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6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5页 / 共56页
第6页 / 共56页
第7页 / 共56页
第8页 / 共56页
第9页 / 共56页
第1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讲 注重道德传承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加强道德实践有两样东西,我愈经 常愈持久地加以沉思, 就愈使这内心充满时时 更新、有加无已的景仰 和敬畏: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心 中的道德律。康德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重点1.道德是什么? 2.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 3.中国传统道德的特点是什么? 4.当前的道德原则是什么?1.举出生活中的道德现象。2.谈谈人为什么有道德?1.举出生活中的道德现象是规范,是习惯、还是良心、羞愧? -排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白求恩、道德模范、最 美现象 2.人为什么有道德?好生活、秩序、品德道:原意指道路,表 示行人之路,后来逐 渐引申为事物运动变 化的规则、规律。 v“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左传召公十七年一、道德的内涵 “德”字,在卜辞中为“徝”或“悳”。原意是端正自己的心思,把自己的行为放正。 西周初期的大盂鼎铭文中的“德”字,已明确 包含着按照当时的规范去行事而有所得的意 思。 东汉的许慎解释说: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一方 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 此谓“内得于己”;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 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此谓“外得于人 ”。宋代的朱熹注释“德”字,曰:“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 ”四书集注论语注心中得道,并且能够保持它,行为上遵循它,便是德了。从中国古代典籍看,道德二字连用, 成为一个概念,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荀子劝学篇 西方的考察道德在英文中是 “ Moraliti ”,源自拉丁语的“Mos”是 规则、习惯之意,演化出风尚、品性等含义。 道德( morality)一词源于mores(风俗),而mores则是拉丁文 mos(即习俗、性格)的复数,后来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根 据希腊道德生活的经验,从mores一词创造了一个形容词( moralis)指国家生活的道德风俗和人们的道德个性。以后英 文的morality则沿袭了这一含义。简单地说 道,就是规律、规则 德,就是品德、认识 道德,就人们通过对道的体认、获得以及由此 形成的内在品质第一,道德是调节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的思想和行第一,道德是调节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为准则。第二,道德调节人们的利益关系,是以善恶作标准来评第二,道德调节人们的利益关系,是以善恶作标准来评价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价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第三,道德调解利益关系所依靠的力量是说服力和劝导第三,道德调解利益关系所依靠的力量是说服力和劝导力,是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力,是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第四,在个人利益同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第四,在个人利益同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一般情况下,它要求个人利益应作出必要的节制和牺牲。一般情况下,它要求个人利益应作出必要的节制和牺牲。现实生活中,道德的特点现实生活中,道德的特点实际上,道德的基实际上,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 求求这种愿望和利己这种愿望和利己 主义毫无共同之点。相主义毫无共同之点。相 反地,它总是要以或多反地,它总是要以或多 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 提。提。普列汉诺夫(1856-1918 )道德的含义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 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 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 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 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维系方式软约束?和法律相比:道德主要是依靠社会风俗、人们的内心信 念和道德舆论维系,不诉诸背后强大的国 家机器(军队、监狱和警察),是一种软 约束,但是这种约束有力量吗?请看案例:饥饿的苏丹“饥饿的苏丹”1993年苏丹大饥荒时,一只秃鹰正在 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紧紧盯着一 个赤身裸体的小女孩,等待她死亡后啄食 。女孩硕大的头颅和瘦小的身躯极为不成 比例,她已经无力对命运做出任何抗争了 。这张照片以最显著的方式表明了人性的 倾覆。凯文卡特仅用一张照片就向我们 展示了整个非洲大陆的绝望。 凯文卡特(Kevin Carter, 1960.9.13 - 1994.7.27),南非自由摄影 师,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因直面人性 的罪恶和巨大的人性争议而引发舆论,并 因该作获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 (美国新闻界最高奖)。1994年7月27日, 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他用一氧化 碳自杀身亡,原因是无法忍受舆论的良心谴 责,因为他没有救照片中的这个孩子,他 只是驱赶了秃鹰,离开了女孩,未对女孩实 施人道主义救助.凯文卡特二、人为什么有道德?(一)道德是怎样起源的 (二)人类为何有道德这种生活方式? (三)个人为什么有道德?1、历史上的道德起源说道德是怎么产生的?这是伦理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马克 思主义以前伦理思想史上有以下几种观点:神 启 论天 赋 论情 感 欲 望 论动 物 本 能 论 宗教神学或客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如基督教旧约提到的摩西十戒。 孔子也把道德起源归结为“天”的意志“天生 德于予” 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孟子认为人有四个善的端始,即羞恶之心,恻 隐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 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认为人生来就 有一种“纯粹理性” 机械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春秋时期的管子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 而 知荣辱”。 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学者费尔吧哈认为 “道德就是人的健康的完美的本性 庸俗进化论 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德国的思想家考茨基从动物的本能中寻找道德的 根 源,如“合群”、“母爱”等,把人的道德看成 动物本能的演化 。 