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4页
第2页 / 共74页
第3页 / 共74页
第4页 / 共74页
第5页 / 共74页
第6页 / 共74页
第7页 / 共74页
第8页 / 共74页
第9页 / 共74页
第1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口蹄疫的流行及防控主要内容:一、口蹄疫的基本情况二、口蹄疫的流行状况三、口蹄疫流行现状的原因四、口蹄疫的防控对策五、口蹄疫的疫苗及使用一、口蹄疫的基本情况(一)口蹄疫病毒 1.口蹄疫病毒的基本情况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成员。 口蹄疫病毒粒子直径为2325nm,无囊膜。电镜观察口蹄疫病毒的细胞培养液,有4种粒子: (1)完整病毒,直径为232nm,沉降系数为146S。 (2)不含RNA的空衣壳,直径为21nm,沉降系数为75S。 (3)衣壳蛋白亚单位,其直径为7nm,沉降系数为12S 14S。 (4)病毒感染相关抗原(VIA抗原),沉降系数为4.5S。口蹄疫病毒形态:无囊膜,正六边形粒子现已知有7个血清型,即O、A、C、SAT、SAT、SAT 及Asia。每一型内有亚型,亚型内又有众多抗原差异显著的毒株。根据7个血清型的同源性将其分为两群,即O、A、C和Asia 型为一群,SATl 、SAT2、SAT3为一群,两群之间的血清型同源性 仅为25%40%,群内同源性可达60%70 %。各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同一型病毒株之间,抗原性上 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O、A、C型FMDV分布世界各地;SATl、 SAT2、SAT3主要分布在非洲,Asia型主要分布在亚洲。2.口蹄疫病毒的型应用血清学方法先后鉴定出许多亚型,1977年世界口蹄疫 参考实验室公布的亚型共有65个(编号),实际只鉴定出62个亚型 ,其中A型有32个亚型(缺A6,A9);O型有11个亚型(缺O4);C 型有5个亚型;Asia1型有3个亚型;SAT1型有7个亚型(缺SAT1- 1);SAT2型有3个亚型;SAT3型有4个亚型。但随着口蹄疫病毒血清亚型的增多,20世纪80年代后期已不再确定口蹄疫新分离病毒株的亚型归属。3.口蹄疫病毒的基因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用PCR技术结合核酸序列测定技术鉴定 口蹄疫病毒分离株之间的亲缘关系。Knowles和Samuel(1995)认为口蹄疫病毒核苷酸序列的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是更准确、也是更 适用的研究不同口蹄疫病毒分离株特性的方法。世界口蹄疫参考实验室收集整理世界各地测定的口蹄疫病毒7 个血清型的近1500个病毒株的VP1基因序列,完成了系统发育分析 ,绘制了系统发育树。图为口蹄疫病毒7个血清型代表病毒株的系统发育树。口蹄疫病毒7个血清型代表毒株的系统发育树 目前,划分同一血清型的口蹄疫病毒株普遍采用基因型,将同 源性大于85的病毒株划分为同一基因型,大于90的病毒株划分 为同一基因亚型,大于95的病毒株划为遗传关系高度密切的同一基因亚型。对于新出现的口蹄疫病毒株,通过VP1基因系统进化比较分析,可以快速确定其所处地位,选择与之亲缘关系密切的疫苗株,生 产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应用部分或完整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数据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 来研究口蹄疫的分子流行病学,这种方法已被OIE列为标准诊断方法。Samuel和Knowles(2001)对OIE/FAO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的 105个O型口蹄疫病毒进行VP1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根据核苷 酸差异大于85%分为不同基因型的标准,将试验的105个O型口 蹄疫病毒株分为8个基因型,以拓扑型 (Topotype)命名,分别为欧洲-南美型(Europe-South America,Euro-SA),中东-南亚型(Middle East-South Asia,ME-SA),东南亚型(South-East Asia,SEA),中国-东鞑靼型(Cathay and east Tartary,简称Cathay),西非型(West Africa,WA),东非型 (East Africa,EA),印尼-1型(Indonesia-1,ISA-1) 印尼-2型(Indonesia-2,ISA-2)。