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阅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有哪些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有哪些不同?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 1、背景不同背景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误, 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政 权,新政权面临严重危机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 1、背景不同背景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工业农业商业分配2、内容不同:收归国有大中企业:小型企业: 实行监督重要企业:仍归国有 中小企业:私人经营余粮征集制粮食税取消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国家集中分配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 1、背景不同背景不同 2、内容不同3、影响不同: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 1、背景不同背景不同 2、内容不同3、影响不同:(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2)新经济政策: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二、斯大林经济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调节手段:管理手段: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行政手段1、表现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二、斯大林经济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1、表现 2、评价:(1)有过突出成就: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二、斯大林经济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1、表现 2、评价:(1)有过突出成就(2)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长期落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伤农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长期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二、斯大林经济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1、表现 2、评价 3、经验教训:为了实现工业化和防御外来侵略,在一定时期内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适时调整,兼顾产业平衡发展以及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当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经济发展的时候,必须及时进行改革,给企业以活力和竞争力。巩固练习:2、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 A 它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政策 B 它的制定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C 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D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D1 下列哪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A 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B 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 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B3、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 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实行军事化措施 D 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B4、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 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B 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 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51922年苏俄一农民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官员的正确态度是( )A 增加税额 B 处以罚款 C 强行收集 D 放任自由D6、下列对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是遵循市场和货币关系规律的体现使遭到破坏的工农联盟得到固和改善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采取的A7、下列斯大林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B 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C 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B8、下列哪一项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片面强调产量和产值 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失调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 损害农民的利益太多,农民积极性受到损害C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妄图把 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1917-1918 1918-1919 1919-1920从农民手里征购的余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是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全部 余粮,甚至有时不仅全部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 必需的口粮。付给农民的都是纸币,由于当时纸币大幅 度贬值,纸币不过是“彩色纸片”。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类别类别赫鲁晓鲁晓 夫改 革勃列日涅夫 改革戈尔巴乔乔夫 改革 背景 目的内 农业农业容 工业业 影响局限性失败败原因斯大林体制 的弊端显露赫改革混乱, 斯大林体制失败冲破 取得没有突破(侧重)(侧重)失败扩大 收到 赫的继续, 没有突破体制;改革;个 人因素体制;改革; 个人;外交经济全面滑坡 斯大林体制失败根本变 革苏联解体体制;戈改 革;外部转向政治, 放弃社会主义所有制归纳提高苏 联1917 年建立 苏维埃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 政策斯大林 模式 失误 与成就 并存社会 主义 建设 道路 的 探索确 立 制 度政权 的 建立恢复 经济 巩固 政权未能 找到 符合 国情 的到路赫 勃 戈 改革 体制 改革苏联 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小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4结果都失败了 异:1 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 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和商品 经济入手; 2 成效不同,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 转向政治改革; 3 败因不同,前两制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 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对我们有何启示?苏联的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1、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实践的标准,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3、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4、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制或照 搬苏联的政策。 1、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B、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 C、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D、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 2、从十月革命至20年代,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中可以得出结论( ) A、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B、要使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 C、要为工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D、要把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把重点放在农业 B、把重点放在工业 C、没有改变经济体制 D、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ABC阅读下列材料赫鲁晓夫的改革是没有真正触动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例 如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 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当年即建 立124个国营农场,到1955年底增加到425个.1 9541960年,先 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 ,其中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 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现 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不仅如此,垦 荒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 思考:赫鲁晓夫改革时的盲目垦荒,留给人们什么教训 ?提示:赫鲁晓夫从主观愿望出发,以加大对农业投入 的方式,在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大规模垦荒, 而且不顾自然条件是否适宜.不但未达到目的,还严重破 坏了生态环境.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