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背景下的当前经济形势分析背景下的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形势与政策课目录一、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三、我国经济发展走势四、当前经济政策分析v(一)供给学派起源v供给经济学的鼻祖是古典经济学家萨伊,最经典的 是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需求。供给学派是适应西 方经济滞胀的背景而产生的。核心主张是减税,放松管制。v(二)国外典型代表v一是里根经济学:大幅减税、减少政府开支、控制 货币供应量,放松管制。v二是撒切尔主义:私有化、去监管化、减税、取消 汇率管制、打击工会力量,以及颂扬财富创造。一、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v(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 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 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促进经 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v(四)中国为何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v一是需求结构发生显著变化。v(1)以“住行”为主导的需求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需求 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个性化、多元化、高端化。(2)全球低增长困境弱化外部需求,特别是国际分工格局出现 重大调整。v二是需求管理政策难以解决深层次经济结构问题。需求 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表现在产能严重过剩,经济结构恶化、杠杆率持续 攀升等。v三是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1)无效和低 端供给过多。(2)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3)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v四是产业价值链提升。将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 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 求。v(五)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及进展v1、去产能:一是依法破产,二是财政补贴,三是多 兼并重组、少破产,四是控制过剩增量。v截至6月末,煤炭去产能1.11亿吨,完成全年目标任 务的74%,依法取缔“地条钢”,加快处置“僵尸企业 ”。v(1)企业兼并重组和结构调整取得进展。钢铁方面 ,宝钢、武钢重组合并;煤炭方面,全国6000多处30 万吨/年及以下的小型煤矿中,已有2600多处列入去 产能范围;中央企业煤炭业务板块进一步优化。v2)企业盈利大幅改善。工业和服务业企业效益较快 增长。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 比增长21.2%,比上年同期加快14.3个百分点;上半 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增长16%,加快14.4 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好于上年。1-7月份,一般 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 3.5个百分点。v2、去杠杆: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一是依法处置信用违约,二是继续债务置换,三是开展金融风险专 项整治。企业杠杆率下降,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v(1)市场化债转股政策不断完善。落实54号文,允 许各省增设1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v(2)债转股试点项目落地。建设银行与武钢、云南锡业成功实施第一笔央企和第一笔地方国企债转股 项目,框架协议规模约340亿元。目前,部分银行已 经签订市场化债转股框架协议规模超过3270亿元。v3、去库存:要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 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有效需求,稳定房地 产市场。v商品房库存继续减少,7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 下降11%,降幅比上月末扩大1.4个百分点。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购租并 举的住房制度不断建立健全,三四线城市商品房 去库存有力推进。7月份,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均比上月回落。v4、补短板:短板领域投资力度加大,1-7月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农业投资增 速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7.6、16.6和9.9个百分点。v要扩大有效供给,“十三五”期间要突出脱贫攻坚、灾后水利和城市防洪排涝、农业、软硬基础设施、 新产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领域的补短板 建设。v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 革成效明显,国内外价格基本接轨,进口量大幅下 降;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深化,稳定了农民种植预期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v5、降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等 八项成本。v(1)减税降费。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万亿 元。v(2)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已先后取消或下放国务 院部门审批事项618项,全面消除非行政许可审批事 项,清理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审批事项230项,清理 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303项。v(3)降低人工、资金、用电等要素成本。降低银行 卡刷卡手续费、征信服务收费100亿元。通过降电 价、电力直接交易等减少企业电费支出近1000亿 元。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 入中的成本为85.72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04元。(一)从四大宏观指标看,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增长平稳、就业向好、物价稳定、国际收支改善的良好 格局。一是经济增长平稳。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6.9% ,与一季度持平,连续8个季度运行在6.7-6.9%的区间,经 济增长的稳定性不断增强。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 比增长6.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增长10.4%,加快0.2个百分点;出口增长11.2% ,加快10.6个百分点;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3%, 加快0.2个百分点。二、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二是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在经济增量扩大、服务业吸纳能力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 展以及积极就业政策的共同推动下,1-7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55万人,同比增加20万人 ,已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7.7%。城镇调查 失业率保持低位。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 率为5.1%左右,低于上年同期;其中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5个月低于5%,为多年来较低水平。三是物价运行总体平稳。1-7月份,居民消费价 格(CPI)同比上涨1.4%,涨幅比上年同期回 落0.7个百分点;5、6、7三个月分别上涨1.5% 、1.5%和1.4%,走势比较平稳。