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市劳动就业管理局 XXXX 年度工作总年度工作总 结结XX 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劳动保障局的正确领导下,全局干部职工密切配合,以贯彻落实国务院XX36 号、省政府XX3 号和市政府XX3 号文件为主线,结合我市实际,凝心聚力,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现就全年工作总结如下:一、解放思想,大胆突破,构建了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体系我市是全省较早出齐政策及相关配套文件的城市之一,3 月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淮政XX3 号) ,5 月底,联合各部门出齐了促进就业再就业的 14 个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受到省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报表扬。同时,具体的政策在落实中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是扩大了再就业优惠证发放范围,在原发放对象的基础上将乡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发放再就业优惠证的范围。二是建立了小额担保贷款奖惩约束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降低了反担保门槛。三是对入驻创业园区(街)的创业人员给予了三年内“开业不登记、经营免四税、管理不收费、房租给优惠、成功有奖励”等优惠政策。四是将每年财政可支配财力的 1%作为就业再就业资金列入预算,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资金的长效机制。五是扩大了创业吸纳就业的政策补贴范围,对吸纳本市城乡劳动力 20 人以上的各类企业,按照每人 200 元标准给予资金补助,对吸纳“3545”人员的,按照每人每月 150 元的标准给予岗位工资补贴。六是扩大了实施就业援助补贴范围,对通过清腾岗位用于安置“3545”下岗失业人员并符合条件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给予一次性补助,并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七是扩大了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补贴范围,对个人自愿申报就业并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给予养老、医疗保险补贴。二、强化责任,建立机制,就业再就业工作整体推进(一)狠抓劳动用工管理工作,创岗就业成绩喜人。强化就业再就业责任目标管理。把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作为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建立了“一把手”负责制,健全了就业工作的组织体系、目标责任体系、任务考核体系和责任制度考核体系,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联动、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顺利进展。加强市场监管,优化劳动力市场环境。新审批 5 家民办中介机构,通过民办中介机构办理求职登记 2054 人,就业指导 371 人,帮助就业 651 人。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开展了劳动力市场整顿活动,整改民办中介机构11 家,停业整顿 4 家。同时,结合春风行动,推荐推荐了鸿信息社等 8 家“放心职介服务单位” 。完善基础台帐,确保流动就业人口计生检查率。通过目标分解、强化督促检查等措施,健全了全市统一检验台帐,得到省计生工作检查组的一致好评,检验率达到 100%。实施劳动用工登记制度,促进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通过对全市各类用工单位用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了用工登记档案库。目前,已办理登记劳动用工单位 300 多家。加强协调联动,优惠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充分发挥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促进作用,一季度开展了就业政策学习培训活动,全面强化了全市从事就业工作人员对新政策、新精神的掌握、了解和运用水平。市税务部门健全了下岗职工税收优惠政策目标责任制;市工商部门全面推行了证件办理“一审一核、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制度。截止 11 月底,市劳动保障和市财政部门共为 1.4 万多人次下岗失业人员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各项补贴资金 1962 万元;市税务部门为 972 户 1334 名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收 473.22 万元、免收税务登记证工本费 3.4 万元;市工商部门为 3307 名下岗失业人员减免工商管理费 56.1 万元。(三)强化就业服务,招聘活动形式多样。今年以来,我局结合省市就业会议精神,先后在全市开展了七大就业援助活动,主题鲜明,成效显著。“两节”期间开展的“再就业百日帮扶”活动,使 300 名困难就业对象通过重点帮扶实现了就业再就业;3 月份开展的“春风行动” ,发放农民进城就业宣传资料 8 万多份,为 1.5 万名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了免费职介服务;一季度开展的再就业优惠证年检活动,年审合格 17848 本,未参加年审和不合格 10186 本;开展就业政策学习培训活动,提升了全市从事就业工作人员对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的掌握、了解和运用水平;市劳动保障局、工会、工商三部门联合举办了“民营企业招聘”活动,组织 50 多家民营企业参加招聘会,提供岗位 1591 个,帮助 218 人实现就业;7月份、淮南、蚌埠三市联合举办首届“两淮一蚌”技能岗位对接活动,招聘会主会场设在我市就业服务大厅,194 家用工单位共提供技能岗位信息1464 个,成功就业 892 人;9 月份开展了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举办了两次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95 家用工提供岗位2783 个,其中技能性岗位 1643 个,成功就业约达800 人。(四)健全市场体系,职业介绍工作成绩喜人。坚持人本服务,就业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实行了工作人员规范服务制、就业服务岗位负责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推动了我市公共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截止 10 月底,共接待用工单位 485 家,提供岗位信息 936 个,免费职业介绍 4672 人。完善服务功能,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工作取得突破进展。载至 10 月底,新增劳动保障事务代理 2446 人,是全年目标任务的 2 倍多,新增劳务派遣单位 7 个,提供就业岗位 212 个。强化组织管理,提高了输出质量。今年以来,我局在外地劳务信息搜集方面严把关、注重实效,精心挑选含金量高、有信誉度的企业作为输出基地,并加强对外联络,不断扩大输出规模,提高输出成功率,先后举办劳务输出专场招聘会 10 多场次,累计输出劳务人员 640 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8,预计到年底可以输出 700 人以上。(五)夯实基础管理,社区平台作用得到了充分显现。