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针刺加中药治疗早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属寒湿阻络型)40 例作者:乔新民李宏斌樊凌云【摘要 】 目的 观察针刺加中药治疗早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辨证属寒湿阻络型)的疗效。 方法 针刺肝俞、脾俞、肾俞、关元、三阴交、阿是穴等穴,并用电针、火针及中药治疗早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属寒湿阻络型) 患者 40 例。 结果 治疗前后相关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起效时间为 0.21.6月;总有效率为 77.5 %。 结论 针刺加中药有散寒除湿止痛、调节免疫、抗炎镇痛之效,治疗早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属寒湿阻络型)疗效显著。 【关键词】 针刺;中药;早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阻络类风湿性关节炎(RA )发病原因迄今未明,目前西药治疗 RA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不良反应比较严重,导致病人不能坚持治疗。中医治疗本病以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而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我们于 2002 年 2 月至 2006 年 9 月用针刺加中药疗法治疗早中期 RA 中医辨证属寒湿阻络型患者 40 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2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0 例均为我院住院部及门诊就医的活动期 RA 患者,中医辨证均属寒湿阻络型,其中男 10 例,女 30 例;年龄 4063 岁,平均年龄 52 岁;病程 5 月至 4 年。X 线分期为期者 18 例,期者 22例。1.2 诊断及排除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 1987 年制定的 RA 诊断标准和活动期标准,并且 X 线分期为至期。 (1)晨僵持续至少 1 h/d,病程至少 6 周;(2)有 3 个或 3 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 6 周;(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 6 周;( 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 6周;(5)皮下结节;( 6)手 X 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 ;(7)类风湿因子 (RF)阳性(滴度120 ) 。有上述 7项中 4 项者即可确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寒湿阻络型证见关节肿胀紧痛,皮色不红,遇天寒及下雨疼痛加重,晨僵明显,有或无皮下结节,舌淡润苔白腻或薄白,脉沉弦。受试者排除明显的心、肝、肺、肾等器质性、慢性消耗性疾病及严重胃、肠道疾病和白细胞减3少,有药物过敏史和晕针史、孕妇与哺乳妇女及已应用其他疗法改善病情者不纳入试验。1.3 活动期标准有关节炎症状,血沉(ESR)和 C-反应蛋白(CRP)增快。1.4 治疗方法(1 )针刺:肝俞、脾俞、肾俞、关元、三阴交、阿是穴; 肩关节取肩髎、肩贞、肩阿是穴;肘关节取尺泽、曲池、曲泽;腕关节取阳池、阳谷、阳溪;指关节取八邪;膝关节取阴陵泉、膝眼、曲泉、膝阳关、足三里、阳陵泉;踝关节取太溪、解溪、昆仑、丘墟;趾关节取八风;颞颌关节取下关。疼痛明显时采用 26 号粗针,等疼痛缓解后再改用 30 号较细的针,电针选定疼痛最明显的阿是穴为 1 组,每次电针可选用 34 组,电针采用疏密波刺激,每组 20 min,肝俞、脾俞、肾俞、关元、三阴交均用小幅度低频率捻转补法,余穴均用平补平泻;火针在电针起针后再使用,火针选定疼痛最明显的阿是穴,每周针 2 次,每穴每次 13 次;针刺每次40 min。每 10 次之间间隔 2 d。 (2)中药:中药用大羌活汤合乌头汤加减,具体用药如下:羌活 30 g、独活 10 g、防风 10 g、细辛(先煎)510 g、生蒲黄 10 g、生地黄 30 g、黄芩 20 g、甘草 10 g、制川乌(先煎)1530 g、炙麻黄 10 g、白芍 20 g、桂枝 510 g、秦艽 10 g、僵蚕 20 g、蜈蚣 2 条、忍冬藤 30 g、制首乌 15 g。随症加减:关节肿胀加葶苈子 30 g、泽泻 20 g、通草410 g;皮下结节加胆南星 15 g;关节僵硬明显加葛根 30 g、威灵仙 20 g。细辛、制川乌均需用开水先煎半小时左右。中药 1 日 1 剂,早晚饭后半小时至 1 h 分服,每 12 剂为 1 个疗程,疗程间间隔 2 d,治疗 4 月后统计疗效。1.5 观察项目治疗开始每周记录患者主诉、休息时关节疼痛数、晨僵持续时间、双手握力及不良反应。每月查 ESR、CRP、RF,观察时间均为 4 月。起效时间以患者疼痛减轻、ESR 和 CRP 降低时开始记。ESR、CRP、RF 检测时各取血 2 mL,ESR 用魏氏法检测,CRP 应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RF 采用乳胶法检测。握力测定: 将血压计袖带折叠二次塞在适合的布袋内,检查前首先将袖带充气压 30 mmHg,然后患者用左右手握压 3 次,记录数值,得出平均值。1.6 总体疗效评定参照美国风湿病协会 1995 年制定的标准以ESR、CRP 的改善程度判定。其改善程度分别为各自(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正常值)100 %。先分别计算两项指标的百分数,然后相加计算出其平均改善百分数,判断疗效。总体疗效分为4 级:显效为平均改善百分数70 %;有效为平均改善百分数50 %,70 %;改善为平均改善百分数30 %,50 %;无效为平均改善百分数30 %。51.7 统计学处理方法治疗前后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用 t 检验分析。2 结果2.1 治疗前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见表 1。表 1 治疗前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比较(略)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2.2 总体疗效 40 例患者中显效 10 例,有效 14 例,改善 7 例,无效 9 例,总有效率 77.5 %。2.3 起效时间本组起效时间为 0.21.6 月。2.4 不良反应观察期间有 5 例出现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如反酸、恶心、呕吐等。 3 讨论西医认为 RA 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自体免疫反应,导致以滑膜炎为基础的关节病变,为关节局部病态自身免疫反应的结果。用于治疗6RA 的西药大体上可分为 3 类:非甾体类消炎药、激素、慢作用抗风湿药。因在临床治疗中上述药物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反应,有些不良反应还比较严重,致使病人不能坚持使用,故探讨中医治疗 RA有其积极的意义。RA 属中医“痹证”范畴。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病因病机为肝脾肾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邪乘虚而入侵肌肤、经络、关节、筋骨而致经络不通、血脉痹阻而发病,补肝肾健脾、散寒除湿、活血化瘀为其治疗之法。在临床中发现早中期 RA 多表现为寒湿阻络之征,多为实证,故早中期RA 中医治疗宜祛邪,不宜着重补肝肾,否则易闭门留寇。疼痛大多为实证,故在阿是穴应用较粗的 26 号针(易于得到较强的针感)以助泻气止痛。针刺选穴主要根据病所的经络循行部位,局部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的阻滞,调和营卫,使风寒湿邪无所依附而痹痛遂解。肝俞、脾俞、肾俞、关元、三阴交补肝肾健脾,四肢穴位采取电针及火针以驱逐寒湿,通利关节。中药方中羌活、独活、威灵仙、防风、细辛、桂枝、秦艽、制川乌、制麻黄散寒除湿;甘草、白芍缓急止痛;生地黄凉血养血;僵蚕、蜈蚣通络止痛;胆南星化痰散结;葛根解肌缓急;葶苈子、泽泻、通草、黄芩共奏利水湿之功;忍冬藤、生地黄可防辛燥太过;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生蒲黄祛瘀止痛。诸药共起散寒除湿止痛之功。本文结果表明,针刺和中药结合治疗早期 RA 有较好的疗效,其治疗晚期 RA 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