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0页
第2页 / 共100页
第3页 / 共100页
第4页 / 共100页
第5页 / 共100页
第6页 / 共100页
第7页 / 共100页
第8页 / 共100页
第9页 / 共100页
第10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京大学附属中学 虞晔如千呼万唤始出来千呼万唤始出来试题仍在猜测外试题仍在猜测外2009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卷已尘埃落定。一、科学性对多年来命题改革成果 的珍视1、命题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 2、语料注意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二、实用性对应试者终身发展需求 的正视 1联系现实,注重实践。 2. 以“能力立意”与“素养立意”为本 。三、导向性对新课标语文综合能力 的重视 第一,重视积累。 第二,重视思维。 第三,重视审美。 但我以为材料、命题固然有这个特 点,考核却抽丝剥茧,设题人的目标 把一个个鲜活的材料榨成了干瘪的木 乃伊。其理性的残酷让众多高三师生 更加质疑高中语文教学和高三复习的 价值!题号分值实际得分得分率3题 语言运用14分 2.21分55.25 %4题 语言运用25分3.79分 75.80%8题 文言翻译10分6. 06分 60.60%9题 诗歌鉴赏10分3.88分38.80 %10题 名句默写8分4.86分60.75 %11题文学作品阅读5分2.21分 44.20%12题文学作品阅读6分3.53分58.83 %13题文学作品阅读6分0.27分 04.50%14题文学作品阅读6分2.49分41.50%8.5分36.96%题号分值实际得分得分率15-16题(1)9分5.25分58.33%15-16题(2)9分6.12分 68.00%17题(1)6分2.72分 45.33%17题(2)6分2. 80分46.67 %论述类15分7.97 分53.13%实用类15分8.92分59.47%作文70分45.59分65.13%题号分值实际得分得分率附加题40分19. 00分 47.50%19题6分 4.16 分 69.33%20-21题4分1.73分43.25%22题5分1.99分39.80%23题(1)4分1.92分 48. 00%23题(2)6分1.36分22.67%24题3分1.87分 62.33%25题6分1.52分25.33%26题6分4.45分 74.17%一、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由去年的5道题18分 调整为4道题15分,两道选择题,两道 简答题。第1题语音,完全落实在多音多义 词的辨读上,与去年的多音字和形近字 综合考查相比应该说难度有所降低。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B项 “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 /纤尘不染”。第2题病句考查:去成语留病句 A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 发生”,成分残缺;B项“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 此间的同质化倾向”不合逻辑,结构混 乱;D项,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 少。病句题目模糊性比较强,结构比较复杂 ,迷惑,不是一眼望到底的。但我认为我们 的指导还是比较僵化。语言表达一是提炼信息并解释名词 “洼地效应”,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 合信息的能力。只是去年以“关键词”拈出,今年 则采用非严格的下定义形式:从生活常 识出发,要求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 应”。因为“下定义”是很严格,也是 很难的,考生不能轻易上手。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 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这里有三个要素:学生答案:优势集软环境和硬环境两者共同 发展的表现。(1)区域综合环境所吸引的项目资金 、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1)容易聚集和吸收对区域发展有利 的生产要素。(1)综合环境的好坏以及生产要素的 积聚现象。(0)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吸引力的强弱, 环境好,吸引力强,环境差,吸引力 差。(0)在区域环境的焦点上,软环境与 硬环境的对比。(0)某个地方或某件事物就像洼地会 积水一样吸引其它事物积聚于此。(0 )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 、人文环境。(0)指城市的经济潜力比较大。(0)另一道题是就“生命和自然”写 一段关于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感言内容要符合要求(2分),运用排 比手法(3分)。原题经历了从“题词”“留言 墙”“留言簿”的过程。自然是无情的,人是有情的,解放 军是温情的。(4分)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 意思密切相关,三项或以上的句子或 成分的排比。说明阅卷者对考生是心怀同情,笔 下留情的。汶川地震惊天雷,地动山摇覆压 人,救援队伍齐协力,求生本能险还 生。(结构不相同或不相似,2)汶川大地震带走了生命、环境、 建筑,却带不走我们的信念、希望、 团结。(并非排比句,1)在自然面前,人的生命如同蚂蚁 一样弱小,因此我们要更珍惜生命。 (因果复句,并非排比句,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不是排比句,1)生命如水,在不经意间蒸发。珍 惜生命,时刻关心自己。(没有涉及地震 后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1)悲观的人,被生活打败了;乐观 的人,才能战胜生活。(没有涉及地震后 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1)生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没 有涉及地震后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1)大海啊,都是水;辣椒啊,真麻 嘴;驴子啊,四条腿。(俏皮话,不合要 求, 0)主要失误在: (1)抓不住关键信息,不得要领。 (2)要点有遗漏,概括不全。 (3)概括不准确,表达偏离中心。 (4)不熟悉答题规范,表述答非所问。 (5)知识一知半解,修辞不明。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先 生在答记者问时说:“学生学了一些知 识之后,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 且能举一反三,这是能力的三部曲, 高考考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能力。”所 以,查找答题失误,分析失分原因, 总结失利教训,我们的着眼点还在于“ 贝利的下一次进球”,还在于指导今后 的高考备考。二、文言文阅读 书沈通明事,作者汪琬,清初三 大散文家之一,其文章“简洁有气,似柳 子厚”,选文是其代表作之一。第5题判断 :三实一虚,属(托付)、引却(后退)、魁 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D项“率倜傥 非常之人”的“率”为“率领”,实同“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 )。