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 共 重 庆 市 江 津 区 委 办 公 室 电 子 公 文电子公文专用章江津调研(第 10 期) 核收:“三合两转” 是统筹城乡发展之关键程纵挺近几年,特别是江津撤市设区以来,按照重庆市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突出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初步探索出城乡资源整合、要素组合、服务融合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三合两转” 新模式,有力推动了江津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统计显示,地区生产总值由设区前(2006 年)149 亿元增加到去年的 249 亿元,2010 年预计达到 300 亿元,四年实现总量翻番,年均增速超过 16%;城镇化率年均增长 2 个百分点以上。其主要特点是:城乡资源整合。一是整合千亿工业强区产业2资源。近年来,我区以德感、双福、珞璜工业园区为核心载体,集聚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四位一体” 的千亿工业强区战略效果明显,截至目前,三个工业园区累计引进企业 460 户,合同引资 1342 亿元,累计投产企业达 262 家,主要经济指标近三年连续翻番,规模以上工业体量快速增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 70%;全区工业园拓展面积达到 31.6 平方公里,安置农民进城 3.5 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2.5 万人。二是整合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资源。双福新区、滨江新城、东部新城为载体的“一江两岸区” 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加快,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一批城市骨架工程快速推进,西江大道、迎宾长江大桥等动工建设,东部新城全面崛起,滨江新城快速启动,城市体量和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到 2009 年底,全区城镇面积新拓展 20 平方公里,城市及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农民进城 2.8万人,新增进城入镇务工经商达 4.4 万人。三是整合现代农业园区政策资源。先锋、慈云、白沙、龙华等镇为载体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点,在综合市、区公共财政支撑的基础上,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目前,已累积整合使用农村公路、柑橘建园、3节水灌溉、病险水库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畜禽养殖等项目资金近 1 亿元,吸引了德国亨嘉、美国熙可、澳门恒河、重庆瑞恩、晋愉等 30 多家企业入驻,签约项目协议引资额超过 260 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超过 4 亿元。生产要素组合。一是率先在全市启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置换工作。2008 年,我区完成了 25个项目 4198 亩土地的复垦置换,实施的项目、面积和范围列全市第一,并实现在重庆农村土交所首例地票上市交易;2009 年完成复垦置换 3650 亩,今年的土地复垦置换工作已全面展开。土地复垦置换,既增加了农村耕地面积,又缓解了城镇建设、工业用地矛盾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有效地激活了土地这个最为关键的生产要求。二是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全力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广泛吸纳城市工商资本,全面推进重庆(江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目前,该园区已完成了 200 平方公里的园区总体规划,正式启动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重庆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市统筹城乡集中展示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在园区的示范带动下,全区耕地流转面积超过435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40,农业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 120 万亩,实现了 4.5 亿城市资本下乡,80 多家农业开发企业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经营。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产业聚集地转移。年初以来,全面启动三年建成 130 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建设项目,依托公租房、廉租房和巴渝新居,使农民用较小的成本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同时,把中心镇和特色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通过放权、让利、聚业,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镇的繁荣带动、促进农村的繁荣,先后涌现了珞璜、白沙、油溪、中山等产业特色明显的新兴镇。此外,积极推行基地与企业订单培训模式,完善农村劳务输出机制,加强进城入镇居民就业培训、指导,帮助农民实现充分就业。目前,全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41.5 万人,年劳务收入达到 25 亿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公共服务融合。一是大力推行“双重户籍” 改革,打破城乡“二元 ”结构制度瓶颈。今年来, 针对城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数不对称的实际,区委第十二届八次全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关于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精神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5意见,按照综合配套、有偿自愿,分阶段推进、分群体实施、分区域布局的原则,制定出台了“1+3+X”户籍制度改革系列配套政策文件,鼓励农村居民有序转户进城,享受同等公共服务、城市居民待遇,实现“农转城”居民 “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2010 2011 年,全区新增城镇居民 15 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由目前的 28.6%上升到 38.5%,到 2020 年基本达到非农户籍人口比重占 70%。二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以大带小”的原 则,以加快村社改社区、做大做强中心集镇为起点,以构建中心城镇为中心、小城镇为骨干、巴渝新居、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建设。