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词赏析:诗词赏析:病起病起课件 www.5ykj.com 病起陈师道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力微须杖起,心在与谁同。灾疾资千悟,冤亲并一空。百年先得老,三败未为穷。作品注释:何乡:何处的意思。此暗寓诗人流放,他乡寄食之苦。杖起:指倚杖才能立起。“心在”句:化用欧阳修诗句“老去自怜心尚在” 。资:致。千悟:指了解,领会很多。“冤亲”句:语出佛典华严经:“愿一切众生于怨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乐智慧清净。 ”此句即上句“千悟”的结论,是悲痛之极而吐出的旷达之语。百年:人生百年,指人生。“三败”句:典出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曾言:“吾尝三战三北(败北) ,鲍叔不以我为怯。 ”表明作者不因遭际坎坷而丧失志气。穷:人生之路走不通。白话译文:飒飒秋风里,站立着何处来的多病老翁?颤巍巍倚杖而立,我的心与谁相同?多灾多病使我获得彻底的陈悟,过去的恩恩怨怨全都一扫而空。人生百年,我却过早地衰老;虽然一再遭受挫折,但我依然不改变初衷!文学赏析:这首病起写病后的感受,极尽困蹇之苦况,然于极悲痛怨愁之中,诗人又吐出极旷达之语。诗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诗内满含作者凄苦之情,这也是在无可奈何悲愁中的真情苦吟,是一首内涵深蕴的五律代表佳作。首句“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可见,在萧萧的秋风里,盛年的诗人忧病之余,犹如一个衰颓老翁。他勉强挣扎起来。 “力微须杖起” ,这是写实。更重要的则是下句“心在与谁同” ,他想到前贤欧阳修的“老去自怜心尚在” ,很自然地化用入诗。谢灵运于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诗中也说过:“赏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 ”作者尽管历尽磨难,颠沛流离,但此心尚在,此志不移。他独立西风里,四顾茫然,此情无人能喻。所以说“与谁同” ,感慨极深。诗人虽是屡遭挫折,但他的心还不是死灰,还不是止水,他还想做一番事业。这是诗人的积极入世处。诗人自身之疾,以及仕途坎坷,母亲去世等等灾难,使他大彻大悟,懂得了冤亲平等,皆属空虚。悟的次数之多,也就是说灾病之多(因每一灾病即有一悟) 。 “冤亲”句出于佛典, 华严经说:“愿一切众生于怨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东智慧清净。 ”虽用了佛家语,诗中所表现的却不是四大皆空,而是一种因遭际不幸而起的无可奈何的悲愁。这种言外之情,表现得很明显。最后一联,首尾照应,复写诗人的衰颓。 “百年先得老” ,和他在另一诗中所写的“白发满头生”一样,是经历了至悲至痛以后的呼号,一字一句,俱自胸臆流出,不是无病呻吟。 “三败未为穷” ,内涵更为丰富。春秋时代,管仲与鲍叔相交,管仲自叹:“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 (史记本传)诗人这里是化用“三战三北”之语,表明自己不因遭际坎坷而丧失志气,仍要一如既往,坚持操守,直道而行,不效阮籍穷途之哭。由此可见,诗人所祈祷和向往的,不是佛家的空无寂灭,而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之道。另有观点认为此诗充满禅意,颔联中“心在与谁同”化用前人诗意,着眼于“心” ,此为佛教心性学说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发挥。作者颈联两句“灾疾资干悟,冤亲并一空。 ”即是回答“心在与谁同” ,说他的“心”是与佛教禅宗“同”了。千灾百难,久病缠身,现实中所遇诸多烦恼,帮助他对人生真谛多次获得了领悟,即“冤亲并一空。 ”“冤亲”除了出自华严经外, 五灯会元也云:“佛家慈悲,冤亲相等。 ”这其实就是泯灭是非观念,超离“烦恼障” ,用以调整失去平衡的精神世界。诗人说:“他从现实中所领悟到的,除了“等冤亲”之外,还有“一空” ,那就是四大皆空” 。这就是他对人生的领悟。尾联则进一步补足获得这种人生领悟的主要契机,作者化用管仲语意,其意是说:人生一世,不过百年,而我已是未老先衰,尚且要念及老母。仕进既已无望,倒不如“于冤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乐,智慧清净” 。原来,他所谓的“心” ,即为佛教“等心摄受”的“心” 。看来,他确乎欲摒除妄念,清净本心了。他确乎对人生已是因“灾疾”而彻悟了。陈师道是孤芳自赏、不求谐俗的苦吟诗人。他的作品,有人称之为“非一过可了,近于枯淡” 。黄庭坚说,陈师道作诗“十度欲言九度休,万人丛中一人晓” 。