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4页
第2页 / 共94页
第3页 / 共94页
第4页 / 共94页
第5页 / 共94页
第6页 / 共94页
第7页 / 共94页
第8页 / 共94页
第9页 / 共94页
第1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阿坝州阿坝州 XXXX 年政府工作报告年政府工作报告XX 年,是我州崛起危难、从困境中奋起的一年。面对维护社会稳定、灾后恢复重建和加快发展的繁重任务,在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州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超常努力,全力推进“两个加快” ,实现经济快速回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保持和谐稳定,圆满完成了州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一、灾后恢复重建全力推进,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群众安居成效显著。始终把群众安居作为首要任务,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城乡住房重建、牧民定居行动、帐篷新生活行动、高半山“四改两建调结构” 、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全面完成灾区农房重建,59531 户受灾群众喜迁新居。超额完成牧民定居年度任务,建成 103 个定居点、86 个村民活动中心,10433 户牧民、1211 户病区群众住进新房,4.15 万顶帐篷及配套设施全部发放到位。509 个高半山村寨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全面完成 28831 户城镇住房维修加固,城镇住房重建竣工 7607 户,建成廉租房 2834 套、安居房 3188 套。完成减灾安居工程 1024 户、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 4476 户。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从灾区到牧区、从高山到河谷、从乡村到城镇,50余万城乡居民搬新居、住新房,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公共服务设施极大提升。开工建设学校 205 所、竣工 142 所,开工建设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 181个、竣工 145 个,建成了一批抗震设防标准高、设计理念新、配套设施全的新学校、新医院。1.2 万异地寄读的中小学生全部返回崭新校园学习。实施国家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羌族博物馆等文化体育、广播影视项目开工建设。一批安全、牢固、放心的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城乡面貌极大改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映秀镇灾后重建规划,加快实施进度。汶川、茂县等重点城镇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重灾区市政设施功能基本恢复。下大力气开展“五乱”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坚持“四注重、四提升” 、 “三打破、三提高” ,着力打造 90 个农房重建、牧民定居示范村,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新气象。重大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高效推进。以大项目、大投入推进交通大发展,11 个交通运输部对口帮扶项目、21 条国省干道及重要经济干线全面开工。地震周年,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映秀至汶川实现双向通车。9 月底,九寨沟县城至青龙桥、双河至黄土梁旅游复兴通道基本建成。完成茂县至黑水、卓克基至小金、小金至丹巴、达维至夹金山公路恢复重建。映秀至汶川高速路开工建设,汶川至马尔康、汶川至九寨沟、九寨沟至绵阳等高速公路、巴郎山和雪山梁隧道、成兰铁路、红原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恢复重建通信基站 1137 个、光缆 4889 公里,通信能力超过震前水平。生态修复进展顺利。完成人工造林 15 万亩、封山育林 33 万亩、封育草原 493 万亩、草原补播150 万亩,种植优良牧草 19.2 万亩,恢复森林植被 2.68 万亩。灭鼠治虫 395 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6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 73.4 平方公里。整理复垦灾毁耕地 17.5 万亩,治理地质灾害 49 处。对口援建卓有成效。援建省市以最大的力度、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成效给予灾区巨大支持,广大援建人员不畏艰险,坚守一线,科学务实,连续奋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投入资金 162.2 亿元,开工援建项目 733 个,完工 383 个,一大批援建工程交付使用。二、经济强劲回升,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省第一XX 年,是我州经济增速最快、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实现生产总值 109.6 亿元,增长 36%,超过震前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23 亿元,增长 5.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43.2 亿元,增长 88.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4 亿元,增长 18.2%。投资消费拉动强劲。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力筹措建设资金,加快项目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351.3 亿元,增长3.3 倍,创历史新高。累计开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651 个、占规划中期调整后项目数的 50.3%,完工603 个、完工率 18.4%;完成投资 304.1 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 38.4%。实施扩大内需项目 719 个,开工 612 个,竣工 257 个,完成投资 10.4 亿元。重大建设项目支撑作用明显,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参加第十届西博会等重大经贸投资洽谈活动,产业转移、对接取得新进展。签订协议合作项目18 个,履约项目 52 个,到位国内省外资金 28.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182 万美元。新建和改造“万村千乡”农家店 117 家,连锁经营初具规模。城乡市场繁荣,商品供应充足,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3 亿元,增长 26.9%。农村经济大幅增长。启动农产品风险金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现代畜牧产业示范项目取得实效。特色效益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基地快速恢复,产业带初具规模。稳定共赢的农畜产品销售机制基本形成,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纵深推进。冬草储备和牲畜出栏力度加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成效明显,农畜产品良种率、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恢复发展特色产业基地 83.6 万亩,特色农产品达 103.6 万吨。粮食总产量达 17 万吨,增长 11%。肉、奶产量分别达 8.9 万吨和 10.6 万吨,分别增长 7.9%和 2.4%。工业经济逐月攀升。实施“北上、聚集、外联”战略,汶川漩口、茂县土门、成都-阿坝等园区建设进展顺利。72 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恢复生产,发电量、电解铝等主要产品产量成倍增长。企业技改力度加大,工业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规模化、集约化、新兴工业化发展新格局已具轮廓。四川阿坝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工作进展顺利。受损电站基本恢复发电,全州并网运行水电装机达 238 万千瓦,新增水电装机 36 万千瓦,恢复输变电线路 1324 公里。