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3页
第2页 / 共10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第4页 / 共103页
第5页 / 共103页
第6页 / 共103页
第7页 / 共103页
第8页 / 共103页
第9页 / 共103页
第1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族与社会 第九讲. 人口迁移与族群关系 马戎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 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2004人口迁移如何影响族群关系 ? q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发源地和活动地域范围。人类社会中各个族群的形成都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发 展过程。以最基础的社会组织(如血缘家族、社群、部落 )为纽带,人们居住并活动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范围中 。在人类进化的初期,各个小群体都占据并守护各自的采 集和狩猎“领地”,这与动物群体(如猴群)划分自己“势 力范围”的行为与规则是相似的。通过其成员之间的长期共同生活,形成了在交谈语言 、生活习俗、社会组织、亲属制度、经济活动等方面具有 共同特征的群体,逐步建立了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这种认同感在与其他族群的交往过程中逐步明确和强化, 这些彼此认同的群体成员最后逐步形成为一个个独立的族 群,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发源地和活动地域范围。 q 人口迁移是人类发展中必然发生的现象由于自然灾害和族群、部落、国家之间为争夺资 源与财富所引发的冲突与战争,一个族群的人口有可 能自愿或被迫从本族的传统居住地区迁移到其他族群 的传统居住地区,从而导致相关族群之间的关系需要 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些迁移活动,无论是伴随着使用武力对土著族 群在资源上的剥夺,还是伴随着和平的贸易活动,无 论是属于被迫的难民性质的流亡,还是作为奴隶被跨 地区贩运,都会对迁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以及族群关系打下深深的烙印。所以研究族群关系, 需要把人口迁移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专题。 一人口迁移对族群形成和族群关系的影响 q世界范围的人口迁移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社会中,人口的跨地域迁移 与族群关系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曾 多次发生过民族大迁徙。欧洲各个民族的地理分布 自中世纪以来发生过多次大的变化,自公元前3世纪 开始罗马帝国向东欧、小亚细亚和北非扩张,3-6世 纪属于日耳曼人的西哥特人进入意大利灭掉西罗马 帝国,11-13世纪西欧各基督教国家组织的十字军东 征,13世纪蒙古军队西进到匈牙利,16世纪欧洲殖 民者发现美洲和澳洲之后的大移民,这些历史上重 要的军事活动都带来了各民族在全世界各地区地理 分布格局的巨大变化。世界范围的人口迁移美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迁移q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我国自有文字的历史以来,夏、商 、周、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 史书都记载了不同族群逐鹿中原、优胜 劣汰的社会变迁史,在这部长达几千年 的中国社会变迁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 内容就是各族群的地域迁移史以及迁移 之后的族群同化史。在人类历史上,欧洲人曾经长期是对外移民的主要输出 地区,随着当时医学的发展使得死亡率急剧下降,导 致人口爆炸,巨大的人口压力是当时开拓海外殖民地 和对外移民的直接动力。在1821-1924年期间,大约 5500万欧洲人迁到海外,其中3400万迁到美国。欧洲人除了自己大规模向殖民地移民外,还组织了殖民 地之间的大量人口迁移:(1)自17世纪开始,大约 有近1000万黑人被贩运到西半球,这些移民在新的居 住地逐渐形成了当地的新族群。(2)今天居住在印 度之外的其他前英国殖民地的印度人共约2000万人。 (3)80年代居住在大陆、港澳、台湾之外的华人约 有2263万人。