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的源泉东北地区并不缺少大项目、大企业,缺少的是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所能带来的竞争优势。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之所以非常必要,一方面是由于产业集群能够提升企业、产业、区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产业集群是一种符合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基础,针对当前产业组织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的理性战略选择。我们就此采访了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卢昌崇教授,工商管理学院“博士沙龙”成员刘宝宏、郑文全也参与了讨论 记者:产业集群是近来媒体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市委九届九次全会也提出了“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的要求。但究竟什么是产业集群?人们的认识还比较混乱,比较典型的是:认为产业集群就是扩大生产规模;认为产业集群就是企业聚到一起。您能否说明一下什么是产业集群?判断产业集群的标准是什么? 卢昌崇: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一个概念认为,产业集群是在一个特定的产业内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以及各种相关的支撑结构,如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培训机构、科研机构、咨询机构等,在空间上集中形成的具有集聚效应的群体。 产业集群跟企业集群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企业集群主要指的是企业之间围绕某一个主产品分工合作,企业之间有上下工序的供求关系,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某一个产品为纽带,例如绍兴大唐镇的袜业。我们通常理解一双袜子的生产不过是聚乙烯原料、抽丝、纺织、包装等几个环节,应该就是几个简单的分工,但就这样一个小小的袜子在那里却形成了具有十几个分工环节、1 万多个企业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比企业集群的范围更加广泛。它超出了一种产品的范围,往往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相关度比较高的几个产业的结合。例如汽车产业集群,包括冶金、橡胶、机械制造等,更广泛的如高新技术产业等等。产业集群也不仅仅存在于工业领域,农业、商业、服务业等各个产业都可以发展产业集群。美国加里福尼亚的农业产业集群就很有名。我国的农业落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分工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造成的。 现在还没有一个大家都公认的判断产业集群形成的标准。但是我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也不难判断。主要是看其市场份额的大小、其生产规模和在本产业内的影响力。不管是产业集群还是企业集群,都不是一个实体的概念,而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指在一个区域、一个产业形成一定的资源配置和合作。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所在是分工合作的深化。原来是一个企业的工序,通过深化分工在多个企业经营,不仅提高了每个企业的竞争力,而且从整体上提高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记者:是不是说产业集群更注重的是质,而不是量?那么产业集群对提升产业质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哪些作用? 卢昌崇:不错,实践和理论都证明产业集群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通过获得空间集聚效应和分工合作能力,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大中小企业之间资源互补、密切合作,能够使集群内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二是专业化分工使产业内的联系更为密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降低能耗水平,提高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进而形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三是空间集聚能够促进技术和信息的扩散,也加剧了竞争,从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促进新技术的繁衍,加强高中低档技术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技术结构的高度化。四是专业化分工促进资金在产业内的流动,加强资产运转的替换效应、乘数效应和联动效应,进而实现资本结构的高度化。五是产业集群还有利于提高就业容纳能力,造就一批中小企业家和技术熟练工人,促进劳动力结构的高度化。六是选择能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因而有助于改变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状态,促成区际合理分工、共同发展。总之,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推动产业形成整体优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大原动力。 记者:您把产业集群定义成为一个区域概念,那么产业集群跟工业园区是不是一回事?二者的关系如何呢? 卢昌崇:产业集群的优势源于集聚能力。而集聚能力的提高要通过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即吸引相同或相关产业的众多企业聚拢在某一区域,形成人才集聚、资金集聚、信息集聚等。