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7.7 亿元,增长 10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 22.7 亿元,增长 91.6%。旅游经济快速复苏。旅游基础设施恢复步伐加快。开通京、沪、杭直飞航线,航空客源和西北市场得到巩固拓展,九黄机场进出港旅客 175 万人次,增长 161%,超过震前水平。汶川三江成功创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地震遗址参观亮点凸显。全州建成一批民族特色旅游乡村。强化旅游市场监管,演艺、购物市场秩序日趋规范,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 514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41 亿元,分别增长 157%和 135%。财税收入大幅回升。突出支柱税源、巩固现有税源、培育后续税源,挖掘税收潜力,加大依法治税力度,加强税收管理,促进税收增长,国税收入5.8 亿元,增长 28.9%;地税收入 6.9 亿元,增长104.5%。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恢复发展,减免税收 1.3 亿元,财产损失税前扣除 10.2 亿元。公共财政意识加强,克服减收增支困难,优化支出结构,注重资金整合,狠抓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筹措、调度和管理,加大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重点支出保障有力,财政运行平稳。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 12.6 亿元,增长 61.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8 亿元,超额完成计划 2 亿元,增长90.9%。财政总收入 159.4 亿元,增长 43.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135.4 亿元,增长 33.5%。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统筹信贷投向,加大贷款投放力度,重点支持基础设施、产业重建、农房重建和牧民定居建设,信贷总量保持合理增长。启动因灾损失贷款核销和不良贷款重组减免工作。落实银企帮扶措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年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336.4 亿元,增长 55.4%;各项贷款余额123.9 亿元,增长 32.7%;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84.9亿元,增长 39.4%。保险业健康发展,实现保费收入 1.6 亿元,增长 30.6%。三、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大幅增收。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兑现各类补贴 2.5 亿元,受益农牧民 60 万人次。实施农机具、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农牧民领取补贴 2237 万元,受益农户达 4.5 万户。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 10.9 万人,实现劳务收入 6.1 亿元。大幅度提高村组干部基本报酬和办公经费补助标准。按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全面兑现教师绩效工资。着手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3066 元、增长 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0 元、增长 18.1%;两项群众增收指标增幅居全省第一。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全州“九大民生工程”投入资金 39.4 亿元,比上年增加 26.9 亿元,增长215.2%。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病区疾病防控能力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牧民收入有所增长,执政基础得到巩固,3.7 万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落实就业和劳动保障优惠政策,五大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8.6万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 7707 人,城镇新增就业 5200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4.3%。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因灾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阿坝师专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范围,森工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部纳入州级统筹,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州。24.9万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月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 25 元和 21 元,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乡医疗救助 13.3 万人次,资助 17.6 万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建、改扩建敬老院 8 所,集中供养人数达到 2180 人。农村公路和客运站恢复重建基本完成。清理疏通河道 83 公里,新增恢复灌面 1.2 万亩,10 万人的饮水安全得到解决。新建修复沼气池 6800 口,发放生物质炉 6559 套。编制阿坝州生态州规划 ,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6 户省挂牌限期治污企业完成治理任务,空气、出境断面水质保持优良。加强“四保一储备”工作,确保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教育事业加快发展。13.6 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免除学杂费,8.9 万学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有序推进,4135 名学生到内地中职校免费就读。“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学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得到加强。广泛开展感恩报国教育。争取援建支持,强化师资培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特殊教育有效推进。阿坝师专灾后重建全面启动。科技创新稳步推进。农业科技“三大行动”深入开展,科普惠农项目成效明显,培训农牧民 46万人次。启动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试点,培育民营科技企业 41 家,川西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太阳能科技示范”工程。藏羌新药研发取得新成果。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产品 2 个、争创四川名牌产品 2 个、申请专利 26 项。科普热线服务功能上档升级,茂县、九寨沟县成功创建省级科普示范县。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州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乙”综合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及 66.7 万农牧民,补助医疗费用 5700 万元。甲型 H1N1 流感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免费接种疫苗 11 万人。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增强。农村住院分娩补助 4070 人,免费治疗白内障患者 546 人。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三项制度”全面落实,再生育工程有效实施。计划生育率达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