可见他诗的内涵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人们常称引的不过是别三子 示三子 春怀示邻里等有限的几首。实际上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他的五律,尽管有时“失之僻涩” ,但“佳处往往逼杜甫” 。这首病起 ,质朴老苍,沉郁顿挫,正是它逼近杜甫的五律代表作。作者简介:陈师道(10531102) ,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10861094)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任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学杜甫,苦心锤炼,质朴苍老,深受黄庭坚推重。为江西诗派代表性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 后山谈丛 。课件 www.5ykj.com课件 www.5ykj.com 病起陈师道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力微须杖起,心在与谁同。灾疾资千悟,冤亲并一空。百年先得老,三败未为穷。作品注释:何乡:何处的意思。此暗寓诗人流放,他乡寄食之苦。杖起:指倚杖才能立起。“心在”句:化用欧阳修诗句“老去自怜心尚在” 。资:致。千悟:指了解,领会很多。“冤亲”句:语出佛典华严经:“愿一切众生于怨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乐智慧清净。 ”此句即上句“千悟”的结论,是悲痛之极而吐出的旷达之语。百年:人生百年,指人生。“三败”句:典出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曾言:“吾尝三战三北(败北) ,鲍叔不以我为怯。 ”表明作者不因遭际坎坷而丧失志气。穷:人生之路走不通。白话译文:飒飒秋风里,站立着何处来的多病老翁?颤巍巍倚杖而立,我的心与谁相同?多灾多病使我获得彻底的陈悟,过去的恩恩怨怨全都一扫而空。人生百年,我却过早地衰老;虽然一再遭受挫折,但我依然不改变初衷!文学赏析:这首病起写病后的感受,极尽困蹇之苦况,然于极悲痛怨愁之中,诗人又吐出极旷达之语。诗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诗内满含作者凄苦之情,这也是在无可奈何悲愁中的真情苦吟,是一首内涵深蕴的五律代表佳作。首句“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可见,在萧萧的秋风里,盛年的诗人忧病之余,犹如一个衰颓老翁。他勉强挣扎起来。 “力微须杖起” ,这是写实。更重要的则是下句“心在与谁同” ,他想到前贤欧阳修的“老去自怜心尚在” ,很自然地化用入诗。谢灵运于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诗中也说过:“赏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 ”作者尽管历尽磨难,颠沛流离,但此心尚在,此志不移。他独立西风里,四顾茫然,此情无人能喻。所以说“与谁同” ,感慨极深。诗人虽是屡遭挫折,但他的心还不是死灰,还不是止水,他还想做一番事业。这是诗人的积极入世处。诗人自身之疾,以及仕途坎坷,母亲去世等等灾难,使他大彻大悟,懂得了冤亲平等,皆属空虚。悟的次数之多,也就是说灾病之多(因每一灾病即有一悟) 。 “冤亲”句出于佛典, 华严经说:“愿一切众生于怨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东智慧清净。 ”虽用了佛家语,诗中所表现的却不是四大皆空,而是一种因遭际不幸而起的无可奈何的悲愁。这种言外之情,表现得很明显。最后一联,首尾照应,复写诗人的衰颓。 “百年先得老” ,和他在另一诗中所写的“白发满头生”一样,是经历了至悲至痛以后的呼号,一字一句,俱自胸臆流出,不是无病呻吟。 “三败未为穷” ,内涵更为丰富。春秋时代,管仲与鲍叔相交,管仲自叹:“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 (史记本传)诗人这里是化用“三战三北”之语,表明自己不因遭际坎坷而丧失志气,仍要一如既往,坚持操守,直道而行,不效阮籍穷途之哭。由此可见,诗人所祈祷和向往的,不是佛家的空无寂灭,而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之道。另有观点认为此诗充满禅意,颔联中“心在与谁同”化用前人诗意,着眼于“心” ,此为佛教心性学说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发挥。作者颈联两句“灾疾资干悟,冤亲并一空。 ”即是回答“心在与谁同” ,说他的“心”是与佛教禅宗“同”了。