工业品价格走出了过去几年通缩情况。1-7月份,工业生产者 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4%,上年同期为 下降3.6%;5、6、7三个月均上涨5.5%。四是国际收支继续改善。我国货物贸易继续回稳向好,经常项目保持顺差,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基本稳定。7月末,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7283元,比上月末升值0.69%;外汇储备余额30807亿美元,比上月末增加239亿美元,连续6个月回升。(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在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服务业和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三大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与四大板块(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统筹推进,拓展了经济发展新空间,经济增长的韧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一是服务业主导特征更加明显,产业结构加快迈向中高端。服务业稳居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1%。7月份,我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初值)同比增长8.3%,继续保持较快增速。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工业发展技术含量不断提升。1-7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和11.4%,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2和4.6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基础性作用不断夯实,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方面深挖内需潜力,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作用,改变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我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7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消费日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远高于资本形成的32.7%和净出口的3.9%。与此同时,投资关键性作用有效发挥,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大。1-7月份,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0.9%和11.3%,分别快于全部投资12.6和3个百分点。三是区域战略统筹推进,发展空间得到新拓展。“三大战略”扎实推进,新的增长极、增长带蓄势崛起。“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呈现新格局。1-7月份,我国对俄罗斯、印度、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出口增幅分别达28.6%、24.2%和20.9%。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建立,轨道“一小时交通圈”初步成形。长江经济带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上半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部高于或持平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大板块”良性互动,东部地区转型发展走在前列,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继续发挥,东北地区经济有所好转。(三)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新动能新产业蓬勃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紧紧围绕促进创业创新、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拓展有效投资空间、营造公平营商环境等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我国经济发展中“增量崛起”和“存量调整”齐头并进,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强化,对经济增长、转型升级、扩大就业的支撑作用与日俱增。这既是中国经济保持韧性的关键所在,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是创业创新蔚然成风。市场主体活力迸发。1 -7月份,全国新登记企业345.4万户,同比增长 11.9%,日均新登记企业1.6万户。新一批92个 双创示范基地批复成立,众创空间已超过4200 家,央企双创平台超过400个。1-7月份国内专 利申请量183万件,同比增长8%。二是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 的重大科技成果彰显了国之重器的实力与担当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飞机 C919成功首飞,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复兴号”动车组投入运行。三是动能转换有力推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 广阔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快速增长。1-7月份,工 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57%,新能源汽车增长 19.8%,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增长 18.6%。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改造步伐也在 加快。1-7月份,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1.1% ,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快2.8个百分点。四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线上线下加快融合,以网络销售为代表的互联 网经济快速增长,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新模式 不断涌现。1-7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 33.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比上年 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完成快递业务量205.2亿件, 同比增长30.3%。(一)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展望未来,结构性、体制机制性问题仍未得到解决:1、缺乏新的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经济增长支撑点。2、社会资金投资渠道狭窄,难以遏制“脱实向虚”。3、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企业债、互联网金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各类金融风险隐患上升。4、基建投资受困资金来源,民营企业投资活力不足。5、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保持就业、社保、农村反贫困等民生任务以及社会稳定的难度不小。三、我国经济未来发展走势(二)未来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和机遇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现积极成效。2、新技术广泛深度应用,加快培育新动能进而催生新经济已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伴随大数据、云计算及 云服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北斗卫星和航空航天 等空间技术民用化、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基因工程及 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智能硬件、新能源及智能电网、 创意设计等新技术的广泛普及和深度应用。3、区域战略及其重点区域分类指导效应开始显现,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