侯接受封授后,必须怎么样?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特点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特点 ?答:答: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可以;可以;享有权利的同时要承担义务。享有权利的同时要承担义务。层 层 分 封 , 等 级 森 严宗法制分封制王位世袭制矛盾目的内容 特点作用为了加强、解决 嫡长子继承制 保证、有利于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 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 ,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 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 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小儿子请思考请思考: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1 1二者是二者是互为表里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2 2宗法制在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就是分封制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存在基础(根源)、突出特征、 两对内部矛盾【难点突破】(1)君主专制:中央决策方式,包括皇权至上、独裁、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的领导与监督。 (2) 突出特征:皇权至上 (君主专制) (3)内部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4)存在根源: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1、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原因理论根源:法家思想 经济根源: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现实原因:巩固统一和维护统治的需要 历史原因:吸取分封制的教训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复习要点解说】 一、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21年 顺序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内容1、中央一是建立皇帝制度二是建立三公九卿制协助皇帝理政2、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和影响 1.使秦朝国力日益增强,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使中国成为当时的 世界大国。 2.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 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民族为主体 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秦始皇 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秦半两 钱)、车轨、文字(小篆);修弛道;开灵渠;筑长城 ;大规模移民等。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 4.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实行暴政,造成阶级 矛盾尖锐,导致了它短命而亡。里中 央皇 帝A九卿地 方B县令 县丞 县尉乡(1)请在图示A、B方框中填出官职名称。 (2)根据示意图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答:(1)A: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B:郡守(2)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 最终皇帝掌握一切大权。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1)实施的基础(2)地方权力及其与中央的关系(3)作用和影响分封制:血缘关系 郡县制:地域划分分封制:诸侯爵位世袭,拥有封地;可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地方独立性强,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而威胁中央。 郡县制:郡守、县令官吏由皇帝任免,不世袭,无封地,绝对服从中央。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但后期造成地方分裂混战。 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控制,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 ,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 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然。材料二: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 旨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 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 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 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引自史记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内容。 (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指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何意义?l【答案】l(1)实行分封,设置诸侯国。l(2)分封诸侯国将重蹈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 。推行郡县制度才是“安宁之术”。l(3)秦统一不久;统一后建立什么样的行政 体制,关系到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考查知识:实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 1、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 ) 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 B C D考查知识: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 2、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是( )A.中央政府设“三公”“九卿” B.最高统治者称皇帝C.地方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上【练一练】3、秦朝的中央官制 ( )A.最高官职是御史大夫 B.主要包括丞相和太尉C.为皇帝服务而掌握大权 D.分工交叉且互相牵制4、“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1)发展历程: 萌芽于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确立于秦朝: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郡县制 巩固于汉代 :中外朝制;推恩令 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 加强于北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收兵权、用文官、设通判 元朝有新发展:中书省;行省制、宣慰司 强化于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要点解说】 一、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及其特点1、西汉2、隋唐:3、北宋4、元朝: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三省六部制名称、职责 运行机制 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相权一分三,保证了皇权 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中书门下省(行宰相职权) 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枢密使(分割军权) 三司使(分割财权)削弱了相权,皇帝得以 总揽大权;皇权与相权 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废三省,只设中书省。(二)演变趋势及特点:制度不断完善;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北宋中书门下省相当于唐朝哪一机构? (尚书省,均掌行政权)(一)演变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异同。相同性质: 目的: 结果:不同盛行的时代地方与中 央关系作用 影响分封制:奴隶制时期的西周 郡县制、行省制:封建制时代分封制: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权力地位可世袭。 郡县制:郡、县绝对服从中央政府,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制: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地方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分封制:长期以来的割据势力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经后世继承、补充、完善,积极作用日增。地方行政制度 为巩固统治 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影响1、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 元朝设立中书省 2、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政治体制的改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3、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不断分散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复习要点解说】 一、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制形成 清朝:军机处(职责、作用)二、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1、进步性: 巩固统一 、经济建设、文化交流、抵御侵略2、消极性:专制易成暴政、政治腐败; 妨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文化专制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的国家政治 制度(夏商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加强(宋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完善(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秦)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加强皇权元实行行省制度明废丞相,创立内阁,废除行省,设三司夏商形成王位世袭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确立皇帝制建立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 到顶峰(明清)推行郡县制清设军机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