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原则、方法分析题小学教育学专业课程小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一)n一年级的陈老师在教学生认识“祖国”这个词时,运用幻灯,先在屏幕 上映出一幅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问学生:“这幅地图是哪 个国家的?”学生答:“我们国家的。”接着她用幻灯在地图的右上方盖 了一张老爷爷的头像,问道:“这位老爷爷你们可以怎样称呼他?”有 个学生回答:“爷爷,也可以叫祖父。”“对!爷爷就是祖父。”陈老师一 边说一边在左上方覆盖了一张中年妇女的头像,并问最后又在下 面覆盖了一张小孩子的头像。学生齐说:“这是一位小朋友。”大家注 意力集中,思维处于积极状态。陈老师指着图象总结说:“我们的祖 父母、父母和我们自己都生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块土地上,我们祖 祖辈辈都生长在这个国家里,所以说自己的国家就叫祖国。”这样, 学生理解了“祖国”一词的含义,概念清楚,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学 生一看到“祖国”这个词,头脑中立刻就会浮现出这幅地图加头像的画 面。n分析陈老师贯彻了什么教学原则?参考答案n陈老师恰当地选择了直观手段,贯彻了直观性原 则。具体表现在二方面:n1、学生认识过程总体上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 到抽象的过程。一年级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 势,因而陈老师运用幻灯教学使学生获得了鲜明 生动的形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n2、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浅出,从具体到抽象 ,使抽象的“祖国”变得容易理解。小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n王老师教学生认识圆柱体。他首先出示了一个易拉罐,让 学生说出它的形状,告诉学生这是圆柱体。然后,教师前 后滚动易拉罐,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仔细观察它的特点,并 让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圆柱体的特点 。接下来王老师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柱体,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而王老师先请一位胆子最小、平 时最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然后请另一位 也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作了补充发言。王老师耐心地表扬 了他们。最后,老师让每一个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材料制 作了一个纸质圆柱体,做完后,让学生们看着圆柱体说出 它的特点,以复习巩固本节课的学习要点。n请分析王老师在这节课中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运用了哪 些教学方法?参考答案n1、直观性原则:王老师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 。n2、启发性原则:王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n3、因材施教原则:王老师注意照顾学生个别差异 ,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n4、巩固性原则;王老师在课的最后要求学生根据 自制的圆柱体说出特点,复习巩固。n5、循序渐进原则:从感知理解巩固参考答案(续)n1、演示法:王老师出示易拉罐并滚动,让学生观察。n2、谈话法、讨论法:提问学生,组织讨论。n3、复习法:让学生看着纸制圆柱体,说出其特点,复习 巩固刚刚学习的知识。n4、实验法:王老师让同学们用预备的材料自制纸圆柱体 n5、讲授法:老师总结圆柱体特点。小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四)n有位老师在教物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时,先拿了一个瘪了 的乒乓球问:“怎样才能使它鼓起来?”一学生回答:“放在 热水里烫。”“是什么力量使它鼓起来的?”“热水。”然后, 老师把球戳破,并捏瘪,放进热水里说:“大家看,热水 流进球内,但并没有使球鼓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使 刚才的瘪球鼓起来的呢?”接着老师演示了书本上的三个 实验。这时有学生起来回答了:“是乒乓球里的空气被热 水烫热,膨胀起来了。”老师乘机追问:“那么戳破了的乒 乓球为什么鼓不起来呢?”学生自信地回答:“因为热空气 从洞口跑掉了。”请分析这位老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n1、演示法:这位老师先用瘪球放进热水里 烫,后用戳破了的瘪球放进热水里烫,加 上书本上的三个实验的演示,引导学生观 察、对比、思考。n2、谈话法:在实验演示过程中,适时而恰 当地运用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物体的热胀冷缩原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