O型口蹄疫病毒 分离株根据VP1 基因比较分为8 个基因拓扑型的 系统发育树 亚洲东南亚地区A型流行毒全世界A型流行毒的区域分布特征南亚、中东、中亚 地区的A型流行毒4.病毒变异口蹄疫病毒非常容易发生变异。口蹄疫病毒的毒力、抗原性均 易封锁变异。不断出现新的抗原性变异的毒株,使已有疫苗的免疫 效果不好,而导致口蹄疫出现新的流行。5.口蹄疫病毒的抵抗力FMD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干燥。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周甚至数月之久。病毒对酸和碱十分敏感。病毒对热敏感,水疱液中的病毒在60经515分钟可灭活, 80100很快死亡。鲜奶中的病毒在37生存12小时,18生存6天,酸奶中的病毒迅速死亡。口蹄疫病毒在不同条件下的结构变化A A:完整的:完整的FMDVFMDV粒子粒子B B:FMDVFMDV粒子结晶粒子结晶C C:pH6,10minpH6,10min或温度高或温度高 ,不完全裂解的病毒粒,不完全裂解的病毒粒 子子D D:pH5,20minpH5,20min或温度高或温度高 ,时间长,完全裂解的,时间长,完全裂解的 病毒粒子成份病毒粒子成份; ; 衣壳裂衣壳裂 解为解为12S12S。 (二)口蹄疫的流行特点1.易感动物 口蹄疫主要感染偶蹄兽。牛、羊、猪、驼、野生偶蹄兽。幼龄 动物较成年动物易感性高。 2.传染源 病畜和带毒动物(包括潜伏期、恢复期和免疫带毒)。3.传播途径 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损伤与未损伤的皮肤传播。4.口蹄疫的流行病学特征口蹄疫可感染多种动物(牛、羊、猪、驼、鹿等),呈现多种 动物相互传染,共同发生。口蹄疫的传染性极强,流行迅速。口蹄疫多呈现大流行的方式。口蹄疫的传播方式有扩散式和跳跃式。本病的发生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其流行却有明显的季节规律 。一般冬、春季较易发生大流行,夏季减缓或平息。口蹄疫的流行具有周期性,35年流行一次。(三)口蹄疫的临床特征体温升高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肤出现水疱、溃烂幼畜突然死亡(犊牛、羔羊、仔猪)口蹄疫:病牛唾液分泌增加,流涎犊牛感染口蹄疫死亡(心肌炎)口蹄疫:病牛口腔、舌粘膜出现糜烂溃疡口蹄疫:病牛舌上水疱破溃,形成烂斑口蹄疫:病牛蹄叉的水疱破溃,形成糜烂口蹄疫:病牛蹄踵的水疱破溃,形成糜烂口蹄疫病牛乳头病变口蹄疫:病牛乳头水疱破裂后,形成溃疡(四)口蹄疫的诊断临诊诊断根据病的急性经过,流行性发生,主要侵害偶蹄兽,一般 为良性转归以及特征性的临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 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鉴定 取病畜水疱皮或水疱液接种乳鼠、BHK-21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做补体结合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 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病毒鉴定。病毒抗原检测中和试验 可用于型和亚型鉴定。补体结合试验 可进行定型鉴定。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可鉴定病毒主型。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T-PCR 扩增口蹄疫病毒特异性核酸序列。具有快速、灵 敏、特异性强的特点。 PCR方法结合VP1基因序列测定可进行流行毒株的基因亚型测定血清学试验间接血凝试验 采取患病动物或康复动物血清,应用间接血凝 试验检测口蹄疫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进行诊断。免疫琼脂扩散试验 采取患病动物或康复动物血清,应用VIA抗原作琼脂免疫扩散试验进行诊断。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液相阻断ELISA(LAB- ELISA)试验非结构蛋白ELISA(3ABC-ELISA) 试验 能够鉴别免疫动物和 自然感染动物。 二、口蹄疫的流行状况近十几年以来,全世界口蹄疫的流行态势发生了一些新的 变化。一方面未消灭口蹄疫的国家和地区,口蹄疫继续流行,另 一方面已控制和消灭口蹄疫的国家和地区,也出现口蹄疫的发 生和流行。