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建筑演绎 第一章 中国建筑千年演绎 中国建筑起源 真正建筑诞生 古建筑的发展 古建筑体系 古建筑的演进一、中国建筑起源任何生物形式,都是在与自然界抗争与共生的过程中,获得自己 的生存权。在我国境内人类活动伊始,也就是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 发展水平极度低下的状况下,人类对于生存空间的要求,也只是能够 遮风避雨,抵御猛兽侵袭。在那时,建筑仅仅是物质生活手段。随着 生产力的缓慢提高及氏族文化的逐渐形成与发展,建筑开始成为社会 思想观念的一种表现方式和物化形态。这样的变化,促进建筑技术和 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由此开始,历经六、七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灿 烂的中国建筑历史与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在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 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 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的要求 。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洞。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 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 有发现,可见,这种大自然所天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 较普遍的方式。龙山文化f3窑洞图1、穴居寻找遮雨避寒的住所易 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大自然造化之功奇伟壮丽,雕凿出无 数晶莹璀璨、奇异深幽的洞穴,展示了神秘的地下世界,也为人类在长期生 存期间提供了最原始的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洞穴显然首先 成为最宜居住的“家”。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 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贵州、广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 有发展,可见穴居是当时的主要居住方式,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 求。 2、巢居架构远离暑潮的乐园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如韩非子 五蠹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 木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与北方流行的穴居方式不同,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和多山密 林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孕育出云贵、百越等南方民族“构木为巢”的居 住模式。此时原始人尚未对这种“木构”建造有明确的意识,只不过是 随钻木取火,劈砸石器等无意识条件反射而诞生的一种社会行为,严 格地讲,这算不得建筑。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 营窟,夏则居缯巢“,可见“巢者与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环境特点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湿地, 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建造等。可 以说“巢居”是我们祖先在适应环境上的又一创造。也正是原始社会的 “巢居”、“穴居”在长期历史环境的变迁中,受社会、自然、文化等多 种条件的制约与影响,才一段段将华夏建筑成一部璀璨的史诗。二、真正建筑诞生人类的发展有如文化的接力,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 穴,走出丛林。人们可以用劳动创造生活,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 也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并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秩序, 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在 仰韶、半坡、姜寨、河姆渡等考古发掘中均有居住遗址的发现。北方 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地穴式,但后期的建筑已进展到地面建筑,并 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其总体布局有序, 颇能反映出母系氏 族社会的聚落特色。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进为初期的干阑式 建筑。如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许多干阑建筑构件,甚至有 较为精细的卯、启口等。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 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型。套间式布置也反 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在建筑技术方面,开始广泛地在室内地面 上涂抹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在山西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这是 我国已知的最古老的居室装饰。总之,当原始人真正走出洞穴,走出丛林,开始用自己的劳动创 造生活时,也就开始了有目的的人工建造屋室的活动。人们可以按照 自己及社会关系的需要建构自己的建筑与村落,同时,在满足了物质 生活的基本需要后,精神需要越发成为左右建筑的重要因素。真正意 义的建筑诞生了。隼铆结构“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 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 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 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 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 舟车、城廓、险阻之备”(吕氏 春秋恃君览)。这便是古人对原 始母系社会初期情况的描述。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原始农业 的兴起,人人开始沿江河湖沼经营 定居生活。按照氏族血缘关系,以 氏族为单位,组织聚居形成一个“ 聚”,集合着若干近亲氏族组成的 一个部落。换言之,当时部落是包 括从一个始祖母所生的若干代近亲 所构成的一个紧密团结的血缘集团 。黄河流城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遗迹 分布于北方的广大区域,而西安半 坡聚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氏族公社生活复原半坡村的桃源故事半坡遗址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位于西安城东六公里,呈南北略长,东西较窄的不规 则圆形。整个聚落实由三个不同的分区所组成,即居住区、氏族公墓区及陶窑区 。居住用房和大部分经济性房屋,集中分布在聚落的中心,构成整个布局的重心 ,一居住区。围绕居住区有一条深、宽各为56米的壕沟,以之为聚落的防护设 施。沟外为氏族公墓区及陶窑区。居住区内居住建筑有平面圆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方式而言,又 可分为半穴居式和地面木架建筑式。 半坡遗址平面半坡遗址是一个氏族部落的聚落 所在。居住区是以氏族集结的小 区为基础,“大房子”作为中心来 组织的,这座大房子是氏族部落 的公共建筑,氏族部落首领及一 些老幼都住在这儿,部落的会议 、宗教活动等也在此举行。“大房 子”与所处的广场,便成了整个居 住区规划结构的核心。再结合对 墓葬区、陶窑区布局分析,可以 看出半坡氏族聚落无论其总体, 还是分区,其布局都是有一定章 法的,这种章法正是原始社会人 们按照当时社会生产与社会意识 的要求经营聚落生活的规划概念 的反映。其建筑形式也体现着原 始人由穴居生活走向地面生活的 发展过程。三、古建筑的发展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夏、商、周及春秋时期,是建筑发展 的一次飞跃,灿烂的青铜文化为木构技术及板筑技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尤其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经济更为繁荣,人口日密,战争较多。