仅在1881-1930年这50年间迁移到东南 亚各地的华人有830万人(宁骚,1995:39)。 海外华人分布 q 1990年,合法的国际移民将近1亿人,难民有 1900万人,还有大约1000万非法移民。 q 现在美国和欧洲成为最大的移民吸收国家,来 到欧洲的新移民中有三分之二是来自北非和中 亚的穆斯林,在整个西欧,穆斯林人口达到 1300万人,现在西欧国家出生人口的10%属于 移民家庭。 q 80年代美国每年接受的合法移民大约为83万 人,1990年-1994年期间每年平均113万人,其 中35%来自亚洲,45%来自拉丁美洲,只有不 到15%来自欧洲和加拿大。1994年美国总人口 中有8.7%是移民。q 按照亨廷顿的估计,由于移民数量巨 大和移民高生育率的影响,拉丁美洲裔以 外的白人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将从1995 年的74%,减少到2020年的64%,再进一 步降到2050年的53%(亨廷顿,1999: 218-220)。 q 这些数量巨大并具有不同宗教背景的 移民族群对于欧洲国家和美国族群关系的 发展前景具有根本性的影响。1人口迁移与族群的形成 在世界其他国家,许多族群的形成过程都与历史 上或近代的迁移活动密切相关。如现在的墨西哥人, 就是西班牙殖民者与土著印地安人长期通婚混血而形 成了一个讲西班牙语但在体质特征上居于二者之间的 民族。今天的美国黑人,也是由来自非洲不同部落的 黑人通过几百年相互通婚并与白人的通婚混血而形成 的族群。今天的埃及人,与建立了辉煌古代文明的古 埃及人在体质上具有很大的差别,实际是由占领埃及 的阿拉伯人与本地人通婚逐步形成的。今天的希腊人 ,也是由占领希腊长达400余年的奥斯曼土耳其人与 本地人通婚形成的,现在的埃及人和希腊人在文化传 统上与当地的古代文明之间的距离也很明显。俄罗斯的“哥萨克”群体,是16世纪不堪伊 凡四世统治的俄罗斯农奴逃离俄国中部而迁入 当时是荒野的顿河、伏尔加河流域后逐步形成 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族群。当地的鞑靼人称他们为“哥萨克”,在土耳其 语中是“无拘无束的人”、“酷爱自由的人”、“亡 命者”的意思(兹洛宾,1955:3),沙皇政府利用他们 向东部实行扩张并镇压俄罗斯农民和工人的反 抗。因反对沙皇的压迫,在17世纪和18世纪哥 萨克曾经发动过几次著名的大起义。 q 布尔人是南部非洲的一个族群,由迁入南非地区的 荷兰殖民者的后裔演变而成,17世纪布尔人部落曾与 入侵的英国军队进行了著名的“英布战争”,布尔人战 败。1975年布尔人总人口约为400万人,分布在南非 、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丁宏建等,1988:744)。 q 除了这几个例子之外,在西印度群岛和太平洋的 岛屿上,同为移民的白人和黑人之间大量通婚,因为 混血儿人口规模可观,事实上也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族 群“棕色群体”,出现了对于这个“新族群”的认同(Horowitz,1975:115)。 中国目前的56个族群,有的是在自己的传统居住 地区发展演变而成(藏族、壮族),有的是在迁移 过程中既保留了部分原有文化语言特征又吸收了迁 入地区族群文化语言特点演变形成的(东乡族、保 安族、撒拉族),有的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迁移 有着密切关系(回族、满族),有的则是近代才从 境外迁入的(朝鲜族、俄罗斯族)。在80年代以来 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各族人口的迁移又出现 了新的发展趋势,经商务工的汉族深入边疆各个城 镇,少数族群也在北京等大城市开展具有本族特色 的经济活动(回族的拉面、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等 ),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小社区。因此我们研究中国 各族群的形成和分析族群关系时,历史上和今天的 人口迁移都是不可忽视的基本因素。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自然资源分配的影响 一个族群大规模的向另一个地区的人 口迁移,会直接导致迁入地区中各族群 人口相互比例的改变,增加对迁入地区 自然资源(耕地、草场、水源、矿藏、 野生动物等)的压力,导致族群之间在 资源分配方面的竞争关系,而这种物质 利益的竞争关系往往与族群之间的文化 冲突结合在一起。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自然资源分配的影响 所以,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的族群关系时 ,需要对这个地区历史上和现时发生的移民族 属、数量、时间进行调查,对迁移的形态进行 分析,对移民的教育、职业、收入等结构性特 征跟当地居民的差异进行系统的研究,这对于 研究当地的族群关系的演变是很有助益的。