从FAO/OIE口蹄疫参考实验室报告的资料来看,口蹄疫在 世界范围内的流行还是非常严重的,7个型的口蹄疫均有流行, 其中以O、A、和Asia1型的流行较为严重。被OIE认定的未接种口蹄疫疫苗而没有口蹄疫的国家口蹄疫2009世界流行图口蹄疫2012世界流行图口蹄疫2013世界流行图口蹄疫2005-2013世界流行图2012-11-24, 辽宁省大连市O型口蹄疫疫情 2012-12-17,江苏省常州市O型口蹄疫疫情 2013-01-07,四川省广元市O型口蹄疫疫情 2013-02-27,广东省茂名市,西藏拉萨市口蹄疫疫情 2013-03-18,青海省西宁市A型口蹄疫疫情 2013-04-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A型口蹄疫疫情 2013-04-22,西藏日喀则市A型口蹄疫疫情 2013-05-02,西藏拉萨市A型口蹄疫疫情 2013-05-07,新疆阿克苏地区A型口蹄疫疫情 2013-05-10,西藏山南地区A型口蹄疫疫情 2013-05-15,新疆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A型口蹄疫疫情 2013-05-20,江苏省常州市O型口蹄疫疫情 2013-05-24,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A型口蹄疫疫情 2013-05-30,西藏拉萨市当雄县A型口蹄疫疫情 2013-06-09,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A型口蹄疫疫情 2013-06-13,西藏日喀则地区岗巴县O型口蹄疫疫情 2012.11-2013.6.13我国公布的口蹄疫疫情(16起疫情,10/16为A型)1953-1954,O型口蹄疫(Cathay,中国型)。 1963-1964,O型口蹄疫(Cathay,中国型)。 1973-1975,O型口蹄疫(Cathay,中国型)。 1978-1985,O型口蹄疫(Cathay,中国型)。 1993-1997,O型口蹄疫(Cathay,中国型)。 1999-2001,O型口蹄疫(WE-SA-PanAsian O型,口蹄 疫泛亚型毒株,Cathay,中国型)。 2003-2004,O型口蹄疫( PanAsian O型)。 2005-2006,O型口蹄疫(Asia1型, O型)。 2009-2010,O型口蹄疫(A型, Asia1型, O型)。 2012-2013,O型口蹄疫(A型, O型)。我国建国以来口蹄疫的流行情况OO型口蹄疫型口蹄疫Akesu/58 Akesu/58 China/99 China/99guangzhou/10 guangzhou/10Asia1 Asia1型口蹄疫型口蹄疫云南云南5858谱系谱系新疆新疆0303谱系谱系江苏江苏0505谱系谱系A A型口蹄疫型口蹄疫当前我国口蹄疫流行的型及亚型三、口蹄疫流行现状的原因(一)口蹄疫流行现状的原因1.对口蹄疫流行病学研究重视不够。2.过度重视疫苗免疫,忽视综合性防疫措施的实施。3.动物移动检疫形同虚设,没有很好地控制传染源。4.发病后不报告、不采取隔离、封锁、扑杀的严格控制措施5.发病动物随意买卖或直接进入屠宰场。6.基层兽医违反有关规定,对口蹄疫病畜在没有严格隔离的条件下进行治疗,导致疫病扩散。(二)口蹄疫的复杂性1.感染多种动物,牛、羊、猪、驼、野生动物均感染。2.口蹄疫病毒血清型多(主型、亚型),主型间没有交叉反应,亚型间有部分交叉反应。3.口蹄疫病毒容易变异,不断出现新的亚型。4.口蹄疫病毒致病性强,病畜排毒量大病畜排毒量大。5.口蹄疫病毒易造成持续性感染,带毒动物数量多、时间长。6.6.口蹄疫有多种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口蹄疫有多种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四、口蹄疫的防控对策无病国家一旦暴发本病采取屠宰病畜、消灭疫源的措施 ;已消灭本病国家采取禁止从有病国家输入活畜或动物产品 ,杜绝疫源传入。我国采取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疫措施防控口蹄疫。平 时进行疫苗的强制免疫,发生口蹄疫后,要求迅速报告疫情 ,划定疫点、疫区,严格封锁,病畜及同群畜急宰,对病畜 舍及污染的场所和用具等彻底消毒,对受威胁区的易感畜进 行紧急预防接种,在最后一头病畜痊愈或屠宰后90天内,未出现新病例,经最后终末消毒后解除封锁。加强检疫 无病地区禁止从有病地区输入活畜及动物产品,加强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免疫 用与流行毒同型的疫苗进行免疫。我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