实行了分 封制度后,筑城和宫室的制度日趋完善。周礼冬宫考工记载“匠人营 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在陕西的考古发掘中发现,西周已有型制完整的四合院型的居 室,当时有标准化的居住制度和等级秩序,中原建筑型制已发展得较为成 熟,初期生产性的园囿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观赏性的园林。 自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至南北朝末期约一千余年,木构架体系已基本形 成,直棂窗、人字拱等已广泛使用,建筑型制上出现了庑殿、悬山、折线 式歇山、攒尖、囤顶等五种基本形式。这期间秦汉的大一统为不同地域建 筑交流提供了条件,魏晋南北朝同西域的频繁交往以及佛教传入又对建筑 产生了重大影响。此时园林建筑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敦煌、云岗、龙门 、天龙山、响堂山、西霞山等佛寺实质上成了全民性的大园林及游乐区; 同时,对宅第绿化也很注意,汉代王莽时曾下令“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 夫之市”。殷商遗址1、青铜发明商代建筑技术显著 提高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 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商朝的统治以河 南中部黄河两岸为中心,东至大海, 西抵陕西,南抵湖北、安徽,北达河 北、山西、辽宁。在商朝,我国开始 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已发现的记载 当时史实的商朝甲古卜辞已有10余万 片。大量的商朝青铜礼器、生活用具 、兵器和生产工具,反映了青铜工艺 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 业化分工已很明显。手工业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 集中,使建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1983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 五六公里处的尸沟乡发现了一座早商 城址,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宫 城位于内城南北轴线上,外城则是后 来扩建的。宫城中已发掘的宫殿遗址 上下叠压三层,都是庭院式建筑,其 中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所知最宏大 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殷商城池商朝后期迁都于殷,它不仅 是商王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 心,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遗址 范围约30平方公里,中部紧靠洹 水,曲折处为宫殿,西面南面有 制骨、冶铜作坊区,北面东面有 墓葬区。居民则散布在西南、东 南及洹水以东地段。宫殿区东面 、北面临洹水,西、南两面有壕 沟作防御。遗址本体分为北、中 、南三区。北区为王室居住区, 中区为商王朝庭、宗庙部分,南 区为祭祀场所。中、南二区房基 下均有殉葬奴隶,反映了奴隶主 的残暴。而宫室周围的奴隶住房 ,则仍是长方形与圆形的穴居。西周城池2、合院鼻祖陕西歧山凤雏 村西周遗址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以周公营洛邑为代 表,建立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治 的城市。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规定 了严格的等级。但随着奴隶制的急剧崩溃,这 种建城制度也跟着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战国 时期大量新兴城市。 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 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 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 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有 廊联结。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 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 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 排除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 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 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 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 院建筑并无不同。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传 统的悠久,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了当时封建主 义萌芽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当时 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春秋高台美楔3、高台美榭春秋宫室 极奢尽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由 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 很大提高。贵族们的私田大量出现,随之 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相传著名木匠 公输般(鲁班),就是在春秋时期涌现的 匠师。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 的普遍使用、砖的应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 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 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台宫 室,(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多米 的土台若干座,上面建殿堂屋宇)。如侯 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土台,面积为75米 *75米,高7米多,高台上的木构架建筑已 不存在。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华丽,建 筑装饰与色彩也更为发展,如论语描 述的“山节藻 ”(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 文),左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镯、刻橼,就是明证。齐都临淄遗址4、斧锯锥凿战国铁器风流渐现 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前221年), 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内相继夺取政权 ,宣告了奴隶时代的结束。战国时,社 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 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那时手工 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 现了一个城市建设高潮,如齐的临淄、 赵的邯郸,魏的大梁,都是工商业发达 的大城市,又是诸侯统治的据点。根据 考古发掘得知,战国时齐都临淄城南北 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大城内散 布着冶铁、铸铁、制骨等作坊以及纵横 的街道。大城西南有小城,其中夯土台 高达14米,周围也有作坊多处。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建筑技 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 斧、锯、锥、凿等的应用,促使木架 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筒 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应用,并有 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 出现了。尤其突出的是在地下所筑墓室 中,用长1米,宽约三、四十厘米的大块 空心砖作墓壁与墓底,墓顶仍用木料作 盖。可见当时制砖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 水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