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7页
第2页 / 共67页
第3页 / 共67页
第4页 / 共67页
第5页 / 共67页
第6页 / 共67页
第7页 / 共67页
第8页 / 共67页
第9页 / 共67页
第1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 教学规律与原则第一节 教 学 规 律一、教学规律的概念 (一)教学规律的定义教学规律是指教学中客观存在的、本质的、内在 的、必然的联系。教学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 (二)教学规规律与教学原理当人们力图用一些术语 、命题 来反映和描述教学规律的时候,这种 反映和描述就属于教学原理的范畴。 教学原理是人们对 教学规律的认识结 果的一种逻辑语 言表述,并不是教学 规律本身。 二、教学规律的来源教学规律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 实践与反思,也就是直接经验。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敢于实践,把实践的心得和 体会以自身已有的教育理论为载体加以 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升自身对教 学规律的基本认识。教学规律来源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科 学总结与提炼,也就是间接经验, 三、教学的基本规律(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或已知的 真理,主要指理性知识或书本知识;直接经验是学生亲自的认识,主要指 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 律l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l“形式教育”和 “实质教育论” 的争论l在教学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互为条件、相 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首先,知识是智力的内容,是进行智力活动的 凭借,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是 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发展的;智力离不开知识, 不学知识,就不可能发展智力,智力发展就会 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神童肄业回家 母子反思教育方法l 神童魏永康是当地的名人,13岁考 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 连读研究生。3年后,他却因生活不能 自理被中科院劝退回家,他的母亲深 深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l 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于湖南 华容县的一个普通家庭。魏永康刚生 下来两三个月时,母亲曾学梅就教儿 子识字,还经常读唐诗给儿子听。尽 管魏永康还不会说话,但这种早期教 育还是取得了效果。在母亲的倾心教 育下,魏永康从2岁时就掌握了1000 多个汉字。4岁时,他基本学完初中阶 段的课程。1991年10月,仅8岁的魏 永康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 。13岁时,魏永康以高分考入湖南湘 潭大学物理系。2000年,17岁的魏永 康大学毕业后考上中科院高能物理研 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l 曾学梅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有出息,于是将所有家务 活都包下了,包括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魏永康读高中 时,曾学梅还给他喂饭;读大学时,下岗在家的曾学梅决定继续陪读 ,学校专门划拨了一套一室一厅的住房供他们母子无偿使用。上大学 期间,曾学梅仍形影不离陪在儿子的左右,甚至帮他洗头。2004年4 月,从未离开过母亲半步的魏永康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便执意不要 母亲陪读,独自去北京读中科院硕博连读。身边突然没了母亲的照料 ,魏永康感到很不适应,竟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冬天不知道 给自己多加件衣服,连穿衣吃饭都需要教授提醒,甚至赤脚走路。由 于只埋头读书不与人交往,计算机考试时间改变了他浑然不知;连硕 士毕业论文提交的时间他都错过了。2003年8月,已读了3年研究生的 魏永康,收到中科院给他的一张“肄业通知书”。l 对于魏永康的肄业,曾学梅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我去北京陪他读 书,他就不会肄业回家,肯定能顺利获得博士学位。”但魏永康表示, 他渴望快乐地生活。从北京回家后,他开始逃避自己的妈妈。2004年 ,魏永康曾几度离家出走,最长的一次,他带着800元离开了家,一路 上省吃俭用跑了16个省市,当身上剩下的钱被偷光以后,永康陷入寸 步难行的境地,最后民警将他送回了家。l 魏永康退学回家后,曾学梅这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曾学 梅说:“现在我经常教他做家务,也欢迎其他同学找他交流,他自己的 生活起居早已能够自理了,他还常常照顾瘫痪在床的爸爸。”直到现在 ,曾学梅依然没有放弃把儿子培养成科学家的梦想。魏永康在继续复习 ,重新报考研究生。l 摘自南京晨报(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教育价值。 教师是真理的传播者,是教学的组织者 和领导者。 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教育因素。 什么是忘我的人?一位老师在教忘我的人一课时, 有个 学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什么叫忘 我的人?我是不是忘我的人?”一句话逗得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当时并没有批评这 位同学,以免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后, 老师把他找去,诚恳地对他说,你现在虽然 不是忘我的人,但是你也有忘我的表现,那 天下午,同学们练习投掷手榴弹,突然一颗 手榴弹偏离了方向,什么是忘我的人?(二)眼看就要落到一个同学身上,在这紧要关头 ,你奋不顾身,跑过去将他推开,使他脱了险 ,这就是忘我的表现。但是,你跟王进喜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例 如,你不遵守纪律,上课逗大家笑,学习不踏 实。希望你下决心改正缺点,争取将来做一个 王进喜那样的忘我的人,”这个学生很受感动, 不仅理解了什么是忘我的人,而且学习积极性 也调动起来了。六尺巷初冬的一天,天很冷,当老师上课走进 教室时,听见几个学生大声嚷着:“关上窗, 太冷了。”一位刚从外校转来的女生坐在北窗 边,噙着泪,显然是她不让关窗户,老师友 善地对她说:“这样吧,这节课你就暂时坐到 前面一个位置。”她嘴一噘,就是不动身,这 时,“老师,把她赶出去”,“拖她出去。”“太不 像话了”的吼声此起彼伏,教室里闹哄哄的。 老师沉着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教室里安 静下来了。清朝安徽桐城出了个宰相,叫张廷玉,他的 家族因为造房与乡邻发生争斗,就派人捎信进京 城,想凭借张廷玉的权势来压服对方,张廷玉一 看乃争房的小事,就在信的反面写下打油诗一首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 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族人看了诗,对张廷 玉的意图心领神会,于是主动将房基退后三尺, 邻居看到张氏家族一反常态,也将宅基退后了三 尺,这样就留下了一条有名的六尺巷,学生们静 静听着,回味着,老师接着讲课了,下课前,那 窗户早就不知何时关上了。(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 结合的规律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和学 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师处于教的地 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既是教育的 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矛盾的运动 和不断解决,在客观上要求正确处理教和 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 起来。 