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业化打造梁柱 城镇化筑牢柁脊 农业现代化夯实地基“三大支撑” 共托河南发展新跨越粮食生产连续多年稳定增长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 走出一条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在线荐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省委政研室河南作为一个农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多的省份,加快农村农业发展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既是双重任务也是两难选择。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为之进行了不懈探索,相继提出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等发展思路,努力推动工农、城乡协调发展。2005 年 8 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河南,明确要求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随后召开的省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两大跨越” 历史任务,坚持把推进“两大跨越”作为加快“三化”进程的要求和目标,把加快“三化”进程作为推进“两大跨越”的途径和举措。徐光春书记明确要求紧紧抓住工业化这个“牛鼻子”,抓好城镇化这个载体,抓牢农业现代化这个基础,统筹“三化”进程,三足鼎立共同托举中原崛起。郭庚茂省长强调,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和打造产业聚集区,河南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经过多年实践和奋斗,河南走出了一条在不牺牲、不削弱农业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形成了“三大支撑”相互促进、共推跨越发展、顶托中原崛起的良好局面,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河南丰全国稳,粮食年年丰收,农产品加工业异军突起,农民收入大幅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当之无愧的国人厨房、品优味美的世界餐桌,成为维系全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基地作为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人口大省,解决好近亿人的吃饭问题只能靠自己,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负有重要责任。做好“三农”工作,不仅关系中原崛起全局,而且关系全国发展大局。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用先进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坚守耕地“红线”,确保 1.03亿亩的基本农田不减少;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国率先免除农业税,不断提高补贴标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粮食战略核心区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狠抓农民增收不放松,坚持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整体效益;认真落实各项增收政策,给农民实实在在的好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技能培训,打造河南劳务品牌,认真实施“回归工程”,最大限度拓展农民务工增收空间。狠抓产业化经营不放松,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与市场对接能力。狠抓深化农村改革不放松,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创新,鼓励探索转包、租赁、入股、互换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努力推动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开展信阳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努力在农村改革发展上闯出新路。狠抓新农村建设不放松,(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提高管理水平,全省新农村建设呈现出新气象,农业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三农”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果。粮食生产稳居全国第一,连续 4 年超千亿,连续 6 年创新高,连续 10 年居首位,用占全国 1/16 的耕地生产了全国 1/10 以上的粮食,养活了占全国 1/13 的人口,同时每年还调出 300 亿斤原粮及加工制成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尤其是今年战胜 50 年不遇的大旱,粮食总产达到 1078 亿斤再创新高,实现了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开门红。农民收入大幅增长,2004 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额连续突破 300 元、500 元、600 元三个大台阶,2008 年比上年增加 602.64 元,达到 4454.24 元,增加额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多的一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总量和经济收入均居全国首位。农业产业化亮点纷呈,成为全国第一粮食加工转化大省、第一肉制品大省和最大的面粉及面制品、肉类和调味品生产基地,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比 2004 年增长 1.4 倍,从全国第 5 位跃居第2 位,食品工业成为全省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国内市场每 10 个速冻汤圆有 6 个产自河南,每 3.5 包方便面有一包产自河南,每 10 根火腿肠中有 5 根是河南制造;肉类加工业、粮食加工业均居全国第一位;双汇、华英、三全、思念等“河南造”食品远销世界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河南特色的“中国味道”,正在成为世人餐桌上的健康美味,“河南造”食品由“国人厨房”推进到“世界餐桌”。公共服务不断健全,农村公路总里程达 21.7 万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全部行政村通柏油路和水泥路;全省农村“户户通电”;农村自来水受益村占全部行政村的 46.6%;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农合提前 3年覆盖全省;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省农村呈现出繁荣发展、文明和谐的新面貌。工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中原崛起的筋骨更加强壮,以工哺农能力越来越强,新型工业化的步伐越来越坚实、道路越来越宽广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河南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自主创新,推进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努力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和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鼓励和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加快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着力实施重大技术专项工程,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动力的增长机制;加快推动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体制创新和经营机制转变,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大大企业集团的培育力度,不断提高规模实力和竞争力;倾力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壮大食品、石油和煤化工、有色金属、汽车及零配件、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等六大支柱产业,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有色工业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和煤化工基地;着力提升招商引资水平,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优化发展环境,多形式、多渠道引进境内外资本,努力使河南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集中地和战略高地;全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放心、放开、放手“三放”方针,营造全民创业氛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工业实力明显增强,近五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7.9%,继 2004 年突破 3000 亿元后一年一个新台阶,2008 年达到 9546 亿元、居全国第五位和中西部省份第一位,占生产总值比重达 51.9%、比 2004 年提高了 9.3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5.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达 2179 亿元,居全国第四位和中西部省份首位,比 2004 年增加了 4.4 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工业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食品、汽车等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0.4%,比 2004 年提高 15.1 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 262 亿元,比 2004 年增加 114%;服务业与工业“双轮齐转”、“两翼齐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5271 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优势企业不断壮大,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大企业迅速崛起,年营业收入超过 100 亿元的工业企业集团达到 23 家,其中超过 500 亿元的达到 4 家,超过 1000 亿元的今年有望达到两家。双汇集团、华英禽业、华兰生物、金龙铜管、河南煤化工、中平能化、宇通客车、黄河旋风、风神轮胎、神马集团等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甚至是该行业的“ 领头羊”。非公经济不断壮大,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数量、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了 63.6%、84.9%和 60.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四分之三,成为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基础产业更加坚实,原煤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电力装机容量 4572 万千瓦,提前两年完成 “十一五”目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4841 公里,今年可突破 5000 公里,连续 4 年居全国第一;郑州机场改扩建后,年吞吐量达到 600 万人次;郑西、郑石、郑武、郑徐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先后开工建设,年内郑州到西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将建成通车,为河南发展打牢了基础、备足了后劲。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化率迅速提高,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中原城市群柱石更有力,县域经济基石更牢固,形成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平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是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主要载体,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以城带乡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作为中原崛起的“柱石”,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中原崛起的“基石”,以搞好科学规划为先导,以强化产业支撑为关键,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以推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为根本,努力走城乡互动、区域协调、体系合理、发展集约、以人为本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重点抓好中原城市群发展,支持其他地区性中心城市开放开发,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突出发展中原城市群,以“郑汴新区”为核心增长极,以郑州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打造“半小时交通圈” 和“ 一小时交通圈”,以“郑汴一体化”区域为核心层、“半小时交通圈”区域为紧密层、“一小时交通圈”内城市为辐射层,积极构建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向心发展、协调推进、共同繁荣的“一极两圈三层”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积极扶持黄淮四市发展,制订完善扶持政策,着力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促进各市与中原城市群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发展非公经济和劳务经济,实施强县扩权政策,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重点支持巩义、永城、邓州、固始、项城等扩权县市发展,筑牢城镇发展基础;不断强化产业支撑,以建设城市新区和产业聚集区为抓手,加快发展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支柱产业,抓好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工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服务业,不断提高城市聚集人口和生产要素的承载力、吸纳力;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把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为契机,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努力推动城市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理念,建设“紧凑型”、“复合型”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大力倡导文明、健康、节约的现代生活方式,打造宜业宜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