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5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8页 / 共35页
第9页 / 共35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2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霍尊与火风(原名霍烽) 镌刻 好 每道眉间心上画间透过思量沾染了 墨色淌千家文都泛黄夜静谧 窗纱微微亮拂袖起舞于梦中徘徊相思蔓上心扉她眷恋 梨花泪静画红妆等谁归空留伊人徐徐憔悴啊 胭脂香味卷珠帘 是为谁啊 不见高轩夜月明 此时难为情细雨落入初春的清晨悄悄唤醒枝芽听微风 耳畔响叹流水兮落花伤谁在烟云处琴声长卷珠帘 逼近法朱熹有句名言:“去其皮,方见肉;去其 肉,方见骨;去其骨,方见髓。”这里 ,他颇为形象地描述了人的认识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到实践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必须经过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二次 飞跃比第一次重要。什么是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凡是我们能通过 眼、耳、鼻、舌、身所能直接得到的都是对 事物现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属于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形象性。 什么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 思维获得的对于事物的本质或内部联系 的认识。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 一的。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人们只能 通过感性认识才能达到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 者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必须具备的条件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必要的前提条件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 加工制作-这是关键性条件 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 践。为什么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1、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 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 检验、修正、充实和发展。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要把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二、要把理性认识转化为具体的规划、 方案、措施等实践观念。 第三、要使理性认识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 为群众的自学行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发展 1、什么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要达到对一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 识,必然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的多次反复。 2、什么是认识的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 永无止境的过程。 【寓言典故】鲁王养鸟n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派人 把它捉来,供养在宫殿里,把宫里最美 妙的音乐奏给它听,用最丰盛的膳食招 待它。可这只鸟被吓得神魂颠倒,连一 片肉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沾,只三 天便死了。简要分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总是 有限的。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事物各 有其本质与规律。人们应当不断地扩展 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 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否则,就会象这个 鲁王一样,用他供养自己的那一套办法 来供养海鸟,而不是用养鸟的办法来养 鸟,结果是把一只鸟活活养死了。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1)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主观和 客观、认识和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人们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和 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3)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的意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n人类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 反复和无限发展,这个波浪式的前进运 动就是是认识运动的根本规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第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三大纪律我们要做到,八项注意切莫忘记了;第一说话态度要和好,尊重群众不要耍骄傲;第二买卖价钱要公平,公买公卖不许逞霸道;第三借人东西用过了,当面归还切莫遗失掉;第四若把东西损坏了,照价赔偿不差半分毫;第五不许打人和骂人,军阀作风坚决克服掉;第六爱护群众的庄稼,行军作战处处注意到;第七不许调戏妇女们,流氓习气坚决要改掉;第八不许虐待俘虏兵,不许打骂不许搜腰包;遵守纪律人人要自觉,互相监督切莫违反了;革命纪律条条要记清,人民军队处处爱人民;保卫祖国永远向前进,全国人民拥护又欢迎。曾国藩的爱民歌 “第一扎营不要懒, 莫走人家取门板, 莫拆民房搬砖石, 莫踹禾苗坏田产。 第二行路要端详, 夜夜总要支帐房, 莫进城市占铺店, 莫向乡间借乡店。第三号令要严明, 兵勇不许乱出营, 走出营门就学坏, 总是百姓来受苦。 爱民之军处处喜, 扰民之军处处嫌。 军士与民如一家, 千计不可欺负他。” 3.3 认识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n真理是认识。n真理是正确的认识。n真理是用思想形式组织起来,用语言表达 出来的正确认识。n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 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和谬误1、真理:是与客体相符合的认识。即主 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2、谬误:是与客体不相符合的认识。, 即主体对客体的歪曲反映。 3、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真理的基本属性 1、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真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真理的具体性和有用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n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n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真理的绝对性a2+b2=c2ACBc a b毕达戈拉斯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 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 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 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 之物。真理的绝对性a2+b2=c2Ab CB aca2+b2c2B acCAb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 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 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的相对性真 理确定性、 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 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 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真理的相对性地心说日心说真理的客观性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真理的具体性和有用性 n“有用”是指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人的主观 需要。n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在改 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而它是“ 有用”的。但“有用”却不一定都是真理。 实用标准?众人意见标准?权威标准?实践标准?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的检验第一,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 第二,客观事物也不能回答认识的正确与 否。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n真理是人们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 映,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 要检验真理,必须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 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n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 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作业 P121 第2、5题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