特 别是当我们研究少数族群地区的族群关系时, 对于当地汉族移民的情况或者其他一个非本地 族群迁入这一地区的情况,需要给予特殊的关 注。 在内蒙古的半农半牧区,移民问题与族群关系、农牧关系这另 外两组矛盾实际上是重合的:本地户作为本地的(原有)居民 ,与当地的土地资源状况、文化传统、社会发展历史是结合在 一起的;但是赤峰地区的本地居民又基本上是蒙古族;而且他 们又都是牧民,传统的经济活动是畜牧业,而移民又多是汉族 农民。所以就构成这样三组相对重合的矛盾在赤峰:人口迁移所带来的问题首先是由于移民的迁入,增 加了迁入地的人口密度,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的下降(如果自 然资源绝对总量不增加的话),从而造成本地户与移民的矛盾 ;本地户多为蒙古族,他们的语言(蒙语)、宗教(藏传佛教 )以及一整套的生活习俗与汉族很不一样,这样就造成蒙古族 与汉族的矛盾;而蒙古族的传统经济是畜牧业,是一个游牧族 群,而汉族的传统经济则是精耕细作的集约型农业,由而形成 了牧民与农民的矛盾。因为(汉族)农民要发展农业,必须开 垦草地来增加耕地;而(蒙古族)牧民要发展畜牧业,就必须 保护牧场,因为(汉族)农民的开垦使草地越来越少,破坏了 草原生态,限制、削弱甚至威胁了畜牧业的发展,成为农民与 牧民的矛盾。这样,这三组矛盾合而为一,最终以蒙古族与汉 族之间矛盾的形式存在和发展。要研究当地的蒙汉族群关系, 必须与本地户与移民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甚至与农业和畜牧 业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因为在当地社会的实际生活中,这三 组矛盾是彼此交织为一体而密不可分的。3迁移对当地族群政治格局和社会政策的影响 在我们把人口迁移与族群关系联系起来研究时, 在历史上最常见的现象是一个族群集团武装侵入另一 个族群的传统居住地,破坏了当地的社会制度和权威 体系,或者建立本族群对当地族群的统治,或者是扶 植起一个听命于入侵族群的傀儡政权,在新的制度框 架下形成一种新的族群关系。13世纪蒙古人进入中亚和东欧时,消灭了当地的 各个王国,建立起几个庞大的蒙古汗国并延续了几个 世纪。17-18世纪欧洲人迁入非洲、美洲、大洋洲、南亚 和东南亚地区,建立了各地的殖民地政权。这种民族 大迁徙时常伴随着新的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对本地民族 的奴役。 斐济:在讨论人口迁移可能对一个地区的族群关系造成重 要的影响时,太平洋上的岛国斐济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殖民者的白人在岛上建立了一套照搬西方的行 政机构、经济管理和生产制度,但是生活习俗比较散 漫的土著岛民很难进入这个系统。为了这套机构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殖民政府 动员了6万印度人迁到斐济来落户,由印度移民来从 事这个系统里的各项工作,这就使得在白人之外,在 这些岛屿上又增加了一个处于管理阶层的外族人口。 虽然白人殖民者已经撤出,但是直至今日,在土著人 和印度移民的后裔之间由于权力和资源分配方面的竞 争依然保持着族群之间的隔阂和紧张关系。马来西亚:我们在前面介绍“族群分层”时曾谈到马来西 亚的华人。华人是从19世纪后期才开始从中国 沿海各省迁移到马来亚的,1911年华人总数达 到94.5万,占马来亚总人口的35%,到1941年 达到236.5万人,占总人口的43%,甚至超过本 地土著马来人(41%),与华人同期迁来的印 度人占总人口的14%。由于华人和印度人在非 农业的其他产业中一度占据着重要位置,这样 一个族群人口比例与“族群分层”结构就成为当 前马来西亚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格 局和族群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德国东部:马克斯韦伯在“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文中曾经讨论过德 国东部族群迁移与当地经济结构、政治格局相互之间的关系。 他发现在德国东部的迁移形势是:日尔曼人在肥沃的土地上仍 然居于多数,但与此同时却逐渐从土地贫瘠的地区迁出,而波 兰人逐步迁入这些贫瘠的地区,这对当地的族群关系带来了重 大影响。韦伯形容“流出本地区的主要是德国雇工及其较高文 明,在本地区坐大的则主要是波兰农民及其落后的文明标准” (韦伯,1997:82)。之所以称波兰农民属于落后文明,主要是因为他对斯拉夫 民族带有一定偏见,“像波兰人这类斯拉夫民族,不知是天性 使然,还是历史形成,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期望都比较低 。波兰人也就这样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