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目标定位1.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节奏,体会词的感情。2.品味重点词语,体会词中鲜明的意象。3.理解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词 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第一单元 泛舟诗词海洋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第1课时 橘 谲寥廖惆 稠 谩 漫赝 膺蔼霭3词语释义(1)漫江:_(2)百舸:_ _ (3)寥廓:_ _ _(4)苍茫:_(5)百侣:_ (6)峥嵘:_(7)岁月稠:_ _(8)书生:_(9)风华正茂:_(10)挥斥方遒:_满江。许多船。舸,大船,文中泛指船只。指宇宙的广阔。旷远迷茫。很多的伴侣。侣,文中指同学。不平凡,不寻常。日子很多。稠,多。指同学们,救国为民的青年们。风采才华正盛。奔放有力。4近义词辨析(1)寥廓辽阔寥廓:指宇宙的广阔。辽阔:形容原野或水面非常广阔。例句: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把科 学、文明的种子播撒到_的田野乡村,广 大文化、科技、卫生工作者在“三下乡”活动中大有用武之地。登上山脊极目远眺,高纬度的天穹显得格外_高远,湛蓝色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 云,俯瞰镜泊湖“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辽阔寥廓(2)苍茫苍莽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苍莽: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例句:油画战友选取了毛主席和杨开慧烈士在长沙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典型环境,以隐现于一片_中的湘江、橘子洲、船舶为衬景,突出表现了毛主席和杨开慧烈士的光辉形象。在_逶迤的大凉山深处,有一位平凡的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他默默走在寂寞的山路上,为千家万户传递着远方亲人的消息。苍茫苍莽(3)意气义气意气:是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或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义气:是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例句:他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总是感到很孤独,直至遇到王志浩,他才觉得找到了_相投的朋友。他是一个讲_的人,每每同事遇到困难,他总是热心帮助。意气义气(4)风华正茂年富力强二者均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风华正茂:指风采动人,才华横溢,形容青年人奋发有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年富力强:指正值盛年,精力充沛。例句:当年我们_,精力旺盛,不论撰文,还是校对,都能得心应手。县委领导班子成员,大都是_的中青年。风华正茂年富力强文本互动初步感知1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答案 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 景色,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以天下为己任,又有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 情;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片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2作者笔下的“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答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何等壮 观!红色,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喜庆祥和的感觉,能够激发人昂扬、奋发、热烈的情绪,可见作者当时内心充满激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在词中暗喻着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红遍”的山林,“碧透”的江水,再加上白色的船帆、黑色的苍鹰、湛蓝的天空,真是色彩鲜明,五彩缤纷,充满勃勃生机。深层探究3全词的词眼是什么?答案 全词的词眼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 主沉浮?”4在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你能把“立”“看”“怅”“问”“忆”“记”这六个动词联系起来, 大致摸清这首词的思路吗?答案 先围绕“立”字,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看”字总领以下7个短句,用浓墨大笔描绘湘江秋色,并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为下文蓄势。进而从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抒发忧国忧民的激愤心情(“怅”)和由谁主宰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 (“问”)。下阕主要以“忆”字引出旧事,其中突出了敢于“主沉浮”的豪情和为“主沉浮”而作的努力。最后以问句的形式,借“记”字引出击水湘江的情景作结,笔墨落回到“江”上,群泳与“独立”相对应,首尾遥相呼应,也写出对战友的怀念和勉励。总之,这六个动词连成线索,纵贯全篇,巧妙地把写景、叙事和抒情熔为一炉。5“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 原义是失意,此处应是失意吗?这一句与前面写秋景有什么关系?答案 “怅”字,原义是失意,但我们结合全词来思考,毛泽东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强烈的革命责任心与使命感,使我们自然会得出这里的“怅”字其实是一种由沉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面对秋景和苍茫大地,一下子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自然不同凡响,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类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进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6上阕和下阕中的两个问句有何作用?答案 第一个问句是在描绘了一幅“万类霜天 竞自由”的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之后而发的,缘于“怅寥廓”的心情。“怅”在这里是感慨的意思,“寥廓”指宇宙的广阔。可见,面对苍茫的宇宙,诗人感慨无限地问道:“这辽阔的祖国大地,到底由谁来主宰呢?”这里暗示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结合前面所描写的景象,毛泽东看到了各地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运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着,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命运到底由谁来主宰?词人含而不露地指出了只有富有进取心和革命斗争精神的青年人,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新生的无产阶级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宰。第二个问句是在回忆过去革命斗争生活之后而问的。它紧承第一句,并在暗中回答了第一句,主宰中国革命的重任只有那些“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敢的年轻人才能担当!当年在大风大浪里游泳,急流勇进,奋力前行时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的行船都给阻挡住了,这里充分显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非凡的勇气和气魄。当年在这里所进行的革命斗争掀起了巨大的革命浪潮。今天,在如火如荼的新的革命浪潮里,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一个真正的革命家一定要继续发扬当年的革命精神,勇敢地担负起革命的重任,为彻底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无限光明美好的新中国而英勇奋斗!这里充分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和气魄。7“自古逢秋悲寂寥”,文学作品中的秋景不少是萧 条、肃杀的。请你举出一些悲秋的诗句, 然后思考一下,本词描写的秋景具有怎样的特色。答案 文学作品中的秋景很少有朝气昂扬的,像 “秋风秋雨愁煞人”“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等等,都有凄凉、萧条之意。而青年毛泽东眼中的秋,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美,一种催人奋发、给人以力量的美。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充满生机的。虽然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惆怅、沉重的心情,但他笔下却没有一般旧体诗词中的肃杀和伤感。这与“风急天高猿啸哀”“枯藤老树昏鸦”等在意境上是不同的。课堂小结一、结构图解二、中心主旨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作者及其战友们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三、写作特色1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上阕写景抒情,以“独立”开篇,以江、洲为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动着词人激荡的思潮,为下文“怅”“问”“忆”蓄势。接着用一“看”字承首句“立”,总领以下七句,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奠定了全词壮怀激越的感情基调。下阕叙事,是上阕感情的发展与延续,用“百侣”呼应“独立”,再用“忆”字直贯以下几句,追叙当年词人就学期间的战斗生活,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表现出革命者的豪情壮志。末三句更进一层,展现革命者不畏惊涛骇浪、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艺术地回答了上阕的发问:只有我们革命者,才是主宰天下的主人。至此,诗情得到了酣畅的表达。2意象壮美,意境高远。上阕使用的意象有多种,相应的句子有“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词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特别是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子扩展到了世间万物,并对寒秋严霜下万物的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意境高远,引人深思。3用词精当,写景传神。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 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数量、范围、程 度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 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词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碧的静景 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 ”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 的气氛,活现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两个富有 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 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雄姿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 的欢愉自在。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 搏之力,炫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显示着顽强的生命 力。4对比手法,增强效果。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的对比。 苏州落户 http:/www.8868lh.com/ bxq893uvt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