健全了协理员业务考评机制,对全市 303名协理员进行了新政策、新精神以及计算机培训,全面提高了专管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完善了全市统一规范的社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基础台帐,并对原有的台帐进行适当调整和增设;制定了协理员工作实务 ,强化了实际操作流程,实现了对全市协理员科学、有效地管理。至 11 月底,共开发社区就业岗位 8439 个,完成年任务的116%。(六)实施“创业扶持工程” ,创业培训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为鼓励和扶持广大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结合市委、市政府“全民创业”工程,以“你创业,我扶持”为主题,启动实施了“创业扶持工程” ,坚持以创业园区规范建设为抓手,以 SyB 创业培训为依托,着力构建政策、场地、培训、服务和维权五大扶持平台, “创业扶持工程”取得了突破进展。强化“两证一卡”的发放与管理,建立创业绿色通道。编印了市全民创业绿色通行证 ,完善了各项政策扶持措施,开通了创业“绿色通道” ;向全市各类城乡劳动力有就业愿望的人员免费发放安徽省就业服务卡 ,做到了应发尽发;强化再就业优惠证监督和管理,一季度开展了再就业优惠证年检活动,年审合格 17848 本,未参加年审和不合格 10186 本。截止 11 月底,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3192 本、就业服务卡3039 本、 全民创业绿色通行证60 多本。走出一条以培训促创业、带动就业的新路子。成立了市创业培训学员成功创业者会。为创业学员和创业者拾建了一个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的平台;改以往专家只审定不见面的做法,采取现场答辩的形式,直接和学员见面,对每个学员的创业计划逐一进行指导。截止 10 月底,共培训创业学员 865 人,完成全年任务的 124%,提前 2 个月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其中成功创业 493 人,带动就业 1922 人。(七)统筹城乡就业,全市转移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加快“城乡就业一体化”进程,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按照“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健全机制,市场运作,典型示范,优化服务”的工作思路,强化督促检查,狠抓责任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截至 11 月底,全市新增转移就业33217 人,其中有组织转移就业 26008 人。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将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劳动输出工作的核心,大力发展“订单劳务” ,组织开展定向培训和转移,重点抓好技能人才的培训,今年以来,共培训农民工 67209 人,占全年任务的 112%,其中技能培训 3.6 万人。同时,着力推进劳务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涌现出铁佛、南坪、刘桥、宋疃、孙疃、高岳、朔里、五沟等多个转移就业示范乡镇。优化创业环境,促进了引凤还巢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创业基地,在外出务工经商引资优惠政策上吸引外出务工返乡创业,并聘请了专家、学者、能人授课,举办了返乡人员创业培训班,在亲情、友情的感召下,目前我市已有3100 人返乡创业,带动 3.6 万人就近就地就业。三、创新思路,锐意进取,在现实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一)建立了就业再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推进就业工作的联动机制。以市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联动机制的若干意见 ,使就业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同时,联合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财政局两次深入到县(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对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督查,促进了就业工作深入开展。(二)完善市场就业服务功能,全面开展了“一对一”的职业指导服务。设立了自主查询区、职业指导区、用工洽谈区、自助求职区、创业服务区、便民服务区等 6 个服务区和政策咨询、残疾人就业等 10 多个服务窗口,为求职者和用工单位提供“一站式” 、 “一对一”的人本化就业服务。截至目前,共开展一对一免费职业指导 1337 人,成功就业 330 人。(三)成立了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对辖区内困难群体进行托底安置。目前,已建立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 9 个,吸纳安置就业 400 多人。(四)兴建创业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以来,我市共建立创业园区 3 个(其中农业创业园1 个) ,再就业一条街 5 个,形成了农工商各具特色的创业基地。(五)建立了“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库、专家咨询服务、申贷绿色通道、后续跟踪服务”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提高了创业成功率。成立了“创业培训中心” ,建立了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室和创业项目推介园;聘请 10 多位专家教授成立了创业服务专家志愿团;开设了创业培训夜班、青年创业培训班和妇女创业培训班。截至目前,我市创业培训学员已实现成功创业人员 496 人,创业成功率达 50%以上。(六)把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结合起来,降低了反担保门槛。对经创业培训后专家认定合格的创业培训学员,且银行有贷款额 30%的存款,便可作为担保条件。现已为创业培训学员办理担保贷款 119 笔 258 万元。(七)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全程跟踪服务制度和派遣员工考核、奖励制度。及时为用人单位提供订单式、定向培训和代理人员岗位培训。目前,我局已代理用工单位 24 家 1600 人。(八)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创建信用社区”活动,推进了就业援助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落实。通过“就业网站”对全市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进行互联网,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目前,我市共申报“充分就业社区”示范点 29 个,申报“信用社区”2 家。(九)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按照“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健全机制,市场运作,典型示范,优化服务”的工作思路,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督查、协调,提高输出质量,加快了城乡统筹就业步伐。同时,建立了外出务工经商“能人”档案库,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带动本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截至 11 月底,全市新增转移就业 33217 人,转移就业规范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