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 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南沙区,出生于 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 民音乐家”之称。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 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 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 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 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 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 病日益严重。无情的病魔让冼星海病逝于莫 斯科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 250余首),大合唱4部、 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 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创 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 形式的救国军歌;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 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有表现 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 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 祖国的孩子们等等。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 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 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 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 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黄河大合唱最为出名,也是最重要 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在澳门海边一个疍民 的船上降生了,一直到6岁,他基本上都是在澳门长 大的。幼年的冼星海也随着母亲在海上漂荡,在 祖父忧伤绵长的萧声中,在渔民喜忧参半的民谣 中长大。冼星海6岁就辗转随母亲到了新加坡,进入了 新加坡的养正学校,也就是在学校的音乐课开始 了音乐之旅。养正学校的区健夫老师,最先赏识 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 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当时的养正校长林 耀翔,接受岭南大学专为华侨子弟返国升学所设 的华侨学校校长一职,冼星海正是他亲自带往广 州升学的20名养正学生之一。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 ,母亲黄苏英想方设法来到广州,把 13岁的冼星海送进了岭南大学附中的 义学学习小提琴,正式开始专业学习 音乐。在这里,母子两人整整度过了6 年。冼星海在学校努力学习,功课一 直很好,而最令他着迷的是音乐课, 这让他从小在祖父的萧声和教堂唱诗 班里获得的音乐感受有了发展的天地 ,他参加了义校的唱诗班和管弦乐队 。 进入岭南大学附中本校后,为了 贴补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卖两个 钟头的书籍纸笔等物,和加入“岭南银 行乐队”这两件工作,来维持学费和伙 食费。他在乐队里担任演奏直箫,后 来成了附中管弦乐队的指挥,被广州 人称作“洋箫”的单簧管,他也吹得很 有韵味,由此,他得到了一个雅号“南 国箫手”,连有名的培正中学也请他去 做音乐教员和乐队指挥。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 安“鲁迅艺术学院”全体师生的邀 请电报。于是,他高兴地对妻子 钱韵玲说:“我们到延安去吧。” 说走就走,这年11月,两人携手 离汉去延安。他们在途中结成了 伴侣。1938年冬,冼星海放弃优厚待 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 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 课。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 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 及指挥。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 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 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 合唱等作品。在政治上,他追 求进步,于1939年6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 1935年毕业回国,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 作大量群众歌曲,并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 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后参加上海救亡 演剧二队,并赴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救亡歌咏运动。1937 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 行抗日文艺宣传。 一次,冼星海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国 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这 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 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 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 /”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 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党中央决定每月给冼星海15元津贴,而当时 朱德总司令每月津贴只有5元。另外,鲁艺的助教有6元,教员有12元。 冼星海每星期能吃两次肉,两次大米饭,每餐多加一个汤。这些都体现了 党组织对特殊人才的尊重。诗人光未然作词的 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 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 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 ,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 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 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 东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 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 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 争最前线。冼星海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 是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民族 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唤醒民族觉醒 意识的号角,而且在他去世后的60多年 里仍然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从冼星海 的生平事迹透视其人格品质,并对其人 格品质生成的历史文化基因与现实土壤 进行分析,对于当今我们在构建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 神家园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传统和人文精神,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 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