第7题“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 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 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 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 意。原文中有“居久之,遇赦始得出”。(1)句“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购”(悬赏缉捕)、“妻子”(妻子 儿女)和“踪迹”(追踪行迹)(2)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方”(正)、“家居”(在家居 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的) (3)句“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 与?“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 ”(最终)、“何与”(通“欤”,为什 么呢)(1)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 迹直到沈通明家。寻找田仰妻子很急切,一直跟踪行迹到 沈通明家。(“购”“妻子”未译出 ,1)急切捉拿田仰的妻子,跟随仰妻子的遗 迹来到沈通明家。(三个得分点均未译出, 0 )遇到沈通明的妻子购买东西急切回家, 跟踪她来到沈通明家。(“购”译为“购买”, 1 )买了礼物给妻子,就急急忙忙赶回家。 (把“购”译为“买了礼物”, 0)(2)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 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刚刚被罢黜了巡抚住在家,认为奇异 而闻名。(“方”字译出,但句意不通, 1)回到邓州巡抚家中,就听说沈通明行 为异常。(“方”“异之”均未译出, 0)之后到巡抚家里住了下来,独自打听 不好的消息(“方”“异之”均未译出, 0)(3)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 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然而士兵没有与明朝一起灭亡,为什么 呢?(“卒”译成“士兵”, 1)然而作者并没有补充沈通明逃跑的事, 为什么呢?(前一句译错 ,1)但是士兵们是无法弥补明朝的灭亡的, 但是谁又能弥补呢?(“卒”译成“士兵们”,0)但是没有士兵补给明朝,败亡了,这不 是很正常吗?(0)既然我死了,对于明朝的灭亡没有任何 补过,又怎么样呢?(“卒”译成“死” ,0) 失分原因1不合语境。(1)漏译(2)错译(3)乱译2表达失据。(1)只求意思对,不能抓住关键得 分点。(2)孤立翻译。只关注实词的落实 ,忽略虚词和句式。3生拆或乱拼地名、人名、官职 名。4以今律古。三、古诗鉴赏设置的三个问题是:(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 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 修辞手法?(2分)(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4分)(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 ,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 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第一小题着眼于关键句和上阕对比结构 的把握,第二小题着眼于诗词的理解,第三 小题着眼于作者的感情抱负。(1)题学生答题失误:想当年,何日。借代。(第二问得 1分)想当年,到而今。借代,夸张。 (第一问1分;第二问0分:“珠翠绕”当 然也是夸张说法,但首先是借代,把两种 修辞一起写上,违反了题干的指令)遥望中原,却归来。拟人。(评0 分,第一、二问皆错!)(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 填沟壑”,千村寥落。铁骑满郊畿,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答对两点,得2分,)铁骑,郊畿,沟壑,江山,千村寥落 。(最后一个主谓短语正确,得1分)士兵在“膏锋锷”,百姓在“填沟壑 ”。到处都是战乱、千村寥落的景象,到处 都是“铁骑满郊畿”的景象。(得2分,士兵 在“膏锋锷”,百姓在“填沟壑”,受事者 变成了施事者,理解错!) 兵不安,民不在,铁骑满郊畿,当年是 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仅得1分)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 江山如故,千村寥落。(抄写原句,缺乏理 解,仅得1分)铁骑满街奔跑,写出了战争频繁,“膏 锋锷”写士兵饥苦,生活处境困难。“填沟 壑”写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劳累;到处一片 寥落萧条的景象。(得2分)战乱四起,百姓困苦,战争频繁发生。 (一知半解,没有扣住原句回答,得0分)(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 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4分)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 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 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 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 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 舒畅心情。 角度 情感核心词对昔盛今衰 悲慨对外敌人侵 愤恨对统治阶层 痛心对收复失地 决心 以上答对3点得3分 关于“骑黄鹤” 舒畅 1分这个标准对中学生来说太难了!由原先的感伤到后来的壮志勃发,反映 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敌人的痛恨。由原来的遥望中原,想起当年,而又看 到现实中的场景,感到惋惜,最后又希望自 己再次回到汉阳城,为国效力。开始作者带着一种欣然向往的情趣,再 后“再续汉阳游”表达了作者痛恨战争、希 望自己能够报效祖国,从而流露出作者强烈 的爱国之情。一开始,作者是怀着高兴的心情来登黄 鹤楼的,可是看见中原一片狼籍,不免生出 骑鹤远去之感。 考生写了很多,但什么要点也答不到:作者希望下次看到的会是作者所想的那样,没 有那些的“风尘恶”。(不理解,0分)作者喜欢宁静的生活,不喜欢战乱;喜欢游玩 国家山水、人民富强,不喜欢千村寥落、到处荒烟 ;作者喜欢宁静舒适的国家。(0分)不再那么叹息,不再那么悲天悯人,他想用行 动改变可以改变的,作出自己的选择。(0分)作者写登黄鹤楼看中原的大好河山,表达作者 的想念之情;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表 达了作者忠心报国、壮志难酬的情感,反映了作者 看着宋朝的大好河山发出感叹之情,再到想忠心报 国、壮志难酬的难过悲伤之情。(大而化之,0分 )失分原因 一、读不懂诗歌而失分。1不明诗歌的基本内容2不明诗歌意象的深层含义3. 不明诗歌的情景关系 二、不明解题暗示而失分。 1题目的暗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