情感欲望论卢梭认为道德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 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大卫休谟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推己及 人的同情之心。 亚当斯密认为道德起源于旁观者的同情。道德的起源道德的起源思考:1、一个人的世界需要道德吗?2、智障人士有正确的道德意识 与道德行为发生吗?3、什么使人与人类社会得以存 在?2.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道德产生的条件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只有形成了人与 人、人与社会之间 的相互关系,才会 产生道德。结论:道德起 源于社会关系的存 在。(客观)印度狼孩狼孩生活在狼群中, 有没有道德关系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与 动物的根本区别,意 识到自己与他人利益 的不同,为调解利益 冲突、避免社会崩溃 时,道德这种意识呼 之欲出。结论:道德起源 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形 成与发展。(主观)结论:劳动创造了社会和改造了人 自身,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 史前提。人与人的劳动关系、交往关系、社会关系个人直立行走、思维、语言、自我意识道德劳动如果我生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就没有什么罪恶与道德了。我在那里既不能表现道德,也不能表现罪恶。(法)爱尔维修(二)人类为何有道德这种生活方式?分成两个问题来理解: 人类(社会)为什么有道德? 个人为什么有道德? 即: 道德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个人为什么做一个道德的人?人类为什么有道德?好生活(内在目的):人、人类追求过好生 活。(亚里士多德) 道德和利益:调整社会关系,为了社会秩序 、社会和谐(道德的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 、评价功能、激励功能)个人为什么有道德人性的潜能:人性有道德的需要,这是内 在的诉求、超越自我,实现自己本质的对 象化。四、人要有怎样的道德?道 德的基础是什么 历史上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理论 1.目的论 2.功利主义 3.义务论 4.宗教论 推荐:道德的理由,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五、道德的发展“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经济 状况的产物。” “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 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 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 自己的道德观念。” 恩格斯五、道德的历史发展原始社会的道德道德原则: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道德规范:热爱劳动、团结互助、平等民主 ,勇敢刚毅。道德缺陷:氏族复仇、血缘群婚和食人之风 奴隶社会的道德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生依附。鄙视劳动和劳动者强调对奴隶主国家的绝对忠诚。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封建社会道德 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 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规范。 道德的政治化、宗教化、规范化、理论化是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重要特征。 “三纲” “五常”的含义“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道德原则。自由、平等、博爱是基本的道德规范。惟利是图是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法国人权宣言也是资产阶 级的道德宣言第一次明确而系统的提出的资产阶级 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则。人权宣言图形解读左上角的铁链:法国粉碎了铁链(暗示推翻封建王朝)中间的长矛以及一顶弗利季亚式的软帽:革命者的标志中间的架枪(就是最中间的那个):代表了各省的统一右上角的云朵:黑云散去,光明终将到来。右边这个天使:自由得到了权杖(这个天使代表自由,左 边那个代表 法国;这个暗示就是法国自由了)中间的绿色东西:橡树的花环(没有解释意义)正上方的三角形物体:理智的眼睛(暗示就是法国打开了 理智 之窗)(1)人类道德发展的 历史过程与人类生产 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 一致。(2)道德发展的总趋 势是向上的、前进的 ,沿着曲折的道路向 前发展。2、道德的历史发展规律1)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道德的发展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相互统一的过程 3)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4)道德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既反对马克思主义既反对“道德决定论道德决定论”,又反对,又反对“道德无用论道德无用论”或或“非道德主义非道德主义”,认为同社会经济关系,认为同社会经济关系 相比较,道德是一种被决定的社会意识现象,但它一经相比较,道德是一种被决定的社会意识现象,但它一经 产生,必然会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能够影产生,必然会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能够影 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道德的力量是广泛而深刻的,它不仅影响着人们道德的力量是广泛而深刻的,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意志、行为和品格,而且影响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意志、行为和品格,而且影响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道德的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推动人类发展、道德的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推动人类发展、 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科学和文艺日益进步,可科学和文艺日益进步,可人类变得愈来愈坏了;科学与人类变得愈来愈坏了;科学与 艺术的光芒在我们天边升起,艺术的光芒在我们天边升起, 德行也就消失了。德行也就消失了。”卢梭(1712-1778) 法国启蒙思想家评判道德进步的标准介绍几种关于评判标准说:主体性标准说;客体性标准说;主客体标准说。1,主体性标准说。有人认为,评判道德是否进步,要在主体身上来寻找标准,因为,道德是对主体的道德水平和境界的衡量和评判。主体的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是否有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及其性质,就是他是否有道德的标准;2,客体性标准说。有人认为,道德的标准存在于已经发生的行为过程以及行为的实际后果上。换句话说,效果不好不能用动机是好的来加以辩解。3,主客体统一标准说。有人认为,评判道德是否有进步,一方面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