千灾百难,久病缠身,现实中所遇诸多烦恼,帮助他对人生真谛多次获得了领悟,即“冤亲并一空。 ”“冤亲”除了出自华严经外, 五灯会元也云:“佛家慈悲,冤亲相等。 ”这其实就是泯灭是非观念,超离“烦恼障” ,用以调整失去平衡的精神世界。诗人说:“他从现实中所领悟到的,除了“等冤亲”之外,还有“一空” ,那就是四大皆空” 。这就是他对人生的领悟。尾联则进一步补足获得这种人生领悟的主要契机,作者化用管仲语意,其意是说:人生一世,不过百年,而我已是未老先衰,尚且要念及老母。仕进既已无望,倒不如“于冤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乐,智慧清净” 。原来,他所谓的“心” ,即为佛教“等心摄受”的“心” 。看来,他确乎欲摒除妄念,清净本心了。他确乎对人生已是因“灾疾”而彻悟了。陈师道是孤芳自赏、不求谐俗的苦吟诗人。他的作品,有人称之为“非一过可了,近于枯淡” 。黄庭坚说,陈师道作诗“十度欲言九度休,万人丛中一人晓” 。可见他诗的内涵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人们常称引的不过是别三子 示三子 春怀示邻里等有限的几首。实际上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他的五律,尽管有时“失之僻涩” ,但“佳处往往逼杜甫” 。这首病起 ,质朴老苍,沉郁顿挫,正是它逼近杜甫的五律代表作。作者简介:陈师道(10531102) ,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10861094)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任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学杜甫,苦心锤炼,质朴苍老,深受黄庭坚推重。为江西诗派代表性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 后山谈丛 。课件 www.5ykj.com课件 www.5ykj.com 病起陈师道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力微须杖起,心在与谁同。灾疾资千悟,冤亲并一空。百年先得老,三败未为穷。作品注释:何乡:何处的意思。此暗寓诗人流放,他乡寄食之苦。杖起:指倚杖才能立起。“心在”句:化用欧阳修诗句“老去自怜心尚在” 。资:致。千悟:指了解,领会很多。“冤亲”句:语出佛典华严经:“愿一切众生于怨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乐智慧清净。 ”此句即上句“千悟”的结论,是悲痛之极而吐出的旷达之语。百年:人生百年,指人生。“三败”句:典出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曾言:“吾尝三战三北(败北) ,鲍叔不以我为怯。 ”表明作者不因遭际坎坷而丧失志气。穷:人生之路走不通。白话译文:飒飒秋风里,站立着何处来的多病老翁?颤巍巍倚杖而立,我的心与谁相同?多灾多病使我获得彻底的陈悟,过去的恩恩怨怨全都一扫而空。人生百年,我却过早地衰老;虽然一再遭受挫折,但我依然不改变初衷!文学赏析:这首病起写病后的感受,极尽困蹇之苦况,然于极悲痛怨愁之中,诗人又吐出极旷达之语。诗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诗内满含作者凄苦之情,这也是在无可奈何悲愁中的真情苦吟,是一首内涵深蕴的五律代表佳作。首句“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可见,在萧萧的秋风里,盛年的诗人忧病之余,犹如一个衰颓老翁。他勉强挣扎起来。 “力微须杖起” ,这是写实。更重要的则是下句“心在与谁同” ,他想到前贤欧阳修的“老去自怜心尚在” ,很自然地化用入诗。谢灵运于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诗中也说过:“赏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 ”作者尽管历尽磨难,颠沛流离,但此心尚在,此志不移。他独立西风里,四顾茫然,此情无人能喻。所以说“与谁同” ,感慨极深。诗人虽是屡遭挫折,但他的心还不是死灰,还不是止水,他还想做一番事业。这是诗人的积极入世处。诗人自身之疾,以及仕途坎坷,母亲去世等等灾难,使他大彻大悟,懂得了冤亲平等,皆属空虚。悟的次数之多,也就是说灾病之多(因每一灾病即有一悟) 。 “冤亲”句出于佛典, 华严经说:“愿一切众生于怨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东智慧清净。 ”虽用了佛家语,诗中所表现的却不是四大皆空,而是一种因遭际不幸而起的无可奈何的悲愁。这种言外之情,表现得很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