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京、沪、深三地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探讨探讨京、沪、深三地经验教训,理性发展中国 IC产业 经过 9年的发展(18 号文发布后),中国 IC产业已经呈现京津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足鼎立之势,而且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体系各有特点。 其中,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环渤海地区,依靠高校和科研单位集中的知识优势,以及参与国家标准制订和国家重大项目较多的地理优势,引领高端芯片设计,并积极在产业链上游的 IP、EDA 工具、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上布局。但劣势是因为离市场太远,产业化经验和能力不足。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依靠完善的 IC产业链优势(特别是 908和 909工程打下的产业基础),加上风险投资和海归的推动,近年来在 IC设计方面发展很快。不过,由于长三角 IC产业的对外依赖性较强(市场、技术和资金) ,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再加上上海城市定位的变化,使得珠三角 IC产业也面临着重新定位。 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依靠强大的市场需求(系统整机企业云集)和销售渠道体系优势,最近几年在 IC设计和制造方面发展迅速,正埋头赶超。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不仅有高度分工的所谓山寨式产业链创新,更有华为海思半导体、中兴微电子和比亚迪微电子正在探以 IC设计和 IC制造联动、IC 设计和系统设计联动的“新型垂直整合(IDM)”模式。但深圳的劣势也同样明显,产业基础差,高端人才缺乏,大多数企业小而分散,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机会较少。 虽然中国很多城市都提出过要做“硅谷”的口号,但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仍只有一个真正的硅谷。除了美国硅谷外,另外就是日本筑波和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少数几个地区非常成功地形成了 IC产业高度聚集。 经过几年遍地开花的“大跃进”式发展后,中国 IC产业已经进入理性发展阶段,各地政府在发展IC产业方面,相对冷静和务实,尤其是经过金融危机后。 “全球性金融危机,挑战着各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的合理性” ,在最近的深圳举行的“2009(第七届)泛珠三角集成电路创新应用展示暨高峰论坛”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IC设计分会王芹生理事长强调。她举例说,2009 年 Q1全球半导体产业增长-29%,而中国为-34.1%,主要原因是封装和制造占的比重大。其中,Q1 中国 IC设计业增长9.9,而中国 IC制造和封装产业分别为增长-58.1和-45.5%。 因此,我们也希望顺着王芹生理事长的观点,进一步探讨京、沪、深三地半导体产业结构和体系的优缺点,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三地如何优势互补和携手发展。我们也希望借着这个讨论为,各地的半导体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贡献一些民间智慧,并为国内外半导体公司如何在京、沪、深三地进行机构设置和业务布局提供参考意见。 在最近的“2009(第七届)泛珠三角集成电路创新应用展示暨高峰论坛”上,SEMI 协会高级顾问莫大康、深圳方正微电子高级副总裁李若加、上海华虹 NEC市场副总裁高峰、iSuppli 高级分析师顾文军等演讲嘉宾都就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发表了精彩观点。由于高峰论坛的时间仓促,因此我们希望借电子工程专辑网站以“京、沪、深三地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探讨”为题,做进一步探讨。欢迎广大业界朋友踊跃提问,积极参与讨论!由深圳半导体发展模式引发的深度思考 在金融危机下,中国半导体业开始放缓速度,如果从以外销为主的中国市场看,这也是正常的。可能危机对于中国真是个契机,因为全球众多的厂商正面临市场萎缩,而中国强大的内需市场正好是推动中国设计业变革的最好时机,所以深圳的变化可能印证这一点。 国内 IC设计业最大的伤处有两点:一是无法与国内终端厂商有效的结合,另一个是企业多、规模小,很难跨越 5亿美元以上的门槛。然而,此次来深圳有一个新的感受,那就是,深圳地区正试图探索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比亚迪并购中纬半导体 众所周知,比亚迪成立于 1995年,原先是一家电池制造厂,后又转战于汽车制造业,2008 年销售额为 1.55亿美元。08 年 10月以 1.7亿元并购宁波中纬 6英寸半导体生产线,成为中国半导体业中的一匹黑马。 它的成长颇具传奇色彩,它是在三洋之后全球第二大电池制造商,全球市占率达 15%。有股神之称的巴菲特其手下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于 08年以 18亿港元入股比亚迪。公司总裁王传福声言在 2025年时将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专心致力于电动汽车。 从目前态势看,比亚迪试图从垂直整合产业链思路出发,首先抢占未来电动汽车中最关键的大功率闸流管、IGBT 生产,所以并购 6英寸中纬也有其必要性。 实际上他也开创了从终端应用厂延伸到半导体元件制造厂,即 IDM延伸到终端产品的先河,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及长远的发展策略,至少在中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与日本松下、索尼等有相似之处,值得业界期盼。 华为分出海思半导体 2008年中国十大 IC设计业排名出炉,位于深圳的海思以 30亿元名列榜首。但是 2008年海思对华为之外的销售营业额应当不超过 1000万美元,09 年的目标应在 4000万美元。 海思认为仍在华为旗下不利于其自身发展,而需要与终端产品脱离,单独成为一家 fabless公司。由于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海思很难张开翅膀飞翔,所以独立出来但仍以服务其母公司华为为主,也不失是步好棋。不过,由于在同一系统内部实现销售,让人对其销售额产生一定的质疑。 近期华为出产一款基于 K3和 NXP BB的 Windows Mobile智能手机,市场价只有 800元,而且据媒体介绍,K3 已经通过微软的 LTK测试。若真是如此,这款 K3应当是大陆第一款通过微软 LTK测试的CPU。其实设计一款 ARM CPU相对来说并不难,难就难在解决底层软件问题。一旦海思能够通过 LTK测试,说明中国处理器行业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表明在智能手机上具备了与国外豪强,特别是联发科 MTK抗衡的基本资质。 模式思考 对于中国半导体业的发展模式讨论已有好长一段时间,似乎各方都有理,但是实践证明,目前仅代工模式能够盛行,相信这与中国的基础条件有很大关系。然而任何一种模式在一定阶段会显示其局限性。如现在的中国半导体业也面临此等问题,如追踪高端代工暂时还有困难,而在中低端代工方面却面临工艺及产品的同质化,造成价格战的利润趋薄,所以推动新的产业发展思路一直是期求。如今深圳地区无论比亚迪或是海思等都率先探索了新的发展模式,其作用及影响是巨大的。 模式之争实际上仅是手段,都有可能成功或是失利,关键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即企业 CEO、时间点及各种条件的配合。 另外从福州瑞芯微总裁励民先生处得知,它利用 ARM处理器技术转让,结合自主开发 3C应用产品已取得非常好的成果,产品已进入国际顶级终端厂商中。其 65纳米设计产品已分别在中芯国际及特许中进行流片,反映中国的 fabless公司也已跨入 65nm时代。 结语 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具有独特的市场优势、产业优势、环境优势、深港合作优势及产品应用推广优势。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产品的市场意识强以及完整的配套产业链及资金链,能够尽快地满足市场需求而推出新的产品。 因此要发展中国 IC设计业,深圳地区具备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已经看出部分端倪,如比亚迪并购中纬半导体,华为与中兴分别分出的海思及中兴电子设计公司。芯片制造业端已有方正微电子、深爱半导体及正在建设的中芯国际 8英寸及 12英寸项目,后道有赛意法投资 5亿美元在国内最大得的封装厂等。深圳地区在产品应用链市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本上已形成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所以预计未来深圳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将会在中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