三是统筹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区从统筹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手,充分运用财政调节杠杆,加大投资力度,大力改善居民交通、饮水、排污、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领域的面貌,截至目前,区内主骨架公路和连镇公路改造完成,二级公路收费站点撤销,行政村公路通达率 100%;近三年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 17 所、6规范化乡镇卫生院 10 家,规范化村卫生室 220 个。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一是以推进慈云、石门等镇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点建设作为农机化工作重点,把推进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收割与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机结合,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从根本上超越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区农机销售量达 3000 台,较去年同期增长 2 倍。二是以发展壮大花椒、柑橘、金银花、无公害蔬菜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通过项目承载、业主带动等形式,推动土地的集中经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逐步实现从粗放型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目前,已形成花椒、桔橘、金银花、无公害蔬菜规模产业100 余万亩,年创产值达 20 亿元,带动 60 余万农民就地务工。三是以建设科技特派员服务站、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为平台,用信息技术、现代交通工具要素,替代畜力、人力和零星销售等落后手段要素,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的流通领域进行经营方式的转变,减少成本,着力解决农产品流通难、销售难、技术难。7目前,我区建成科技特派员服务站 87 个,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站点 166 个,实现网络营销数亿元。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一是通过千亿工业强区的建设和“ 一江两岸 ”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 设的全面提速,水、电、气、路、电视、通讯等网络贯通全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框架已经形成,广大农民群众在分享改革发展重大成就的同时,逐步实现了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角色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生活方式的转变。二是加快推进巴渝新居、新农村集居点的建设,实现农民居住社区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居住形式、居住环境和条件。三是建立完善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带动工程 ”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配套建设文化设施,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着力培育社区居民的新市民意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为从根本上解决“ 三 农” 问题 、实现 全面小康宏伟目标 而提出的一项长期性工作。近些年来,我区在统筹城乡发展大战略中有诸多突破和工作亮点, “三合两转”的经验概括也不尽准确,但我们认为其成功之处可以给大家以下几点启迪和思考:8第一,统筹规划是前提。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协调城乡,协调工农,要瞻前顾后,兼济贫富,就是要树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观念,就是要利用城乡两种资源,促进共同发展。统筹规划,就是要在国家国土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下,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种类型,确定本行政区的国土开发规划,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本地与邻地的关系,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切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使不同区域之间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第二,敢于创新是关键。一切好的经验都是深化改革和积极创新的结果,统筹城乡发展也需要勇于创新。要针对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有序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领域、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比如户籍管理、就业培训、子女教育、社会养老、医疗保健等。对在城市化过程中新出现的农民工问题、社区管理问题及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协调问题等,也都应给予重点关注。第三,强化责任是动力。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而其目标取向至关重要。9政府的最大自由就是在规划原则下,设计政策、安排财力,进行弹性不大的结构平衡。因此,必须对诸如城市功能的强化、城乡基础设施的对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以及降耗节能减排等关系长远、关系大局的问题进一步明确目标,强化政府责任。第四,分类指导是保障。各地情况不同,差异较大,必须采取“ 因地制宜,分 类指导,各取所需,各自突破”的指导原则。在乡村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上,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根据当地财政的支付能力,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逐步加大力度。政府无须困惑,居民也无须着急;在产业布局上,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城市化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并非是把农村全都变为城镇。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某种必要的社会分工。没有农村的发展城市难以为继,失去城市依托的农村永远难以发展。现在,许多城市都把本辖区的农村当作自家的“后花园 ”来呵护和建设,充分体 现了一种和谐的城乡依存关系;在指导失地农民就业方面,也要给予积极引导,对有一定技术或资本的,应鼓励其带头创业;对暂不具备创业条件的,应结合具体情况与市场需求,积极挖掘人力资源潜力,主动帮助其10务工就业。(作者系江津区统筹办主任)送:市委办公厅、市委研究室,区委常委和副巡视员,区政府副区长、区长助理和副巡视员,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区纪委、区人武部,各有关材料交流单位。发:各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区委各部委,区属各党组(党 委 )。中 共 重 庆 市 江 津 区 委 办 公 室 2010 年 9 月 21日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