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思路一.高三历史复习思路热点复习 试题演练 规范答题二.专题教学设计三. 专题训练题(原创)热点复习 试题演练 规范答题1.热点复习的重要性2.热点主题的选择3.热点复习原则的把握 4.热点复习的步骤操作5.热点复习的几点说明 一热点复习,实战高考(1)中外周年大事聚焦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1)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完善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3)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4)节能减排科学发展 (5)新北京新奥运 (6)制度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7)抗雪救灾战斗等(1)民生问题:物价、惠农政策、阶级矛盾缓和 的政策措施。 (2)周边关系:中印、中日、中俄、中朝。 (3)大国关系:中美、中英、中俄。 (4)区域:成渝、武汉、长(长沙)株(株州) 潭(湘潭)。 (5)水利、粮食。 (6)钢铁、石油。 (7)台湾问题、西藏问题。 (8)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年。(9)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等等。 二、试题演练,备战高考试题演练的重要性高考试题的导向性、规范性。以2008天津文综题(32分)为例, 说明高考试题的训练价值。君与民的关系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不断探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唐太宗说: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1) 上图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2分)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 (4分)(2)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4分)材料二 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 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团组成拥有最高 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 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3)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4分)指出其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差 异,(4分)说明洛克的基本思想在英国成为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材料三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 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 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 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4)材料三中奏折得主旨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 (4分)(5)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二所反映的西方近代 思想的关系。(4分) 题目批阅后师生共同发现的问题:审题能力欠缺 ;古文阅读能力薄弱;思维分析能力单薄;表现表述能力缺乏。从这一高考试题选题、做题、批阅、 自省得出的感悟三规范答题,提升考分(一)文字清晰化(二)表述要点化(三)书写规范化知识结构1近代中国外交 (1)近代中国四届政府外交政策、史实。 (2)近代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主外交的历程。 2现代中国外交 (1)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形势、外交政策和原则。 (2)新中国50年代90年代外交成就及政策调整。 307年08年中国外交若干重大事件。学习过程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主体 (一)近代中国外交 1近代中国四届政府外交政策、史实 2、从以上史实推出近代中国政府的外交特点和认识 (二)现代中国外交 1陈列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政策、原则和政府成立至 今的外交成就及其政策调整 2对近、现代中国政府外交作对比分析,进一步理解 分析新中国外交1.国际风云际会离不开国家外交,中国发展不能分离 与世界的相处,近代中国外交屈辱与现代中国外交曲折 、辉煌是国运以及国家成长的印证。2.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年。3.2006年:全国I卷“近代对外开放与现代对外开放”, 全国II卷“近代不平等条约与现代中国外交”,北京卷“18 世纪以来的中西文明对话”,2007年:四川卷“中西文明 的交流与碰撞”“中苏关系问题”,重庆卷“中非关系问题” 。自1923年3月3日创刊以来,时代就对报道中国有 着浓厚的兴趣。它的主要创办者卢斯是美国传教士的后代 ,在山东出生并长大,在他执掌时代的数十年间,他 与中国的这一历史渊源和传教士家庭背景的传统,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着刊物对中国的关注,这一特点也延续至今。在80年左右时间里,陆续成为时代封面人物的中 国人有:吴佩孚、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汪精卫、溥 仪、宋美龄、宋子文、陈立夫、陈诚、吴国桢、毛泽东、 周恩来、刘少奇、罗瑞卿、陈毅、李富春、达赖、林彪、 江青、邓小平等。