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4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发展时 期殷商 时期春秋 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明清文化思 想在中华 文化发 展史上 的影响 作用天命 神权“敬德 保民” 思想诸子蜂 起、百 家争鸣促进统 一的民 族文化 发展独 尊 儒 术古代 中华 文化 高度 发展产生 宋明 理学近代 西方 文化 传入对早期 中华文 化产生 深刻影 响形成古 代中华 文化思 想的雏 形具有 划时 代意 义儒家 思想 成为 正统 思想进入 气度 恢弘 的全 盛时 代宋明理 学对后 期封建 社会影 响较大中国 传统 文化 面临 冲击(2 2)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表现表现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 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 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 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 命力和无穷的魅力。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见证见证 汉字和史学汉字和史学典籍(2)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史学典籍 作 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 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 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 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 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 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 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 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 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 标志。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 的史料积累起来。(原因:中华民族 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 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 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他们大都终身世袭) 特 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 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2007广东高考)钱伟长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没有 别国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懂,汉字可以。”这说明 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 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 D.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2009山东卷20)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 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 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 B C D (3)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为什么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一个衰微的 过程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 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怎么办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A.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 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B.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 家园耕耘。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 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 性,又体现时代性。 C.创新角度(见教材P55)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 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见证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作 用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 、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 独特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 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 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 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特 点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 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 特。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 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地 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 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 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 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 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 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 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 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 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 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 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注意: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 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 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 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 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 民族文化的作用和体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 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的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 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 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 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 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 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 民族的骄傲。各儿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 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 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 族凝聚力。 (2007广东高考)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博 大精深特征的是 文化的独特性 文化的地域性 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传承性 A. B. C. D.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1)区别侧重点不同:源远流长侧重于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 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博大精深侧重于从静态上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二者表现不同: 源远流长表现为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历 程。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博大精深 表现为:中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区域 文化、民族文化异彩纷呈。(2)联系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的原因。 (2008江苏卷2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 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 ,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1)三者之间的区别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 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民族文化:民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 内生活的,以血缘或密切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具有共同语 言、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而所谓的 民族文化,就是这一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创造的能够代表 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 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 伟大民族精神。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的关系 (2)三者的联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 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 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 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 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 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 族精神,根植于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 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 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1)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 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 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的表现: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 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存而不相悖”,正是这种 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 力。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 中华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吸收不同地 域的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3)包容性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对中华文化的 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具体如下: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各民族间 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 定了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各民族文 化的交流,因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有共性 和普遍规律,这样,在文化交流中既可以“求同存异” 又可以“兼收并蓄”。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 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在文化交流中,既可以增 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又可以“ 取长补短”,丰富充实自身文化,还可以加强对外域文 化的理解。误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仅得益 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 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 挥了巨大的作用。史学典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 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得以记载流传下来。因此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有 其合理性。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 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个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 交流,增强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 (2007广东卷20)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 ”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 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阶级性 B.包容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 (2009江苏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 精 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 这 充分说明 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 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A B C D三、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及中华文 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1)中华文化的共性与个性(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4)意义误区: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 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 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各民族的文 化之间无共性。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又 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