恩格尔老师和爱迪生第二节 教 学 原 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一)教学原则的定义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 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 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它包含四方 面的含义:首先,教学原则是为教育目的实现而 服务的;其次,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起着指导作用;第三,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是 教学原则确定的基础;第四,教学原则从属于教 学目的,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原则不同于教学规律。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规律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教学过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 联系。教学原则不同,它是由人们制定的,是属 于主观意识形态的东西。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和反映。 (三)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则教学原则是借助于一定的教学 规则来实现的。教学规则是人们提 出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 遵守的教学制度或规章。教学规则 是教学原则的组成部分和具体细节 ,每个教学原则都包含一系列的具 体的教学规则。二、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一)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和 总结 (二)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科学反映 (三)教学原则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三、教学原则的作用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教学原则体系,是指反映教学规律 的多个原则之间不是孤立分散的原理, 而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的组合。 四、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一)直观性原则1基本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 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 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 感性认识。 2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1) 根据学科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选 择教具。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2) 要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 (3) 直观性原则运用要适当。 小卡尔威特的父亲从三四岁开始,他们就形成 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早晨父亲都带他去散步。他们便 走边谈,这时他的父亲就会给他讲很多有趣的故事,从这 些故事中得到了许多历史和地理知识。当他们走到小树林 时,他的父亲就会指着一两朵花,问小卡尔威特它们的 名字。等他回答之后,父亲就会告诉他,它们为什么得到 这个名字,以及什么是花蕊,什么是花瓣,它们有什么功 能,有什么作用等。如果看见一只昆虫,他的父亲也 会向他讲昆虫的生活习惯和成长规律。小卡尔威特对动植物的浓厚兴趣就是从那时产生的 ,那时就知道了什么是科,什么是目。(二)启发性原则 1基本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 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 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融会贯通 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 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进而培养他们 的创造性人格。2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 (2) 培养学习兴趣,不断激发求知欲。 (3) 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4) 发扬教学民主,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水可以蒸发 教学不是指学生的活动,是教师的活动,教学指 的是老师怎样讲课。这样讲对吗?请看下面三位 教师的教学,你认为哪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 第一位教师告诉学生水加热可以蒸发,并要求学 生记住水蒸发的原理; 第二位教师给学生做了个实验,让学生看到是水 加热后变成水蒸气,然后让学生记住蒸发原理; 第三位教师问学生水杯子里的水干了,是什么原 因?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被小动物喝了,于是教 师引导他们证明是否被小动物喝了,学生在杯子 旁边放上许多沙子,看有无动物脚印,结果证明 不是。另外一个学生提出蒸发了,然后教师引导 学生证明是蒸发,把水加热教天花板一词趣闻一位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想用启发式提问让 学生学习“天花板”这个词,他没有直接说出这个词 ,而是采用了如下的设问:“同学们,你们头顶是什 么?”学生左顾右盼,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头发”。 老师又问:“头发上边呢?”学生困惑了,不过还好 ,一位学生回答:“是帽子。”“帽子上面呢?”全班 学生莫名其妙,望着这位说帽子的学生,这位学生 急了,原来他的帽子被老鼠咬了一个洞,就嗫嘘地 小声说:“有一个洞。”这一来全班同学都大笑起来 ,弄得这位学生十分窘迫,老师也很难堪。他制止 大家的哄笑,不满的说道:“难道帽子上面不是天花 板吗?”教师提问失败的原因? 问题漫无边际,含糊其词,使学生无所 适从。 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是 具体的、形象的,直接的。这种撒豆式 的提问完全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所以,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的时候没有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同时,也说明 ,提问一定要明确、具体、有针对性。学生为何启而不发?一位刚参加工作两年的中师毕业生,要讲授小 八路的观摩课。这课有幅插图:一个小八路坐在 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书学习,文中介绍小八路长得 很结实,此时,老师让学生看看插图上画的小八路 是不是很结实,学生异口同声说:“很结实。”“那么 ,小八路为什么长得结实?”这时学生个个皱眉思索 ,却不见举手的。大约停了两分钟左右,有几个同 学慢慢举起小手,老师让其中一个学生回答。这个 学生答道:“他不挑食。”老师和颜悦色让他再想想 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回答仍旧是“不挑食”,一连问 了几个学生,回答都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