还有几位封面人物虽是外国人,但与中 国事件有关,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次访问中国的尼克松 等。(1)南京条约是第一个屈辱条约,是腐朽的清 政府屈服于西方殖民者炮舰外交的首次记录。此后, 不平等条约纷至。 (2)1861年顺应侵略者要求设总理衙门主管外交等 事务,是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的开始。 (3)中法战争后以胜求和的悲剧,留下外交史上无 可奈何的一页。马关条约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到 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太后竟厚颜无耻地表示要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总理衙门被改成 位居六部之首的外交部。清政府不平等的屈辱外交发 展到极致。 (4)当然,清政府也曾对外来侵略进行过抵抗,但 最后终于完全屈服。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争取帝 国主义的支持,南京临时政府承 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 等条约继续有效,没有摆脱晚清 屈辱外交的阴影。这是时代最早的中国封面 人物,期刊时间是1924年9月8 日。封面人物是吴佩孚,下面 两行小字为“General Wu”(吴 将军,或译作吴大帅) “Biggest man in China”(中 国最强者)。为什么会选吴作封面?(1)北洋军阀政府则用出让民族利益来换取 外国支持,比如袁世凯为称帝而签署二十一 条。 (2)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是屈辱外交的典 例。 (3)当然,政府最后没有在凡尔赛和约 上签字。左图封面的小字说明为 “President of China & Wife”(中国总统与夫人 )。期刊时间是1931年10 月26日。是关注中国的新 总统以及其统治下的中国 的未来命运,感觉上似乎 是要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 。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外交 上有何新作为? (左图)发行于1941年6月16日的期刊,封面人物是陈诚,文字说明:重庆城 的保卫者。说明保卫重庆的背景? (中图)是1942年6月1日的期刊,人物是蒋介石。看上去意气风发,很自信的 样子。蒋在抗战前就“预言”,国际形势的转变对中国的命运至关重要。当时的 国际形势有什么样的转变,以至蒋如此乐观? (右图)是1943年3月1日的宋美龄的封面。下面小字大意:她和中国知道忍耐 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强调中国要忍耐呢?国民政府统治初期:争取自主形象的 “改订新约运动”。对 日本侵华先后采取 “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 抗日战争时期:初期积极抵抗、中期继续抗日但具一定的 消极性 。收回治外法权、争取领土主权回归。 内战时期:为取得美国的支持,1946年订立了中美友好 通商航海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丧权辱国 一定程度争取主权v屈辱外交弱国无外交。 提升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形势、外交政策和原则?建国 以来至90年代的外交成就及其政策调整。 南京临时政府和新中国成立之初,都面临着帝国主义 威胁这一相同的国际环境,前者实行屈辱外交,后者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原因是什么? 左图(上)是1950年12月11日的期刊 ,人物是毛泽东。标题是:RED CHINAS MAO(红色中国的毛)。 左图(下)是1954年3月10日期刊,人 物是周恩来。标题是:RED CHINAS CHOU EN-LAI(红色中国的周恩来) 。下面的小字是:“Waging War and Talking Peace”。 (1)结合背景说明上图(左)的红色 基调及其蝗虫的用意和当时的中美关系 状态。右图的“Waging War and Talking Peace”是指向刚结束的什么事 件?例举此事件之后周恩来的外交行为 两例。左图(上)是1963年9月13日的封面,标题 是:RED CHINA:The Arrogant Outcast(红色中国,狂妄的被孤立者) 。船头上的四个人物是毛泽东、刘少奇 、周恩来和邓小平。一艘过分拥挤的大 船,船舷上摞着补丁,船上热闹非凡, 标语上写着打倒赫鲁晓夫,打倒资本主 义;斯大林、列宁和赫鲁晓夫的画像被 抬出来示众,船尾是中国的导弹,有人 在上面以武力示威。 左图(下) 是1965年2月26日的期刊,封面 人物是外交部长陈毅。左上角写着: “THE ENEMY IN ASIA”。 (2)结合图片分析当时中国的外交形势 。右图是1971年4月26日 的期刊,是美国乒乓球 运动员在长城的合影, 堪称中国外交的智慧之 举。 (3)说明此举的特定称 谓和特点。你如何理解 封面标题的Game之意。上图是1984年4月30日的期刊,表现的 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 ,面露微笑。下图的期刊时间1985年9月23日,画面 以邓小平图像为中心,一边是游行的队 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 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 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4)左图中反映当时中国怎样的对外政策 。右图邓小平图像两边的内容对比表达 了什么?图片中的题目Moving Away From Marx的中文意思是什么?你是否 赞同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假如你是时代主编,回顾中国 2008年外交和展望2009年外交,你认为 谁(们)有可能成为下一(几)期时代 周刊的封面人物?并说明入选理由。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