产业集聚的程度取决于企业间的分工合作水平,一定要考虑集群企业的产业关联度,整合打造其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产业集群跟工业园区建设的根本不同之处。目前多数地方建设工业园区是先圈地规划,而后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再吸引企业的入驻,对企业的产业性质并无限制,很难形成专业分工关系,基本处于“集而不聚”的状态。 工业园区同产业集群要协调发展,以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基础,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而逐步提高。一方面避免拔苗助长的现象,即先把工业园区建成了,硬件设施上去了,产业集群却没有发展起来。同时也要避免工业园区建设缓慢,在规划布局、硬件设施、吸引外资等方面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记者:在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到底是什么力量发挥了主导作用?是政府力量、民间力量还是产业集群内部的自发力量?大连应该按照哪种类型发展? 3卢昌崇:我们根据产业集群发展要素的来源把产业集群分为“内生式”和“外生式”两种基本类型。“内生式”指以依靠本地力量为主形成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浙江地区的产业集群就是在不依靠国家、外商投资的情况下,依靠本地企业自发的集聚而发展起来的,是典型的“内生式”的经济组织模式。这种“内生式”产业集群一般产生在市场机制占主导的地区,是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发展起来的。“外生式”则主要依靠外地资本投入,苏南地区的产业集群是“外生式”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外生式”虽然可能会使区域经济在短期内快速发展,但吸收外部资金需要本地有良好的投资硬、软件环境,而且外部企业进入后还要提高其在本地的“根植性”,如果过分依赖外来资本,本地没有成熟的市场机制,未发挥本地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能力,则难以适应产业环境的变化,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在形成过程中,政府规划发挥主导作用。 大连亟须借鉴浙江等地区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内生式”的产业集群,同时也需要利用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建厂,发展“外生式”的产业集群,但需要注意外来企业的“根植性”,通过本地中小企业为跨国公司配套生产服务,将其纳入到地方的生产系统中。 记者:如您所说,在“外生式”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发挥哪些作用呢? 卢昌崇:首先,政府要转变角色。就像我刚才说的,“外生式”的产业集群主要靠规划,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也要结合产业现状。政府能做的工作主要是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创造优良的环境,对一些“种子集群”要想尽办法促进其发展成为产业集群,但是不能事先设定,最终还是要由市场规律来决定。 产业集群的形成除了生产性企业之外,还应该有其支撑结构,例如行业协会、金融服务、培训机构等等,仅仅生产性企业是不可能形成集群的。在这方面政府应该从政策上给予支持。我们说大连的软件外包业很有市场,就是从其相关的支撑结构的完善程度上来判断的,如软件园为其提供了很好的产业环境,软件学院为其提供了人才支撑,而这一切都和政府的支持分不开的。 支撑结构还应当包括产业集群空间环境内最基础的生活服务设施。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硅谷为什么比 128 公路竞争力更强,很多人认为就是因为硅谷的咖啡馆比较多,环境舒适,在那里可以激发软件工程师的更多创意,可见,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4所以,产业集群需要良好的环境。我们必须关注产业集群相关服务机构的发展,下大力气发展和完善金融、教育、科研等基础服务设施,而在这些方面政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否则产业集群难以发展,即使发展也走不远。 记者:产业集群对于振兴老工业基地有什么实质意义和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一种什么过程发挥出来的? 卢昌崇:国有经济比例高,国有企业不景气,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难以走出困境的突出问题。有一种说法叫“国退民进”,按照产业集群的思路也不尽然。 发展纵向垂直型的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国有大型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契合,达到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发展民营企业的目的。东北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长,分工环节多,其周围能够附着众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聚合和拉动力。由于小企业只负责生产某个零部件、甚至某个零部件的某道工序或专事某项服务,所需投资不多,在民营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适合民营企业的滋生、繁衍与成长。产业集群化的过程,就是国有大企业不断“瘦身”的过程,不断“补充”资金的过程,不断甩“包袱”的过程,不断摒弃“大而全”走向专业化的过程;扬长避短,轻车简从,何愁战无不胜?这也是一种新的“剔骨头”的国企改革方略:将那些非核心的车间、零部件生产、工序或服务剥离出去,由民营企业来承接。按照产业集群的思路,把技术不高、边缘化的、零散的环节转移出去、扩散出去,由民营企业承担,形成“内生式”的产业集群。这种“内生式”的产业集群,可以将国企和民企组合起来,一举两得,既能为国企“瘦身,也能为民企“催肥”,不但带动、催发了民营企业发展,而且搞活了国有企业。这一切恰恰是我们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最主要目的,所以能不能以产业集群为最佳切入点,进而带动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