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3页
第2页 / 共63页
第3页 / 共63页
第4页 / 共63页
第5页 / 共63页
第6页 / 共63页
第7页 / 共63页
第8页 / 共63页
第9页 / 共63页
第1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蜀相书愤杜甫写作背景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 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 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 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 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 己的怀抱。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 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后即唐代 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 仰那里的武候祠,写下了又一首纪念诸葛 亮的诗咏怀古迹.其五。作者简介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 ,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 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 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 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 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 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 ,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 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 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 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 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 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 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 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 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 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 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 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 ,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 、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 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 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 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 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 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 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 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 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 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 ,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 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 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 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 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 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 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 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 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 、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 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 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 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 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 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 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 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 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 的景仰和推崇。 蜀相赏析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 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 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 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 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 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 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 、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这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 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 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 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 缔造的一团糟,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 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 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 加丰富。 语言鉴赏举例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 两个字是本诗的诗眼。两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 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 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 听呢?五百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 现过!只有悟懂了“自”与“空”两个字,我们才能够 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末的感 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 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 情调。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 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 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 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 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 。但杜诗的议论由于有情韵,不仅 没有冲淡诗的气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 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 ;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 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 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 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 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 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 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 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 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 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 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 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 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 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 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 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比较阅读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将蜀相与 咏怀古迹五首之 五相比较,说 一说:两首诗思 想内容的侧重点 有何不同? 蜀相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叹惋诸葛亮未 能完成自己的事业,也是借古人抒发 诗人壮志未酬的怀抱。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侧重歌颂诸葛 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的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能诗能词也能散,才华横溢; 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 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 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 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 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 瑰丢落风中。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伤心桥 下春波 绿,曾 是惊鸿 照影来 。 红稣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 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 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他的诗歌突出的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气势雄浑,感情奔放,笔意明快;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他的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陆游 南宋爱国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 阴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 际,少年时即深受家 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 熏陶,立下了“上马 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的志向。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谟阁待制。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作品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写作背景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书 愤陆 游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满江红 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岁暮风雨 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 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 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集中描写宋军 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 敌人的壮丽场面。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 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 形成鲜明对比。归次汉中镜上:“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 又一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