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课程目标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进行相应应的估算和 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 二、三位数,并会进进行估算;能熟练练地计计算 除数和商 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认识简单 的分数(分母小于 10),会读读、 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认识 分数的大小, 会计计算简单简单 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 正方形和平行 四边形;知 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 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 量。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 1 千米=1000 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 步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知道 1 吨=1000 千克;认识时间单位 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 知道 1 分=60 秒, 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 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60课时)第一单元:测量 内容标准: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 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 地选择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千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吨和千克之间的 进率换算。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 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 表示物体的质量。 补充学材:有关长度和质量的有趣故事。 数学实践活动 :“生活中的质量和长度单位”交流会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内容标准: 1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 法,增强估算意识。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 算的习惯。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计算和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对三位数加法和减法计算的估算。连续进位加法与连续 退位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补充学材:细心决定成败名人成功案例 数学实践活动:进行“优秀计算能手”的比赛第三单元 四边形 内容标准: 1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 、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及正确计算它们的周长。 2、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推导和归纳。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共性。补充学材:巧算周长 数学实践活动:折一折,量一量第四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内容标准: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及计算。 教学难点: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补充学材: 智慧背囊 数学实践活动:口算比赛第五单元 时、分、秒 内容标准: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 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 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 念。 教学难点: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及应用。补充学材:有关节约时间的名人的故事。 数学实践活动: 1、制作作息时间表。 2、统计完成一些日常事件所需的时间。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内容标准: 1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 每位乘积不满十)。 2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 法。 3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1.对笔算竖式的领会和把握,达到熟练应用。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计算。 教学难点:多位数乘一位数中连续进位的计算。补充学材:乘号的由来。 数学实践活动: “小小神算手”大赛。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内容标准: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 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 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分数大小的比较及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对于“1”的认识,并能用1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计算。补充学材:了解分数的由来。 数学实践活动:折一折,比一比。第八单元 可能性 内容标准: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 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教学重点:理解可能性的几种结果并能比较可能性的大小 。 教学难点:统计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比较可能性的大小 。补充学材:福尔摩斯探案故事。 数学实践活动: 掷一掷,以游戏形式探讨可能 性大小的实践活动。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内容标准: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 意识。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 活中的问题。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 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的统计。 教学难点:对分类和分步计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补充学材:巧妙搭配 数学实践活动:谁的思维最灵活排一排,组一组 (一)数与代数 1、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 计算(口算、笔算)的基础,所以对于计算的 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教师可 在难点处适当加以引导;在教学中,笔算乘法 尤其是有余数的除法会是难点,要注重学生对 算法的理解,要注意对学困生的引导帮助。课程实施建议2、在教学长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现 实的活动进行感受、获得体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 生获得有关量与计量知识应用的感性经验。 3、分数是本学期新接触到的内容,要在生动具体的生 活情境中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 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通过各 种活动巩固对分数的理解,能用所学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4、注意计算能力的培养,做好计算方面的练习;加强 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二)空间与图形 1、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 性经验。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3、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积极地参 与和相互讨论中学习估测的方法,为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统计与概率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初 步了解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逐步知道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在大量观察、猜测、 试验与交流的教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 可能性大小的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学会用 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 (四)综合与实践 1、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 的数学问题,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 力。 2、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操 作、推理的过程。 3、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反应学生的生活内容,感受数学的乐趣。【课程评价】A、一般评价方式。平时学习评价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情况、成绩等构成。1、学习态度包括:(1)预习情况(学习内容的预习、课本准备)。(2)课堂学习状态(听讲、参与、回答、讨论、合作)学习态度评定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2、作业情况构成:(1)是否上交;(2)是否独立完 成;(3)是否及时纠错;(4)是否定期小结。评定 等级: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3、测试成绩评价 形式:卷面测试,统一命题;评定等级:(1)85分以 上为优秀;(2)7084为良好;(3)6069为及格 ;(4)60分以下为不及格。结果处理:需努力的同学不能获得学习“通行证”,补 考成绩合格者方能获得。B、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情况灵活选用等级制、百分制、星级制、评语制等评价方式。评价的形式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可以从课堂活动、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2、小组评价: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3、教师评价:教师参考学生的自评和小组评价,根据学生平时所参与的课堂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效果等评价学生,教师除给予学生等级评价外,还可以适当加上激励性评语或希望等,鼓励学生奋发向上。 4、家长评价:家长根据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完成作业等给予评价或写出评语。谢谢!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